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知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23:09
《论语》日知录之一 “无友不如己者”和“无宴不与”的人 时间:2010-01-07 15:36来源:和而不同博客 作者:和而不同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容易使现代人困惑——这话是不是有点看不起旁人呢?事实不是这样的:孔子强调的是,在生活中你不可能不与他人打交道,但你不要和那些生命境界低下的人关系过于密切,以免受到不良影响。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容易使现代人困惑——这话是不是有点看不起旁人呢?事实不是这样的:孔子强调的是,在生活中你不可能不与他人打交道,但你不要和那些生命境界低下的人关系过于密切,以免受到不良影响。      将孔子的这段话叙述完整了,就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大致意思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杨伯峻语)
      这段话显然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你如果是一个“君子”的话,就应该做到“无友不如己者”。当然,这不是让你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应该和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这种“良好的关系”是有度的,不能因为所谓“良好的关系”,就丧失了君子的节操。
      孔子讲完“无友不如己者”后,又加了一句“过,则勿惮改”。可见,非要友“不如己者”不可,就很可能带来一个“过”的问题。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相形之下,“无友不如己者”与“见贤思齐”恰好是孔子交友思想的两个方面。
      余有一亲戚,人倒也不坏,是个曾经读过《论语》并想做君子的人,但却喜欢每天与一群道德低下者喝酒聚会。时间长了,语言粗鲁,举止失仪,身体也搞得很糟;甚至常常被拉到不良场所去。余多次劝阻,终归无效,只好由他去。
      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到“无友不如己者”,你必须将所谓的“情面”抛在一边。这是一种可贵的勇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余的亲戚,既然不能将哥们的“情面”抛在一边,便只得把《论语》抛在一边了。
      让一个本来可能成为高尚的生命变得鄙俗起来——这样的“情面”不要也罢!
      与圣贤、君子在一起,你会时时发现自己的过失;但和那些“不如己者”相比较,你会越发崇拜你自己。
      莲花自可出淤泥而不染。但你根本就不是什么莲花,硬要自己往淤泥池里跳,不染一身泥才怪呢!而且,污染时间久了,还会自得其乐呢!
      托尔斯泰讲过:“当一个人生活在一群有罪孽的人中,既看不到自己的罪孽,也看不到别人的罪孽,这是件糟糕的事。”(托尔斯泰《生活之路》,王志耕译,人大出版社,第84页)  《论语》日知录之二 “哥们儿文化”与“久而敬之时间:2010-01-07 15:48来源:和而不同博客 作者:和而不同  真不知这是什么逻辑!明明不尊重你,却非要你去尊重他。你必须取悦于他,他才把你当朋友。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命意愿,干吗非要人家委屈自己而依从于你呢?
      《论语·公冶长篇》有一则孔子的语录:“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意思是说晏子善于对待朋友,即使交往日久,仍然敬重有加。      初看这话,似乎没有什么,但细细思索,便发觉问题的所在了。因为现代人在交往日久的情况下,常常不分彼此:既然是“哥们儿”了,勾肩搭背,烟酒不分,难道还需要什么“距离”吗?为了证明彼此间感情,就免不了酒桌上推杯换盏,大呼小叫一番:“感情深,一口闷。你想不喝下这杯酒都不成!要不拿你当朋友,谁还用酒“灌”你呀?你不叫人“灌”,分明是不想跟我等做朋友!”
      真不知这是什么逻辑!明明不尊重你,却非要你去尊重他。你必须取悦于他,他才把你当朋友。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命意愿,干吗非要人家委屈自己而依从于你呢?
      既然是好朋友(姑且这样解释“哥们儿”一词),为什么非要彼此为难呢?非要相互不尊重、久而不敬呢?这样做还是好朋友吗?难道这不是坏朋友吗?
      看到孔子论述,才知道只有“久而敬之”的晏子才算得上“善与人交”,因为这才是古代人心目中真正的“君子之交”。
      相形之下,当代中国流行的是与“君子之交”完全相悖的“哥们儿之交”。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间的关系是有“距离”的,也就是有一种相互的尊重存在。君子与他人关系皆能保持和睦,这是“和”;但又要保持生命个性,此谓之“不同”。但按照“哥们儿文化”——都是朋友,何必分“彼此”呢?那不疏远了吗?
      问题不是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在“和”(即和睦)的大前提下,必须分出“不同”(即彼此)来。这是群体生命存在的良性规则。人际间的许多矛盾都起自这个“不分彼此”。没有距离时,生命就可能碰撞、摩擦,原先的友谊就可能消失。为了保持生命间的永久友谊,就必须做到“久而敬之”,而不能强加于人。生活中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粘如漆。
      事实上,当人们“久而不敬”的时候,朋友反目是常有的事。珍惜友情,不在于一杯酒、一支烟,而恰恰在于日常行为的“维护”之上。但在“哥们儿”看来,为了稳固“哥们儿”义气,非酒席不可。你喝不喝“哥们儿”的这杯酒?——这就是试金石!结果,搞得别人酒醉失态,搞得自己也下不了台。孔子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君子相交,“久而敬之”本身就有一种威严在,但所谓的“哥们儿”是没有威严可言的。
      不尊重别人,最后结果只能是搞得别人也不尊重你自己。  由上篇“哥们儿文化”,联想到孔子的一种伟大的思想,即“小人”学说。      关于这里的“小人”,有许多解释,我们暂且不谈,只讲一讲“小人”与“哥们儿”间的联系。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也是许多人所熟知的。我们依旧暂将“女子”排除在外,只讲“小人”。      那么,什么是衡量“小人”的尺度呢?孔子给出的标准之一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你与他关系接近了,他就不再尊敬你;你一旦和他稍有疏远,他又会怨恨你。      为什么小人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呢?小人是一种有很强依赖性的生命,身边如果没有一伙人,是活不下去的。他必须和别人结成一个“圈子”才有安全感。“近”是小人这个层次的生命的固有特性。你和他有距离,也就是“远”于他,他是一定会怨恨的。但问题是即使你和他“近”,小人也是处理不好相互关系的,因为他不懂得尊重他人。      相形之下,君子是真正独立的生命,没有“圈子”照样可以生存。纵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也能够做到“独钓寒江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无法保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在于他在坚守自己高尚品行的同时,更能够善待他人,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但小人既不能做到“绝世而独立”,也不能做到“爱人如己”。      举个真实的例子:甲乙棋迷常在一起切磋手谈。甲棋迷多年来吃尽苦头。因为乙棋迷喜怒无常,对人常有许多额外要求:如终局后,甲棋迷必须有明确的喜怒之色,否则他赢棋之后,心里得不到满足;待到甲棋迷也计较起输赢来,如果乙棋迷得胜,便瞧不起甲棋迷;而甲棋迷如果赢了他,便恼怒于甲棋迷,恶语相伤。等甲棋迷不得不远离他时,他又感到懊悔,诚意相邀。一旦甲棋迷与他再续棋缘,他却依然故我,真正叫人哭笑不得。如是再三,直到把甲棋迷彻底惹怒,不再来往为止。      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吗?      回过头来,看当今的“哥们儿文化”是什么?是一个颤颤巍巍走路、相互扶持着的“圈子”。彼此需要,又相互排斥。今天亲如一家,明天也许就反目结仇。      从与《论语》的对照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哥们儿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小人文化”,根本就不值得赞许。      孔子为什么推崇君子?不是否定小人,而是为了避免人们在无知的情况下去做小人。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yy8a8.cn)
详文参考:http://shenzzh.com/a/jingdianjuxian/2010010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