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贲:叶利钦遗产(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2:19:22
凤凰网 > 凤凰周刊 > 2007年14期(总255期) > 封面故事 > 正文
叶利钦遗产
2007年06月21日 14:03 字体:
你们每一个人的痛苦都引起我内心的痛苦。多少无眠的夜晚,摧心地忧虑着,到底需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活得安好。我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现在我要离开了。——叶利钦
叶利钦病逝后,一位莫斯科市民说:“叶利钦这辈子做的惟一正确的事,就是挑了普京当接班人。”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签署了任命弗拉基米尔·普京为总理的命令。并同时宣布,他将“视普京为自己的继承人”,相信只有普京才能“让所有人团结起来,在新的21世纪复兴伟大的俄罗斯”。
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不看好这次任命。久加诺夫认为,叶利钦“应该去医院”,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说,这简直就是“政坛奇闻”,是“一个垂死老人最后的挣扎。”
这已经是不到两年中,叶利钦替换的第5位总理。那位在1990年代初期挣脱苏联体制的桎梏,带领人们走向自由的勇敢,热情,坚强的斗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长期缺席,疾病缠身,并且被少数“野心家”操纵的木偶。叶利钦面临1996年一样的危机,他的支持率再次下跌到5%以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叶利钦的第二任期都是耻辱性的。
灾难性的私有化
竞选胜利当天,叶利钦还因为心脏病发作躺在病床上。此后,他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整个胸膛被切开,换了5条血管,离开克里姆林宫休养几个月。1996年12月24日,他第一次回到克里姆林宫,体重下降了57磅。
他向卫兵们问候:“早上好,士兵们。我现在情绪非常好,身体也非常好,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冲突。”他说话时的声音非常小,气喘吁吁,语速很快。第二天,医生们发现他的术后反应——肺炎又发作了。为此,他不得不再次推迟出来工作。
一直到1997年3月,他才正式开始第二任期。他再次任命丘拜斯为第一副总理,负责经济,同时还任命另一位青年改革派涅姆索夫为第二副总理,与丘拜斯并肩作战。
此时的涅姆索夫和丘拜斯都意识到,在1996年选举中崛起的金融寡头们正在逐渐控制这个国家的命脉,从政治到经济。
“休克疗法”之父盖达尔最初的私有化计划是,将国有资产估价,然后平均分配给每个公民以证券,公民可以利用这些证券参与国营公司拍卖的股份竞购,也可以直接出售这些证券。但证券(voucher)私有化方案本身的粗糙和混乱的政局,造成严重的入市前投机,资产迅速集中到投机者手中。这与东欧的邻居们完全相反。
1993年,保守的切尔诺梅尔金在上台伊始,在议会压力下放弃紧缩政府开支手段,政府不得不依靠印钞机来解决财政问题,恶性通货膨胀使得俄罗斯民众对政府和未来彻底丧失信心。而这又进一步促成卢布的不稳定,减少人们的投资意愿,导致资本外逃。而对于一个一切都重新开始的国家,没有投资,就等于没有未来。通货膨胀更促使人们无暇考虑长远的计划。
1994年8月,通胀最危险的时候,一位参加过攻占柏林的老兵把自己分到的证券以两瓶伏特加和一条面包的价格卖给了投机商。他对着电视镜头怒吼:“叶利钦,看看你对柏林解放者都做了些什么?”
证券(voucher)私有化因为过于惊世骇俗而被继任者丘拜斯制止。而此后数年中的借贷私有化和货币私有化过程,则在内部人的控制之下成为一场少数人攫取国民财富的狂欢。这些在1993年到1994年成长起来的金融寡头们很快组织起自己的帝国,他们甚至雇用退役的苏军战士,组织私人军队。
实际上,早在1994年,莫斯科大学里的经济学家就开始抗议说。“所谓的休克疗法实际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丘拜斯的私有化政策就是让那些前苏联干部,那些红色经理人,让那些所有拥有特权的人,用联邦政府的钱从联邦的口袋里买下这些资产。”
1994年5月的《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文章《世纪出售》,其中指出,俄罗斯的资产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布尔什维克饼干公司的股票价格是每股53美元,是1992年私有化时的3倍。然而,布尔什维克饼干公司每吨饼干产能的价格是9美元,而同期波兰的一家饼干制造厂每吨产能的价格是850美元。
丘拜斯不希望自己再次被寡头们劫持。他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向寡头们传达新的消息:以后的私有化,将执行新的游戏规则。
就在丘拜斯还在努力肃清寡头对政治的影响的时候,新的危机再一次到来。
破产边缘的财政
危机首先出现在长期以来毫无纪律性可言的政府部门。国家的公共财政一直是一个黑洞,俄罗斯联邦财政从来入不敷出。偷税漏税随处可见,因为国家不能给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支付足够的薪水,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这使得财政陷入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特殊补贴部门,比如农业、军工企业、银行以及数目巨大的前苏联工厂都让政府背上巨额的财政负担。而共产党人掌握着议会,他们认为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
1993年到1994年的财政危机可以通过大量印钞来解决问题,但这种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饮鸩止渴”绝不可能再进行第二次。叶利钦决定从国际国内借贷,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在国内发行短期国家债券。到了1998年,这些债券的总值已经高达700亿美元。1994年,短期国家债券的收益中3/4都被用于填补预算赤字。而到了1998年,仅有1/9的收益用于真实的预算,其他的都被用来支付以前发行的短期国家债券的利息。
同时,全球石油价格也在下滑。1998年是最近20年中石油价格的谷底,比1997年下跌了25%,而石油早在1970年代伊始就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品。政府不得不发起更多借贷以弥补因此造成的收入下降。
拐点发生在1998年4月1日。财政部每周的短期债券例行拍卖会上,卖出新债券所得到的钱甚至不足以支付此前已经到期的短期国家债券,政府不得不拿出另外1.2亿卢布偿还给那些持有到期债券的投资者。而叶利钦对这一信号的危险充耳不闻。
到了6月4日,公开拍卖短期债券仅仅筹集了58亿卢布,而政府需要支付的本息高达84亿卢布,恐慌开始了。股市不断下跌,资本开始外逃,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以后刚刚有点起色的俄罗斯经济迅速卷入了1998年的金融危机。
很快,对经济现状不满的反对派们在议会要求弹劾总统。叶利钦为了自保,只能一届又一届地更换总理,而所有的总理都回天乏术-实际上,他们的在位时间如此之短,以至于他们根本不可能发挥任何实际作用。刚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基里延科总理,不得不放弃自己与克里姆林宫和寡头们保持距离的计划,要求丘拜斯前往美国,寻求国际社会的特别援助。但是援助还没来,俄罗斯经济就彻底崩溃了——股市崩盘,央行汇率失守,政府信用破产,10年内第二次的恶性通货膨胀发作。
我已经尽我所能
而叶利钦本人,则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长期缺席,在这个国家最需要领导的时候,叶利钦却躺在病床上,被自己脆弱的心脏折磨着。
许多俄国人将叶利钦的第二任期总结为一个词语:混乱。自从登上俄罗斯最高政治舞台以来,叶利钦就致力于战胜共产主义,从这一点来说他胜利了。但除此之外,他和前任的克里姆林宫主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向人们承诺带来民主和自由,但是他自己从来没有理解过什么是民主,也不知道自由的底线在哪里。
由于叶利钦一直拒绝从属于任何政党,他执政的8年中,俄罗斯从没有建立过真正的“执政联盟”,俄罗斯共产党是唯一一个有着全国性组织的政党,但是俄共从没有像其他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一样改革成一个现代的,民主化的政党。寡头们乐得在背后操纵总理人选的更换,青年改革派们则在叶利钦的朝令夕改下心灰意冷。结果是,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下来的行政体制从来没有得到过彻底的改革,旧体制的官僚们依然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俄罗斯人民在叶利钦时期享有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甚至后来普京时期的自由。正是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大众传媒得到空前发展。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享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表达自由。但这种自由却很可能被滥用-实际上,叶利钦本人与古辛斯基等媒体大亨一起,在1996年的大选中就滥用言论自由。他们对竞选对手的造谣和诋毁使得这次选举如同一场闹剧。
叶利钦还给地方“89个联盟主体”更大的自由。1990年,他曾经邀请各个非俄罗斯民族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政府签署联邦条约,以便在莫斯科和地方之间重新分权。1995年,他推动地方州长的直接选举,大大缓解地方的分离主义压力。但在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和法制之前,这些给地方让权的措施被许多州长滥用。许多地区被和他自己一样的“强人”所控制,州长们掌握地方议会,法院,执法机关,乃至一切政府权力,并利用这些权力谋取私利。
从没有任何人奢望过一个领导人可以在10年的时间内将一个“帝国”改造成民主与法治的现代国家。但叶利钦在摧毁旧的帝国以后,依然沿用着旧帝国的克里姆林宫式的集权统治。
在1991年到1993年间,他曾经有过机会。但当他命令坦克向白宫开炮的时候,当他迫使新的议会通过大大加强克里姆林宫权力的新俄罗斯宪法之时,这个机会就被错过了。
1999年的叶利钦,已经是心力交瘁。他在最后的告别演说里,真诚地请求人们的原谅:
“我要让你们知道,我以前从未说过这些话。今天重要的是,把话告诉你们。你们每一个人的痛苦都引起我内心的痛苦。多少无眠的夜晚,摧心地忧虑着,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活得安好。我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现在我要离开了。我已经尽我所能,不仅是我健康允许的所能,而是在所有难题的基础上尽了我的所能。”
跨世纪的继承人
在新世纪之前的最后一天,叶利钦放弃了手中的权力,他成为俄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在任时主动退出政坛的人。
叶利钦选择普京来保护他和他的家族,寡头们也选择普京以延续叶利钦的政策。但这一切都类似于一场赌博。只要普京愿意,在他站稳脚跟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对付那些把他送上权力之巅的寡头们。
叶利钦遗留下来的联邦宪法赋予克里姆林宫太大的权力,而他所设立的新俄罗斯政治传统谈不上民主,更不透明。事实证明,在玩弄权术和利用大众传媒这两个方面,普京都比叶利钦高明得多。而且普京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同样的权力之剑,在病人手中和战士手中,会发挥出完全不同的力量。
在叶利钦宣布任命普京为总理,并支持普京为克里姆林宫的继承人的时候,连普京自己都感到意外。但是普京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从政治新鲜人变成名副其实的总统,恰恰也是因为俄罗斯独有的政治体制。
首先,普京已经被任命为总理,而随着叶利钦在1999年除夕之夜的辞职,他成为代总统。尽管当时叶利钦已经失去民众支持,但克里姆林宫依然掌握着国家机器。代总统普京,怎么看都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体现总统领导力的机会。
普京在当上总理之后的政治亮相堪称完美。在他就任总理1个星期之后,车臣分裂分子再次入侵了临近的塔吉斯坦加盟共和国,并且在全俄各地制造恐怖袭击。第一次车臣战争在俄罗斯国内曾经极不受欢迎,而莫斯科爆炸事件所引起的恐怖气氛却给了普京最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强硬和领袖才华。
另一方面,正如1996年叶利钦当选一样,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支持让普京成为电视媒体的焦点,人们很快就熟悉了这位克格勃官僚,甚至开始喜欢他沉默寡言的气质。
在叶利钦和寡头们的谋划下,卢日科夫和普里马科夫最终退出,剩下一个“老反派”久加诺夫已经无力对普京构成威胁。从1996年到2000年,俄罗斯人已经前进了,但久加诺夫还在原地踏步。最终的总统大选中,普京赢得52%的选票,久加诺夫获得的选票不到25%。
别列佐夫斯基,这位在1996年和2000年分别将叶利钦和普京送进克里姆林宫的寡头最终因为桀骜不驯而被清算。他决定将自己控制的俄罗斯公众电视台转让给亲普京的阿弗莫维奇,然后永远离开俄罗斯。
在他最后一次参加克里姆林宫宴会时,看见俄罗斯新的领导人正好整以暇地坐在自己的靠背椅上。
“你,”普京说,“是你把我推上总统宝座的。那么,你还抱怨什么呢?”
别列佐夫斯基无言以对。
叶利钦则在莫斯科郊外价值4000万美元的别墅中,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7年。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胡贲
http://www.ifeng.com/phoenixtv/73022973837049856/20070621/908249.shtml
胡贲:叶利钦遗产(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周兼明:叶利钦——苏联的敌人(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陆南: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陆南: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胡贲:1996:不公正的大选(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刘颂杰:朝鲜人在澳门(凤凰周刊 2007年12期) 解析台湾民主病(凤凰周刊 2007年5期) 张凡:大寨修了一座庙(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刘颂杰:神秘的澳门汇业银行(凤凰周刊 2007年12期) 周兼明:财产申报立法正当其时(凤凰周刊 2007年10期) 周口六警察杀人事件(凤凰周刊 2007年9期) 萧方: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凤凰周刊 2007年11期) 谢泳: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凤凰周刊 2007年9期)n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谌彦辉:数万外国人赴华移植器官调查(凤凰周刊2006年第5期) 周季钢:三峡生态嬗变(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原福建省委宣传部长荆福生“双规”幕后(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 张凡:反腐记者高勤荣出狱(凤凰周刊 2006年36期) 杨舒:张思之法学界的理想主义者(凤凰周刊 2006年35期) 陈婉容:陈瑞仁——台湾最后的良心(凤凰周刊 200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