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0:26:57
     2007-06-29 23:16:00, 郑金洲, 1199, 5/908, 原创 , (0)             

课堂上的异口同声(26)

郑金洲

 

课堂上,学生齐答问题、朗诵课文,常常表现为异口同声。朗诵课文的整齐,齐答问题的嘹亮,构成课堂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样的课堂,教师一问,学生齐答;教师一呼,学生齐应;真有点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的感觉。对这种异口同声,可能也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

有些异口同声是必要的。根据教学的特定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课堂上具体情况,教师设计并实施“一呼百应”确实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学生可以大声地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学生相互之间既有声音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呼应;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可以体现学生精神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进学生团队意识。作为教师,可以借此检验学生整体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来自于学生的反馈调节后续教学行为等等。

而有些异口同声则并不见得必要。声若洪钟的齐答,在课堂上如果出现频率过高的话,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其负功能就会日益显现。比如,异口同声使用不当,会引发学生对齐答的疲劳,会掩盖学生掌握知识的真相,会在集体性的学习中忽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别差异,会使课堂存留在浅表性的“轰动效应”上。作为教师,也有可能满足于学生的齐答齐颂,误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体现出来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异口同声无疑有其自身的作用,问题在于使用频率不宜过高,使用时要注意特定的场景和要求,要明确使用这种策略要达到的目标。我听课时注意到,很到教师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基本是“无意识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也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的。结果是,轰动效应有了,实际效果没了。

    异口同声体现着一种和谐,表现出一种整齐,但这样的和谐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整齐中存在的差异因素,我们需要注意到、捕捉到,进而在教学中予以解决。回答问题是整齐划一的,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学生乃至我们这些成人却缺乏应用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迄今仍是我们最大的缺憾之一?看来,形式上的整齐,与团队合作的实质也不见得是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