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走出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1:38

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走出去”

2010-09-10 11:45:45 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浏览次数:14 网友评论 0 条

  

国际上70%的跨国并购失败比率,并不能阻止中国企业海外出击的热情和激情。近5年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数量增长了20~30倍,但频频失手、甚至失败的并购,案例并不鲜见。业内人士表示,一家能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清晰的战略、突出的主业、先进的管理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近年来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迈脚未遂”或“落脚失败”的案例又频频见诸报端:有些企业刚签协议,腿还没迈出去就交了学费;有些企业走出去后水土不服,最终铩羽而归;有的考虑不周,双方合作时甜甜蜜蜜,解散后即撕破脸皮。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走出去?

偏向虎山行的逻辑

“在很多时候,企业走出去往往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中国有色集团企业发展部副主任王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企业还是“知难而上”。商务部本月发布对外投资数据显示,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7.5亿美元。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荣灿分析原因时表示,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外企业经营困难为中国企业的并购和走出去提供机遇;中国综合国力上升也已使企业具备加快走出去的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从而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中国在政策上给予走出去企业利好措施——这些构成了中国企业虽然明知山有虎,却仍向虎山行的外部保障。

而做大做强则是企业将触角伸向海外的原动力。“我们是做固废处置的,现在国内的业务已经发展得很好,但是在海外考察中,发现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这一领域有很大的市场。”浙江人立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项谢银在考虑如何走出去。这也印证了普华永道企业并购部合伙人路谷春的观点: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将帮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一个台阶。

一股新的海外淘金热潮就这样到来了。

冲动的惩罚与救赎

在企业大步挺进海外的浩荡之中,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北京智维律师事务所之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法律风险分析报告,梳理了近十年来中国知名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典型案例,其中不乏TCL并购汤姆逊后水土不服、明基收购西门子遭受重挫,联想并购IBM后亏损严重,上汽双龙联姻失败等着名案例。而就在一个月前,华为在美国接连两起的资产并购交易也双双流产,这又令中国企业走出去遭受一记心理重拳。有媒体更是放出“狠话”:近年来中国近70%的海外投资是失败的。

“这其中的因素也异常复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之前,要认清一个事实,企业是有国别的,而经济是有民族性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在评论华为在美国并购接连折戟时也曾对记者说,企业走出去不仅要考虑经济风险,也要考虑政治风险。

而在两年前因投资富通亏损157亿元人民币后,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发给员工的信中也反省道:“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叠化,使得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骤然增加,也不得不让企业在海外的布局活动更加谨慎,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遭受惩罚。

中国有色集团企业发展部副主任王焱认为,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可行的目标是成功的基础,投资行为不能盲目,要综合考虑政府经济、法律环境和业务的需要。

“在区域选择上,我们一是选择情况熟悉,文化较相近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缅甸、蒙古、老挝、泰国、越南和柬埔寨;二是选择与中国有传统友谊关系的中南部非洲国家或矿业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除此之外,中国有色集团对业务的选择也异常谨慎,基本始终坚持自己熟悉的、有把握、能干好的业务领域。“我们目前只涉及铜、铅、锌、镍、金等海外资源,而对陌生的行业和领域我们则比较谨慎。”王焱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