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与国家_陈海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22:47
 没有权力制衡的制度,往往不长久或高压下的短时间稳定。专制的制度往往能才短时期内充分调动整个国家政权的力量,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专制的体制,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那就是不受约束的权力带来经济结构的失调(其是按权力来决定经济,而非市场来调节经济)、政治腐败丛生(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人员机构臃肿,社会负担大等等弊端。由于专制制度呈现的权力一元化,绝对化。整个社会缺乏有组织的力量对其制约和监督,国民无法通过这些组织来维护和自己的利益,不得已,既然没人没组织能为其说话,国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来伸张自己的权利。换句话说,专制的高压统治并不能永远彻底的消除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反,它经常制造出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营造所谓的和谐景象,稳定社会秩序,专制的体制就必然延伸出庞大的行政机构,超越法律行政机构来高度控制这个社会。由于专制国家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上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为了对付日益烦躁的国民,有效维护统治。久而久之,管理行政等部门呈现出无限的扩展,人员机构都日益庞大。

要求政治上的和谐,就需求大量的军队、官员与机构为之服务,经济上就必然要求大量的经费支持。在专制国家,整个社会不得不用有限的资源来供养支持日益庞大的食利阶层,最终成为社会与国民的无法承受的负担。

  当然,高层也清楚的了解后果,为了长久的统治,他们也会采取不断的削弱官员、管理机构的权力,减少官员与机构的数量,可是既得利益集团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好处呢?他们的反抗,使高层难以高度控制社会的目的。不得已,他们只好放手。所以不断的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象,越裁员,官员越多,越调整机构,机构越纷繁复杂。

  接下来,由于财政预算内难以为继,各级机构官员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只好在预算之外谋求自己的收入来源。于是,管理机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开始了;官员权钱交易、索贿受贿开始了。

综上所述,财政困难紧张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政府对国民的收税能力减弱,不在于中央对地方税赋的吸取能力降低,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需要赡养的食利阶层太过庞大。以至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敢不上,税收的增长追不上食利阶层胃口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是由于专制王朝食利阶层过于庞大导致的赋税过重所引起,没有一次不是官逼民反,皆是为了反抗苛捐杂税。每一个专制王朝的崩溃,都与政府无限膨胀的机构与人员带来的财政危机直接相关。而这一些,都是由于专制制度本身无法提供天然的自我约束力、又无法放弃自己的权力获得外力的制约息息相关。

专制王朝更替与财政税收的关系有个基本的模式:小政府(建国时期)---大政府(重税)----政治危机(财政危机)---经济或政治改革(税负调整或经济发展)---政治中兴(财政危机暂时好转)---更大的危机(杀鸡取卵财源枯竭)---灭亡(改朝换代)

就这样,在食利阶层不断的壮大,在机构与人员的日益臃肿中中不断的更替朝代。

  当今朝廷,行政管理费用不仅长期居高不下,甚至还芝麻开花节节高,饱受老百姓责骂。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元增至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倍左右。2002年,时任国家税务总局的金XX撰文指出,我国政府收入的比例为,中央财政预算内税收占GDP的比例为15%,各级政府部门的制度内收费占GDP的比例为10%,各种制度外收费占GDP的比例约为10%,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赋达35%。35%高吗?不高,这是发达福利国家税赋而已,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际的零头。由此,造成人民负担过重,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发展成长壮大,社会保障体系的难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尊严遭到严重挑战与破坏。

  近段时间,不断的看到某些烟酒加税,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的新闻。当然,还有一些大篇的官话新闻,如强化中央的税收权,财政权往上移等。

   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下行,及4万亿等财政支出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中央财政已经不堪重负。于是就不断有人站出来,建议强化税收的强度与力度以达到开源的目的。然,找遍各地的新闻,却没见多少节流的新闻,甚至还见不少地方公务员要加薪水等。8月24日的报纸报道,什么中央要第12次治理“小金库”

问题是,一边当裁判员一边当运动员能行吗?话句话说,我们是采取对老百姓开源而非节流来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总而言之,现在经济危机时期,财政紧张,税收政策我们采取的开源而非节流的税政策,是典型的竭渔而泽,杀鸡取卵政策。

  与开源相对应的是节流,与中国相对应的是美国。前段时间新闻报道,纽约州对其公务员等下手,减少公务员等薪水等不必要开支。与此同时,他们采取减免纽约州内的国民税收。换句话说,他们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采取的是,节流,而不是向辖区国民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