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14:59

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38

郑金洲

听课时,可以事先将教室内学生座位用示意图画出来,然后再课上记录一下学生主动发问或发言的情况,以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应答的情况。经过记录,不难发现,主动发言的学生并不见得与被动应答的学生相一致,有时两者的差距是巨大的。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在量表中罗列了十个师生互动项目,其中教师支配的行为有7项:讲述、提问、发出指令、情感支持、批评、表扬、利用学生回答形成后续教学行为;学生支配的行为有2项:应答、主动发问;师生共享的行为有1项:沉默。我曾运用这种方式记录我们的课堂,发现学生主动发问这一类目不少情况下是空白的,也就是在课上学生没有主动发言的机会。

有的课堂上,学生有主动发问的机会,而主动发问的学生常常并不见得是教师在课上经常提问的学生。这一差别,说明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也许并不在教师提问关注的视野内,但他们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试图通过主动发问引起教师的关注,维护自己参与课堂的权利,尽量争取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智慧或思维活动的机会。当然也存在这样的课堂:主动发问的学生与教师提问并做出应答的学生是一致的。这样的课堂,这部分学生成为“显赫”人物,无论教师提问与否,他们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都会以积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但如此一来,也常常意味着其他同学可能越来越因为他们的突出表现,而置于被动旁听的地位。

应答固然重要,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有思考对问题找寻出合适的答案,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其思维,促使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灵活运用新知。而主动发问,表现出的则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其对未知问题的深入探究愿望。我们常常讲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学生在课上连提出自己疑问的机会都没有,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谈不上培养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应答中,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发问中,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前者是以教师主动为表征的,后者是以学生主动为表征的。应答中,问题多来于教材或教参的预设;发问中,问题多来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前者表现的是知识掌握的要求,后者表现的是学生自身的智慧和学识。应答中,问题常有预定的答案,答案是给定了的;发问中,问题的答案是未定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问题。前者教师胸有成竹,后者教师难以测度掌控。教学中恰当地处理两类行为,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