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职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1:16
淄博市职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数: 29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8日
 
淄博地区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近20年来,乡镇个体企业蓬勃发展,给淄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职业卫生问题。我们职防工作的重点,从全民及集体企业逐步向乡镇、个体企业过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摸清我市职防工作现状,笔者拟通过近几年职防工作的有关资料以及日常工作中所掌握的情况,分析淄博职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进一步做好职防工作提供参考。1 基本情况  根据各区县上报的企业基本情况表,全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有2261家,接害人员148916人。其中全民及集体企业296家(不包括3个特大企业),接害人员61824人。三资、乡镇及个体企业1965家,接害人员87092人。1.1 2002~2003年职业性健康检查及职业病检出情况 见表1。 表1 2002~2003年淄博市职业性健康查体及职业病检出情况 1.2 建立卫生档案情况 截止2003年11月底,建立全市企业卫生档案1812份,企业接害工人健康监护档案121514份,初步摸清了全市接害企业基本情况和接害工人身体状况。1.3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情况 市职工健康监护监督所在2003年度共对976家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下达监督文书417份,对33家企业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对3家企业下达行政处罚听证先知书,对14家企业依法给予了行政处罚,保障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劳动者健康权益。2 面临问题  分析目前职防工作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有:①部分企业为隐瞒企业的职业危害真实情况,对劳动卫生职业报表采取虚报、漏报、甚至不报,导致职业卫生档案数据填报不实,统计数据与实际偏差较大,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难以掌握,给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和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带来较大的难度。据估计,全市接害人员约20万人左右,而上报的为14万多人,近6万人未在上报行列。②接害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相对缺乏,致使部分企业管理不到位,接害人员得不到应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力。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职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情况虽有好转,但并不尽人意。有些企业因管理干部来顶替有害作业工人进行查体,使查体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接害工人职业危害情况。有些大中型企业在有毒有害岗位雇用农民轮换工或临时工,而不履行职业健康监护义务。④工伤职业病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给职业病人定期检查治疗带来较大难度,部分职业病人的工伤待遇难以落实,导致接害工人查体积极性不高。⑤乡镇、个体企业查体率低,职业卫生状况严重,职业病发率高。2003年查体率为25.4%低水平下,仍检出疑似职业病人306例。急性中毒事故时有发生。3 对策3.1 加强职业卫生法制建设,是搞好职防工作的前提 《职业病防治法》已经颁布近两年了,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是项长期巨的工作。要围绕“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的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3.2 加强监管力度 有关部门应以高度责任感履行职责,加大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监督管理力度,支持和配合职防工作,督促和落实企业整改措施,确保工人免受职业性损害。3.3 加强对乡镇和个体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此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条件差,业主和工人职业意识薄弱,职卫生问题严重,职业病和可疑职业病发病率高,并且职业危害仍在继续发展。因此,应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努力搞好这类企业职业卫生工作。3.4 建立建全工伤职业病医疗保险制度 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工伤职业病医疗保险条例,要求有职业危害的企业为从事有害作业的工人投保。使其职业健康检查和患职业病后的治疗有基本的经费保障。3.5 加强企业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企业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尤其是企业使用临时工,必须签有劳动合同,归入到监管行列中来,要同正式工一样享受到职业性健康检查和发生职业病后得到救助的权力。3.6 加强自身建设 市职工健康监护监督所是职工健康监护单位,每一个监督员必须精通《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并持证上岗。市职防院是受省委托健康检查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查体工作的各项技能,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医院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自己的检测水平,更好的为工人服务。   来自: 安全管理网(www.safehoo.com) 详细出处:http://www.safehoo.com/Live/Live/Office/200810/165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