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广州史记篇]五仙观 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9:15
2005-10-24 11:52: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透过后殿看外殿的景色,古色古香。

观里多见这样的雕像,据说是明朝古墓的陪葬品。

今天的五仙观虽经历过20年的变迁,但由于受到政府的保护,修复工程完善,至今观内文物保存依然良好。

仙人拇迹。

黄昏时五仙观显得特别宁静。

由别处楼顶拍下五仙观的外观,一片祥和。
感今怀古
该谁让路
香港大埔有处祠堂,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名目好像是杰出的古建筑存修复,类似的奖每年在亚洲只有三几处入选。我专门去看了一次,不过是新界乡村的普通宗祠而已,心里还暗想,这些祠堂怎么能跟南、番、顺的建筑相比?
数月前,佛山某博物馆说征集了一批古建筑构件,让我去鉴定。看见满地堆积的精美砖雕石雕瓦当金木,我问是哪里拆下来的,他们递上一张当地报纸,上面一则新闻说,某村的村民思想觉悟高,为配合某公路工程,同意拆除一排三间古祠堂云云,所以博物馆赶紧去征集,才从推土机下捡回这些藏品。
看完这段“新闻”不禁慨然,不是说要建设文化广东吗?可是,每当现代文明碰上古代遗迹,似乎让路的总是古人。古城里硕果仅存的贡院北斋,商老探花父子呼吁了数十年不保存一角的,在一夜间就夷为平地;佛山城里已列入文物保护的张荫桓故居,因为要建菜市场而粉身碎骨……我们现在是不是缺商住楼、缺菜市场到如此程度?
我不是经常夸香港文物保护如何好,实际上真正做得好的是澳门。因为澳门历来不发达,经济一向是小城市式的,所以它一草一木都是原状,而获得“世遗”桂冠也是实至名归,而今澳门人正享受这种成果。香港由于经济腾飞,拆得太多,所以现在才在“补牢”,但是可补的资源实在是不多了。我们现时情况恰似70年代的香港,可能要到二三十年后才想起后悔今天的所拆,但是已太迟矣。
什么时候祠堂让路不是新闻,修路要让给祠堂,那才真是文化的风范了。 □ 梁基永
简历
五仙观南汉唐时为府尹祭祀五仙的谷神祠,南宋始具规模,建于药洲旁,又称奉真观。明洪武十年(1377)布政使赵嗣坚将五仙观迁至坡山处(今越秀区惠福西路)。明、清时,五仙观宏大壮丽,有殿堂十多处。后受自然和人为损坏,道观一度衰落,道址被占,缩至深巷之内,建筑仅存仪门、仙人拇迹池和后殿。现经修复,于观前建广场,于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
明洪武七年(1374),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始建岭南第一楼。现建筑是明万历年间重建。该楼通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方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形洞门:上层为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桁梁刻着“乾隆五十三年重建”等字。楼上悬铜钟一口,为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钟体铸铭篆文“大明国兴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
遗址目击
石今在琳观,仙人去无迹
适逢五仙观在东侧药王殿内举办广州古代地图展,从一张清代末年的城区图上看,广州城有90%在越秀区内,惠福西路已邻近西南面城墙,城墙外是珠江北岸,五仙观与六榕寺在同一中轴线上,五仙观西为左都统,东为南海学宫,与六榕寺之间的区域内,还有怀圣寺、妶妙观、金刚庵和右都统。
今日的五仙观面貌改变许多,惠福西路五金铺林立,狭窄的老城区道路上交通繁忙,车流轰隆;主体建筑前开辟广场,东西有两棵茂密的榕树,午后见到有附近居民坐在榕树下乘凉。门前左右的红米石旗杆架、青石华表柱仍在。
明洪武年间,天下太平,元朝残余势力已基本肃清,朱元璋下令全国土城包砖;加上此时广州海上贸易繁荣更甚往日,从此时起,广州城市建设连续不断。
五仙观亦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迁址到此。明清期间历次修葺和损坏,原有的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等都已不复存在,主体建筑剩下仪门和后殿,保留明代样式,越秀区文化局接管后,修复仪门和东西廊。
抬头见仪门石匾上“五仙古观”(由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于清同治辛未书写)四字楷书朴实无华。观内绿树成荫,摆放各种盆景,石砌梯级扶手乃麒麟,被岁月磨蚀,面目模糊。偶尔听见树上枝叶间有鸟鸣,不过一门之隔,观内观外完全两个世界。
西廊墙内嵌入历代重修五仙观留下的碑刻,大多字迹脱落。东侧园内留有原生的红砂岩凹穴,呈脚印状,乃“仙人拇迹”遗址。一潭绿水亮若镜面,上百年的大叶榕倒映在水面。人行潭边,五彩的锦鲤纷纷从穴内游上水面觅食,潭里还养着两只神态自若的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描述:“穗石洞有一巨石,广可四五丈,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
明清两代相继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入选羊城八景,所指皆为此处凹穴。越秀区文化局长唐柄林说,此处坡山曾为珠江岸边,有专家提出相信“仙人拇迹”的红砂岩石原为两块,被古时珠江洪流卷走一块,再日积月累经流水冲蚀,成为凹穴。
后殿内放置广东民间艺术家万兆泉70年代创作的五仙塑像。
五仙观后,紧邻是岭南第一楼。岭南第一楼与镇海楼并称为明代建筑的“双壁”。高17米的楼体基座亦用红砂岩砌筑,墙体被漆成沉稳的朱红色。仰头看状若城门的门洞,甚为幽深,中空,被铜钟覆盖。上层木结构楼台,重檐歇山顶,脊饰宝珠鳌鱼。悬通体沉黑的青铜钟一口,钟高3米,径2米,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
楼后小院,尽头几根青竹,一块太湖石,标志是“坡山古渡”遗址。晋代此处是珠江北岸渡口,并且地势高耸,如今却是于小园墙内,隐约听见外面附近拆除旧楼的施工声。城市继续以应有的步伐改变和发展。
遗址近况
五仙观的二十年变迁
受访人: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局副局长唐炳林
之前的五仙观“仙人拇迹”部分被划入惠福西第二小学范围,下放交由越秀区政府管理后,1999年,越秀区政府着手建设五仙观文化广场,对东西廊、仪门等进行修复。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面貌发生较大改变。
目前筹备在建的二期工程是南粤先贤馆,落成后,由广州美院雕塑系创作的五羊塑像将被置于馆内。
受访人:李鸿钧
下午3:30,在岭南第一楼前遇见李鸿钧,清瘦身形,双目炯炯,攀谈之下,李伯说自己74岁,家住附近,每天下午打太极,这两年五仙观环境改善,故常到观内锻炼。
李伯说,50年代,五仙观被民居包围,比较简陋破烂,然而举重师傅谭文彪在附近开健身房,令此地名噪一时,后来成为广东举重奇迹的世界冠军陈镜开,最初也是在谭师傅的健身房里训练。这十年八年五仙观改变较大,最大的感觉是比以前整齐干净多了,门前广场建好后,早上还常常有人来健身打拳。
故事传说
禁钟来源
如今岭南第一楼用铁钩悬挂沉重的禁钟,曾经悬挂巨钟的,却是一根细小的葛藤。
传说大钟铸成之时,有雌雄两口,但悬挂大钟的“仙藤”,只有一根,雌钟一怒之下,投入白鹅潭中,剩下雄钟挂于楼内,若有人敲击,声音与潭中雌钟遥相呼应,三日不绝,整个广州城都听得见。而每次敲钟,都必有灾难,不是火灾就是水患,不是鼠疫便是人瘟,据说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小庙祝敲了一下钟,结果全城当天出生的婴孩,死了一半,从此这口钟被列为“禁钟”,不准任何人敲击。
禁钟与仙藤之传说
古时悬挂大钟的藤不及小指头粗,经年累月,虽摇晃而不断,人称“仙藤”。相传这是八大仙人之一吕洞宾留下之物。
很久以前,几个轿夫,抬着官府的八人大轿。走至坡山脚下,扎轿的藤条突然断了,大官暴跳如雷,要求半个时辰内修复轿子,否则要轿夫以性命偿还。
几个轿夫分头找绳索,可荒山野岭,无计可施,眼看时辰将到,人人急得满头大汗,一个轿夫急得哭起来。
突然一个老人的声音从背后响起,指点他取路边一条小葛藤扎轿。轿夫将信将疑,结果使用起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短短的葛藤越扎越长,待轿子扎好,刚好用完。
到驿站休息,大家又把细藤看了一遍,发现藤尾刻“吕洞宾”三字,方知这是大仙赐给的“仙藤”。
等铜钟铸好后,轿夫便把藤条捐了出来吊起大钟。
鸦片战争后,一英国人到五仙观游览,见大钟被细藤吊着,得知藤乃宝物,固骗庙祝公用大铁索换走小藤条。拿着藤条,英国人走到沙面江边,见上面积满灰尘,顺便拿到水里洗洗,结果这藤一碰水,即变成鱼儿挣脱游到西江。据说,西江上游有一种叫“猪母葛”的细长鱼儿,就是仙藤的化身。
历史再现
昔日五仙观曾有“广州祖庙”之称
照现有的史料记载,最早的五仙观建于北宋,在十贤坊(今广仁路省财政厅一带);南宋迁到药洲(今教育路);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迁至坡山今址(令惠福西路)。
众所周知,五仙观建立,乃为纪念五羊传说。经过传说,羊城、穗城之名才得以存在。因五位仙人被认为是道教里的谷神,故五仙观自建成一直为道观。
五羊传说版本有很多,这些不同版本主体内容基本一致,被改动的只是发生时间与见证人。尽管历史上在秦朝广州城开始修建,通行三个版本的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周夷王八年、战国周显王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晋朝吴修为广州刺史时。
为何仙人要把羊带给广州,而不是其他动物?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淼章认为,羊是公元前9世纪中原人南迁最早携带到广州的动物,因为相对于其他动物,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更适合携带进行远途迁徒。周朝人把羊看做一种财富,多用在祭祀和庆典中,平时不得随意宰杀,如《礼记》记载:“大夫无故不杀羊。”
“羊”古字与“祥”通,古代铜器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作为六畜之一,广州古代越族人将羊作为国腾崇拜物,被看做吉祥的象征。故羊是广州先民喜爱且熟悉的动物,实证之一是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中,就有不少羊圈栏的设置。说明当时羊肉是人们喜爱的肉食,并且当地养羊成风。
仙人离去,带来吉祥的羊被留在广州,这样进行传说解读后,五仙观的建造,乃为纪念驾驭仙羊远道而来的五位仙人。既然五仙观的建造与广州建城的原因如出一辙,那么五仙观称为广州祖庙,亦实不为过。
“禁钟”高挂岭南第一楼
岭南第一楼又称禁钟楼,位于五仙观后,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五仙观搬迁之前,已屹立于坡山,其建造与道观并无内在联系。屈大均将之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
《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崇楼四……中曰岭南第一楼。在坡山五仙观中。洪武初。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四穿无壁。栋柱皆出石墙上。以悬禁钟而已。”
可见当时临近珠江北岸的岭南第一楼,乃是广州城的钟楼。至于为何得名若此,从时间上看,其建造时间比镇海楼要早7年,且地处坡山,越秀区文化局副局长唐柄林提出,可能钟楼初建时在高度上较有优势,故被称为“岭南第一楼”。
楼上悬挂的铜钟“扣之声闻十里”,作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时召人用,无事禁止撞击;又有此钟敲响,城中便有瘟疫大作之说,故名“禁钟”。
明朝兴旺喻为“道教丛林”
在神仙方术初传的秦代,道教已开始在广州流传,相传方士郑安期(安期生)隐居白云山修炼并得道成仙。
广州道教的最初兴盛,却是始于晋朝鲍靓在越秀山建修道场,娶鲍靓之女鲍姑为妻的葛洪写成《抱朴子》,并在罗浮山冲虚观潜心著述、行医炼丹、收徒教道。
估计这也是后来道教的传说,时代多选在晋汉时期的原因。《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记载建观缘由: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
根据史料,在宋朝以前,五仙观内已有道士修炼。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
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潘志贤说,明朝洪武年间五仙观十分兴旺,为有百名以上道士的道教丛林,当时远比三元宫有威望,来朝拜的信众很多;到民国期间,衰落得十分厉害,观内只剩三四名道士。其时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自此到解放后市文化局接管,观内已无道士留守。
专家论道
“五仙”与道教“八仙”有何渊源?
受访专家: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广州纯阳观主持 潘志贤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何理解广州以一个道教传说作为建城的依据?
潘志贤(以下简称“潘”):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深入人心。比起佛教自天竺从海道传入,早期道教发展更有本土优势。古时道观在广州广泛分布,因为岭南水源质优,不少道士隐居山中炼丹,查各地县志,会发现广东不少地方以道教术语为名,如南海丹灶镇等,便是当时道教影响深入的证明。
记:五羊传说里的“五仙”与道教“八仙”有何关系?
潘:“八仙”是受皇帝册封,有名有姓的神仙,地位要比“五仙”高,五羊传说的“五仙”只能算是地方形式的谷神,未入仙册,可理解为广州人将先祖神化以进行纪念的举动。
记:怎样看待五仙观的历次搬迁?
潘:搬迁原因需要查阅当时史料,某次可能因为火灾,某次可能因为要进行扩建。不过道教建观比较看重周围地理环境,亦即俗称的风水。一般来说,道观需要依山而建,占据较高的地理位置。
记:为何五仙观会在明朝特别受到重视?
潘:历史上道教发展的兴衰,与政权变更有重要联系。统治者或者灭道兴佛,或者灭佛兴道,朝廷对宗教的态度,会影响整个道教在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比如某位统治者热衷道家思想,把修行高的道士册封为国师,则整个道教的声誉和地位都会得到极大提高。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元军对抗时曾在武当山得道士救助,故在其登基后大力支持道教,令道教在明朝初期获得较大发展。
记:不少道教神仙都以行医治病而受人爱戴,当时道教深入人心,是否与此相关?
潘:不能完全这么理解。道教讲“道不外传”,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在传播上显得比较薄弱。不像佛教,从境外传入,需要大量依附宣传以谋自身发展。
记:五仙观在广东道教中地位如何?
潘:罗浮山冲虚观乃广东道教祖亭,广东道教思想皆源自罗浮山一脉。
受访专家:文物考古专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 麦英豪
我比较欣赏今天五仙观的建设,因为它体现了权力下放积极的一面,当年曾有规划想学习英国街心公园的建设,将五仙观周边整顿成休闲的公共空间,这个设想直到越秀区文化局接管五仙观后,方得以放开手脚进行。如今因为有广场宽阔空间的衬托,令五仙观与岭南第一楼两座古建筑得到突出,令附近居民获得透气与休息的公共场所,确是市政建设为民众带来的好处。
而从城市安全角度考虑,在人口如此稠密的老城区,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作为避灾场所的储备,政府不能不作这样的考虑:地震等灾害一旦发生,只能利用空地进行人口疏散,五仙观广场的意义,在此便显得尤其重要。
下期预告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江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小翠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责任编辑:
[第23期·广州史记篇]五仙观 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 [第15期·广州史记篇]六榕寺 从来菩提本无树 哪见六榕掩六尘 [第78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脂粉地 风月无边陈塘夜 烟花散尽浮华天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 [第44期·广州史记篇] 清代广州善堂 扶危济困,积善成德传后世 [第34期·广州史记篇] 邝露 诗书琴韵成绝响 一生失意抱琴终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55期·广州史记篇] 三元里抗英 气慑鲸鲵斗英寇 义维桑梓换安宁 [第47期·广州史记篇] 余荫山房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第12期·广州史记篇]荔枝湾 荔红渺邈,苒苒物华休 [第41期·广州史记篇] 十八甫 昔日历经传奇 今日繁华依旧 [第26期·广州史记篇]海幢寺 扰攘百年溺红尘,终是佛世界 [第40期·广州史记篇] 明末清初学问僧 避世不出世,出家成大家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03期·广州史记篇]伏波桥与吕嘉 竹桥渡汉将,南越亡其国 [第37期·广州史记篇] 屈大均 用无悔刻永世忠诚的碑 [第80期·广州史记篇] 广州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扬帆天地阔,船行两大洋 [第01期广州史记篇]广州建城 负山险,阻南海,岭南始风流 [第65期·广州旧闻篇]狐魅鬼怪 人间万象 [第59期·广州史记篇] 清粤海关 一口通商成天子南库,两度战火失财富大门 [第64期·广州史记篇] 梁发 南洋踏遍不停口 为教灵魂学圣篇 [第77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火灾、水灾 水火肆虐西关 方知人间冷暖 [第58期·广州史记篇] 沙面租界 迭经风雨的洗刷,今如珍藏的名画 [第46期·广州史记篇] 纯阳观 一个人的天象台和一个城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