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3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59:09
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39)     2007-07-26 23:24:00, 郑金洲, 1333, 0/761, 原创 , (1)      听课时,我遇到过几次类似的情况,也就是,上课老师动员同学们与听课老师“互动”,比如,一次在一所小学听美术课,孩子们画了精美的图画以后,老师让孩子们找一位听课老师,由这位老师来点评;还有一次在一所初中听英语课,学习内容是问候语,教学内容学生们初步掌握后,老师让孩子们找听课的老师,用这样的场景进行会话练习:假如你在校园里遇到这位老师的话,你应该如何用英语问候。在这样的场景中,听课老师的资源都被“挖掘”出来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与听课老师“互动”(39

郑金洲

      听课时,我遇到过几次类似的情况,也就是,上课老师动员同学们与听课老师“互动”,比如,一次在一所小学听美术课,孩子们画了精美的图画以后,老师让孩子们找一位听课老师,由这位老师来点评;还有一次在一所初中听英语课,学习内容是问候语,教学内容学生们初步掌握后,老师让孩子们找听课的老师,用这样的场景进行会话练习:假如你在校园里遇到这位老师的话,你应该如何用英语问候。在这样的场景中,听课老师的资源都被“挖掘”出来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对这种做法,老师们褒贬不一。记得当时在听课结束后,评课老师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总觉得,课堂应尽量保持其常态,听课者不应成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要素,要让学生在常态课堂体现常态行为。如果课堂失却了以往的状态,那么,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的行为还是学生的行为,也就失却了惯常的表现,这样的课堂行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评判的意义。按常态方式,处理常态课堂,对其他老师才具有示范意义。

      听课者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我发现不同听课者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乐于介入课堂,在课堂的游走中更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时更是如此。有的乐于刻意保持与课堂的距离,提早几分钟进课堂,然后找一个角落坐下,尽可能不让上课老师和同学注意到他的存在,他是课堂的旁观者而不是“侵入者”。两者也许没有优劣之分,需要根据不同课堂情景要求以及听课者的目标任务来确定。但从总体上,我倾向于选择后者,我自己听课时也大多是将自己定位在非介入性“观察者”的角色上的。不让自己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不分散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的正常运行,观察到的课堂行为才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上课教师安排学生与听课老师的“互动”,其用意是好的,一方面改进了课堂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让听课教师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自己班级同学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但这种做法毕竟是非常态的,由此学生的表现也就会是非常态的。如果没有听课教师,在你的课堂上你如何安排这一教学环节;如果没有听课教师的介入,对学生的表现你又作何评价。这样的问题势必出现在听课者脑海中,也势必打破课堂的常规形式,从而也使得本节课的意义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