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社会性软件 及其在中国的异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3:50
u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你与布什之间相隔几个人?换一个问法,你通过几个人可以认识布什?如果说是六个人,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链接到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也许不认识布什,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会体会到自己在找工作时候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u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八、社会性软件的社会影响

    1.        社会交往模式的新形式。

    社会性软件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

    2.        知识传播和变革新方式。

    社会性软件使得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挖掘发现网络领域专家以及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利用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记录方便,整理方便,利于思考。

    3.        社会性软件可能成为一种新媒体,形成网络化的人际传播。

    整体的社会性软件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传播,参与者通过SS来告知和被告知,说服和被说服。

    九、启示

    从1969年的军用计算机ARPANNET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用于联络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NSFNET,到WWW的出现,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是“分享”不断扩大的历史,社会性软件更是“分享”这种思想的极大继承和延伸。

    从Blog到Friendster,到Wiki,到del.icio.us, “分享”是主题。人是互联网的根本,用社会性软件把人的能力发动和聚集起来。人们应用技术的同时会自然地愿意分享,愿意交换,愿意透过值得信任的节点相互连接。

    十、社会性软件在中国的异化

    互联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最好礼物,中国的先进网民在第一时间把创造或引进社会性软件。QQ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性软件,Blog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基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人际网络服务网站亿友(www.yeeyoo.com )、嘿友(www.heiyou.com)等迅速克隆了Friendster的模式,并受到风险投资商(VC)的青睐。

    但是,很多事情在国外好好的,传到中国就变了味。社会性软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

    n         如Blog:

    Blog绝对是2004年中国互联网上的最热门词汇之一。“Blog是web-log的缩写,意思是即时更新的网络信息日志。 在西方,Blog其实就是个人新闻社,不断发布个人现场报道和即时评论,是主流媒体很重要的竞争者,在选战、在政争、在战地、在救援中,Blog越来越发挥无法代替的作用,甚至和其他互联网媒体有改写西方媒体社会话语势力分布的可能。 ”[4]

    博客是著名网民方兴东等“博客中国”网站发起者倡导的,是对Blog和Bloger的通称。目前在中国,Blog被博客化,博客被泛化和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