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如何应对中国的走出去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01:02

Michael J. Enright / W. John Hoffmann / Peter Wood

国已经激起全球CEO和大公司的想象。到目前为止,大家的关注点主要还在于向中国国内市场出售产品、在中国布置生产设备,以及从中国工厂采购。而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潮流越来越盛,这一切即将改变。外国经理人的“中国策略”不能继续只着重于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必须和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正面接触。
据商务部估计,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为433亿美元,相比之下,1990到2000年平均每年对外投资仅24亿美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机构曾指出,这些数字大幅低估了涵盖面宽得多的“走出去”战略的规模和范围。很多最重要的交易根本就没有进入对外投资统计,例如与安哥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资源协议中提供的数十亿美元贷款。这些贷款加上中资企业所获合同的相关援助,已经大幅超过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
绝大部分对外投资都是投资于服务业,而不是自然资源。国家开发银行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少数股权,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20%股权,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公司(Bank of America (Asia)),只是金融行业最近的四笔投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贸易相关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和其他领域已经做了多年的对外投资。目前的投资膨胀,正在为支持将来对外投资的进一步扩大搭建平台。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给西方企业造成新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拥有很多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的优势,如资金成本更低,国内工资水平更低,对股东的责任有限。它们还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动用政府力量,比如在它们利用北京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联系获得资源与商机的优先利用权时。
银行、石油、铝和矿产品等行业的中国企业,利用它们在国内因受到保护而产生的利润,来为其海外冒险提供资金。其他公司将使用低价战略,可能会在削弱国内的行业盈利能力之后,进而削弱全球范围的行业盈利能力。这种现象已经在家电、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设备等行业显现。随着这些企业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以更大力度推广自己的品牌,传统行业领袖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直接。
为有效应对,企业经理人需要理解这股对外投资潮流背后的推动因素。中国的投资扩张,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崛起之后自然迈出的下一步。但它也是中国政府及共产党强化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国际舞台施展软硬实力的整个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国有企业、甚至民生银行等名义上的民营企业都由党直接或间接指派高管,这一事实意味着一些企业即使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也会到海外拓展。
西方企业忽略了这一背景,给自己埋下了后患。它们将发现自己是在与并非完全出于商业动机的企业竞争。为迎接这种竞争,经理人需要有更好的策略与更好的智慧。仅仅跟踪单个中国企业在具体地理区域或产品市场的投资是不够的。西方企业必须明白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怎样贯彻中国的整个“国际化”战略,这些企业可能与其他实体有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可能是按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成功与否。
更加成熟地理解中国的海外动作,还会更加明显地看到其他国家企业面前的机会。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与经销能力有限。在海外扩张的企业将需要有供应商、顾问和合作伙伴,这给非中资企业带来了机会。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或许可以成为与中国企业同行和政府建立更好的关系、进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渠道的整个战略的一部分。
西方大公司靠直面竞争挑战获得了它们的领导地位。迎接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其关键都是一样的:理解竞争的本质,全方位应对。各个击破式地应对中国的国际化注定将要失败。
(编者按:Michael J. Enright是香港咨询公司Enright, Scott & Associates董事,W. John Hoffmann是香港中国策略与交易咨询公司优异资源集团(Exceptional Resources Group)总裁,Peter Wood是驻香港中国策略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