人才难得(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4:12

人才难得(金台随感)

高 深《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26日   16 版)

  “人才难得”。伟人早就说过这话。 自改革开放以来,领导者也经常讲这四个字,于是这几个字便成了流行语,在各种报告中、文件里和媒体上,无穷尽地重复着,仿佛各级领导都对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了飞跃式的认识,有的甚至重金招聘外地甚至境外人才。

  果真都认识了人才的价值了吗?不见得。

  我有一个朋友在味精行业大名鼎鼎,是某市味精厂的总工程师。他不仅是建厂以来的“三朝元老”,还曾是这个行业全国协会的秘书长,代表国家到非洲某国主持过援建的技术工作。这个企业有一个内部规定,除党委书记、厂长以外,全厂员工一律55岁退休或退居二线。我这位朋友一不是书记,二不是厂长,自然也被“一律”了。他在职时,拿的工资较低,住房只有60多平方米。退休后,全国有几家味精企业高薪聘请他。沿海的一家新建的味精厂,以年薪10万聘他为总裁助理,可行使副总裁的权力,还分给他一套配好家具、家电的宿舍。他不无感叹地说:“搞了一辈子发酵行业,退休了,才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对身边现成的人才都不重用的单位,有见识的外地人才是不大可能投奔它的。“人才难得”的理念,要从重用身边的人才去体现。不可想象,一个人对身边的菩萨并不虔诚崇拜,却要到千里之遥的庙堂去烧香拜佛,很难让人相信他对神灵的信仰有几分真诚!

  《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因国中没有能攻善守的将军深感头痛,他的谋士郭隗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喜爱千里马的国王,拿出1000两黄金,派人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侍臣找到千里马时,马已经老死。侍臣花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千里马的尸骨,给国王运了回去。国王很不高兴,埋怨他不该花那么多钱买了一堆马骨头。侍臣说:这是向天下人表示您是真心喜爱千里马,连千里马的尸骨都不惜重金买下,如此,养千里马的人知道了,就会闻讯主动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燕王听了这个故事顿开茅塞,当即从重用郭隗做起,给了他崇高的礼仪和优厚的待遇。各国的贤臣良将,见郭隗这样的人才都得到燕王如此厚爱,便纷纷投奔到燕国来,辩士邹衍从齐国来燕,谋士剧辛从赵国投奔到燕国,大军事家乐毅也辞别了魏国,甘心为燕国建功立业。一时燕国人才云集。

  宋代有个叫李九龄的人,他可能对“人才难得”有过深刻感受。此人在《读三国志》一诗中说:“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大自国家,小至单位,兴废都在于是否“得贤”。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从理论到实践都能信守“人才难得”的理念,且在实践中不分亲疏远近,坚持用人原则的一视同仁,有眼力,没私心,这可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有的地方迷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对本地人才视而不见,宁愿高薪远聘“外地和尚”。我以为这多半是种作秀,以“高薪招聘”宣传企业实力,张扬自己已广纳群英,实际上并不一定动真格的,多是一种广告行为的变种。当然有些地方确实某种人才短缺,或是想在某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求贤若渴,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