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进大学被指大势所趋 国外教育更注重实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40:38

资料图片:从2006年下半学年起,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在选择体育课内容时多了一项学习高尔夫球课程。
上周,2007年北京大学生高尔夫比赛在北京金色河畔高尔夫球会结束。在国内业余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这项比赛在成绩上并不那么耀眼。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学生高尔夫球团体赛事 ,这次比赛具有的象征意义无可比拟。与此同时,来自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13位同学获得了国家级高尔夫裁判的资格。而在上个月,武 汉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高尔夫协会……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大学与高尔夫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内的高等学府,需要高尔夫的进入。
人才不足,以及人才专业管理能力的缺陷,造成了中国高尔夫行业与世界高尔夫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
国内市场:压力相当大
随着近年来高尔夫产业的快速发展,球会间的竞争态势日渐显现。而这种竞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球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与高尔夫产业近两年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高尔夫产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缺失。绝大部分高尔夫球会管理人员和相关产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甚至是“半路出家”从事高尔夫和相关产业管理。仅仅就球会而言,本土专业管理人才缺口便达1至1.5万人。未来十年,中国将有500至1000个左右高尔夫球会投入建设使用,比照国外高尔夫运动的普及率,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和健康休闲体育发展的需要,未来高尔夫专业管理人才缺口达5至7.5万人。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专业管理能力的差距,造成了中国高尔夫行业与世界高尔夫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
与其他行业不同,高尔夫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了当前大众化的企业管理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高尔夫管理者的需求。高尔夫行业无论是从球会的规划建设、会员的服务管理、会所的经营管理、会籍营销,还是球会本身的品牌经营、产业链整合方面都存在着和其它行业很大的差异。中国现有的传统高端教育方式,如MBA、EMBA的教育方式只能提供给高尔夫人基本的管理经营理念,与高尔夫行业的匹配贴合度有限。只有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之上,吸纳高尔夫行业内的其它专业的经营管理课程与培训体系才能够培养真正的高尔夫行业的高端人才。
高尔夫球场管理人员尚且如此,那么职业高尔夫球手又如何呢?放眼中国高球坛,尽是“一哥”张连伟、梁文冲等人的身影,现阶段奢求中国高球坛“百花齐放”确实有点难。再看教练,在我国,参加高尔夫职业教练考试的报名资格里就有那么一条:“须具备职业球手资格”。职业球员尚且买少见少,更高标准的高球教练当然就更加难觅。如前所述,中国有高尔夫球场近200家,未来将有1000个左右的高尔夫球场投入建设。因此,国内市场对职业高尔夫球教练的需求较大。但从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明显不足。据估计,目前全国拥有教练资质(含国际教练资格)的尚不足100人,缺口之大毋庸置疑。
对礼仪和规范的严格要求,是高尔夫运动最为显著的特点,这对塑造大学生品格不无好处———
大学教育:高球相当热
去年北京大学有意建造高尔夫练习场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社会上的轩然大波。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所言的“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的说法,更是将高校是 否应该引入高尔夫教育这一争论推向高潮。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标准,大学的入学率如果超过15%,则该国的大学教育就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化教育”。随着国内高校近年来的扩招,大学入学率已经从2000年以前的9%上升到去年的超过20%。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高速增加,所谓的“天之骄子”说法已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人格培养的诉求。上海交大的熊丙奇教授就指出,所谓“精英”并非拥有更多社会资源配置权力的人,也不是在物质上高人一等的人,而应该是“有着远大的社会理想,有着肯关注社会基层,从社会基层,做起的人生规划,他们渴求在各自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体现出自身更大的人生价值,而不在意自己生活的享受、社会地位的高低”。在这个层面上,完善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是必备的条件。对礼仪和规范的严格要求,是高尔夫运动最为显著的特点,这对塑造大学生品格不无好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拒绝高尔夫运动进入校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之所以区别于中学和小学,其中一个特点便是其包容的“大”。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对学生实行非功利化、非职业化的通才教育。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各种层面教育和发展的可能。厦大和北大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的尝试,正是提供了之前没有的一种教育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考虑,大学教育同样需要高尔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