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社会性软件 及其在中国的异化 | 博客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18:42
略论社会性软件 及其在中国的异化
【内容摘要】社会性软件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社会性软件的基础理论: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和150法则;主流社会性软件介绍;以及社会性软件在中国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Social Software强链接 弱链接 Blog WIKI
一、社会性软件的界定
首先,关于什么是社会性软件(下文中有时简称SS)? 目前比较典型的定义有:
n         反映人们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些特性上的信息交换的软件,例如Wiki , Linkedin, friendster, Ryze etc.
n         是对真实社会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的反映,在SS中,人成为了软件的一部分。
n         “社会性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
目前关于SS还未从学术上的严格的何公认的定义,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定义,社会性软件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点:
1)        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软件,是个人网络化的工具;
2)        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这个社会网络包括弱链接,中链接和强链接;[1]
3)        社会性软件是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社会性软件中的一些特征
n         在使用过程中反射社会网络,无论是强链接(Strong Links)还是弱链接(Weak Links);
n         Group to form and self-organize;
n         以自我为中心,轻量级,松散耦合,Web 连接;
n         多对多(Many2Many);
n         使用者的身份和信任在软件中体现;
n         软件本身不断更新和自我发展;
n         主动参与到群体中。
三、与传统软件的区别
社会性软件的核心的内涵在于: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过去的个人软件主要是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ERP软件和浏览器等。而社会软件完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进行对话。人们在使用其他软件的时候,或感觉到一种工具。但是,人们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过程中,人们感觉到的或者关注的是社会关系。
四、社会性软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显式的社会性软件,就是要简单地建立社会关联,尤其是强/弱链接。例如Friendster:
Friendster是一家以交朋友为目的的网站。会员之间可通过电子邮件相互查阅照片、资料和兴趣等个人信息,如果进一步交往的话,则可以邀请对方约会。Friendster的秘诀是“通过朋友来找朋友”,换言之,“你可以和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速成为朋友”。举例而言,甲和乙是好友,乙和丙也是好友,那么甲与丙之间通过乙的介绍,也有可能成为好友,而且由于乙的存在,使得甲和丙之间能够迅速认识并且关系能够快速契合。正是按照这一原理,像“滚雪球”一样,使注册会员越来越多。在Friendster所勾画的朋友圈中,每个会员的社交圈都是树状结构,并且随着朋友级数的增加,其结识的朋友数目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关键是,每个会员所结识的新朋友都不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而是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关联。
创办于2003年3月的Friendster网站又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的奇迹,它在半年内发展会员200万,到如今已经突破400万,其会员数目还在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在硅谷,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使用“Friendster”的交友服务。
第二类:协作和通信工具,包括各种支持CoP(Community of Practice)的,例如Groove和Instant Message(MSN、QQ之类的即时通讯软件)。
第三类:个人出版和聚合,例如Blog和Wiki。
第四类:智能社会软件,如计算机协同工作软件。
协同的最基本含义是协同工作,就是多人相互配合完成同一目标。“协作软件”的基本要求是支持为群组协作的目的而进行的通迅、信息交换、进程安排与项目跟踪以及人员管理等工作。而在竞开协同应用平台上,协同则不仅仅反映人与人间的协作,还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全方位的协同,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业务为目标,有效组织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的思想体系。(北京点击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志东)[2]
有人也把网络游戏划分为社会性软件,因为网络游戏是多人互动,且模拟社会分工。笔者认为,网络游戏虽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的特点,但网络游戏的最主要特点并不是交友(交往),而是游戏,分工合作也是为了游戏而存在的,而并不是纯粹为了建立社会体制而分工。所以不把网络游戏看作是社会性软件。
五、目前比较流行和成功的社会软件有
· Email(电子邮件)
· Usenet(新闻组), mailing lists(邮件列表)
· MUDs and MOOs(多用户网络游戏)
· Wikis and wiki-like systems(维客系统)
· Personal weblogs(个人Blog)
·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社会网络系统)
Friendster:http://www.friendster.com
Ryze:http://ryze.org
· Socialtext:http://www.socialtext.com/
· Personal Journals(个人杂志)
LiveJournal
Xanga
六、社会性软件举例
n         Blog
Blog是个人更新的网页日志,最新的概念是:Blog并不只是一个站点、主页。它还起到了降低了Blogger彼此之间相互熟识、了解和进一步交流的时间、交际门槛。通过Blogger时间性的书写,有了身份和较为完整、丰满的个体形象(个人的档案记录)。“应用+时间性持续的内容=〉现实身份的网络代理”。Blog是社会性软件的基本单位!
n         基于Blog的人际网络
PLink:People Link类似于一个聚合中心,在那里,人们提交自己的FOAF(朋友的朋友)数据,然后PLink把你的数据嵌入它的人际网络库中,之后所有人就可以通过PLink以可读的方式了解到你的资料,也可以知道你认识那些人,并从库中计算出那些人认识你,通过链接,就可以在这样的人际关系脉络中漫游,和Blog背后的一个个人学习、交流。
n         Wiki(维客)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quick)的意思。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pedia(维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是一个基于Wiki和GNU FDL的百科全书网站系统。该系统于2001年1月投入运行,2001年2月超过1,000条条目,2001年7月超过10,000条条目,目前(2003年1月)已经接近100,000条条目。截止到2003年10月,40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总文章数超过30万条,而且非英语版本的总文章数首次超过英语版本。
n         Wallop
微软推出了社会性网络(SNS)服务Wallop,Wallop能够让我们和朋友们交互,分享照片、音乐及Blog等。Wallop界面由Flash做成,界面清新,风格独特(要求浏览器安装插件Flash 7)。目前Wallop同Gmail,Orkut等一样,需要被邀请才可以注册。
七、社会性软件的两大基础理论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50法则(Rule Of 150)
u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你与布什之间相隔几个人?换一个问法,你通过几个人可以认识布什?如果说是六个人,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链接到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也许不认识布什,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会体会到自己在找工作时候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u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八、社会性软件的社会影响
1.        社会交往模式的新形式。
社会性软件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
2.        知识传播和变革新方式。
社会性软件使得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挖掘发现网络领域专家以及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利用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记录方便,整理方便,利于思考。
3.        社会性软件可能成为一种新媒体,形成网络化的人际传播。
整体的社会性软件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传播,参与者通过SS来告知和被告知,说服和被说服。
九、启示
从1969年的军用计算机ARPANNET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用于联络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NSFNET,到WWW的出现,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是“分享”不断扩大的历史,社会性软件更是“分享”这种思想的极大继承和延伸。
从Blog到Friendster,到Wiki,到del.icio.us, “分享”是主题。人是互联网的根本,用社会性软件把人的能力发动和聚集起来。人们应用技术的同时会自然地愿意分享,愿意交换,愿意透过值得信任的节点相互连接。
十、社会性软件在中国的异化
互联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最好礼物,中国的先进网民在第一时间把创造或引进社会性软件。QQ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性软件,Blog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基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人际网络服务网站亿友(www.yeeyoo.com )、嘿友(www.heiyou.com)等迅速克隆了Friendster的模式,并受到风险投资商(VC)的青睐。
但是,很多事情在国外好好的,传到中国就变了味。社会性软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
n         如Blog:
Blog绝对是2004年中国互联网上的最热门词汇之一。“Blog是web-log的缩写,意思是即时更新的网络信息日志。 在西方,Blog其实就是个人新闻社,不断发布个人现场报道和即时评论,是主流媒体很重要的竞争者,在选战、在政争、在战地、在救援中,Blog越来越发挥无法代替的作用,甚至和其他互联网媒体有改写西方媒体社会话语势力分布的可能。 ”[4]
博客是著名网民方兴东等“博客中国”网站发起者倡导的,是对Blog和Bloger的通称。目前在中国,Blog被博客化,博客被泛化和道化。
博客的首次提倡者方兴东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博客必须使用超链接吗?移动博客。博客必须写日记吗?教师博客。博客必须要写作?阅读博客。博客必须是人吗?机器博客(google 新闻)。博客必须上网页吗?客户端。博客必须是个人吗?企业博客。……博客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蕴含了各种可能性,各方面的变革力量。所以不要简单局限![5]
总之,这个网络世界,本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面貌,可是有了博客之后,博客就被强行的穿戴在了人们身上,因此,提出、鼓吹博客的人,也就成了创造博客世界的上帝,成了带领博客(所有人)前进的摩西。
将来所有收发email、用电脑记录的人都会被叫做博客。不止是人,连企业、机构也都被叫做博客。博客的发展趋势可以推论为:
“有形:个人网站--》博客中国--》博客全球--》博客天下--》
无形:博客道--》博客教”[6]
“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希望。Blog是个人表达的工具。让个人得到自由的发挥,才是它最大的社会价值。而把Blog当作一个运动的载体,要用Blog去推动Blog精神或者民主精神等等,个体最终是被淹没或被灭掉。方兴东领导下的博客中国只能是不错的中文新闻网站,但慢慢在失去它的Blog本质。
n         如:365Key与美味书签的对比
美味书签(http://del.icio.us/)是具有共享类似IE浏览器收藏夹功能的一款社会性软件。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软件,Del.icio.us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共享功能。任何Del.icio.us用户的书签都是公开的,而且可以共享。订阅他人的收藏方法很简单,只要进入该用户收藏主页面,点击底部的“subscribe”按钮即可,以后可以直接从“my del.icio.us”页面的“my inbox”中浏览他人的收藏。如果定期化点时间在Del.icio.us上浏览,一定会收获很多有用的信息。此外,Del.icio.us对用户的收藏进行了分类过滤,还提供了RSS输出功能,便于你用RSS阅读器来追踪感兴趣的领域的信息。
“365Key-天天网摘”(http://www.365key.com)是一个类似Furl或Del.icio.us的社会化书签服务,你可以把你感兴趣的网页按你自己的分类保存在365Key的网站上,也可以与别人分享这些保存的书签。
是个很好的外国成功模式的拷贝。“发 现·保 存·分 享”更是充分的社会性软件分享精神的表达。
但是“国人都在收录什么”。(图)
可以看到,365KEY.COM页面中充斥着的准成人内容。恐怕谁也没料想到365key.com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算是中国特色吧。
当然,不排除的确有用户收录成人内容性质的页面。不过这些纯粹属于用户的私事。既然365key.com提供了服务,而这些内容又没违反协定,那我们不能妄加指责。把365key.com总页面的状况归咎于“国人”这么大的外延。
也许365key的问题不在于个人用它来收藏什么,而在于365key.com自身对服务的认识。其实,不只是365key,比如blogdriver、blogcn以及其它很多的内容网站都有类似的通病。对此,我们可以和国外同一类型服务的网站如livejournal、blogger.com、flickr、furl.net等等对比。
细心一些我们可以发现,国外这些类型网站首页都非常的简单,想比之下,国内上述网站的总页面内容异常丰富。这种表面上的差异体现了背后的经营策略的差别。
国外的这些个网站注重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本身,实际上这也是他们经营的目的。所以在首页面上强调的是所提供的服务的介绍。对于用户的最新内容,则不在首页面上直接显示,而是通过链接到了次一级的页面,有些甚至没提供最新的内容。
相反,国内的网站并不那么看重自己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产品,而是假借这种服务,吸引用户为自己的网站提供内容。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内容社区,而不是产品服务网站。
简单的说,很多对比的国外网站旨在提供“共享”服务,而我们的网站提供的是作秀的舞台。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其它一些显形的社会性软件,如交友网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社会性软件强调共享和信任,而很多国内的用户最起码的信任和展示的胆量都没有,外国女孩子长得很难看,但是她的照片依旧贴在签名栏上,而我们国内的用户差不多都是贴上卡通头像或者其他的图代替。而且在中国的很多“关系”都是隐性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不可能量化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