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28:58
寻找中国大学精神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详细][我来说两句]
推荐阅读:[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
中国:20多年来没有真正的大学? [我来说两句]
●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      ——姚国华
●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厅,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自己的理念。  ——张汝伦
何谓教育公平:香港大学给内地高校上课
香港中文大学取消录取过程中的面试,因为他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那些有能力千里迢迢来五星级饭店见我们,和我们讲英文的学生,我们不给他们机会,他们还会有许多机会。那些河南贵州的学生,我们提供的机会对他们就很重要。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命运。”——>>>
内地高校:同样考了高分,富人家的孩子就可以上名校、读热门专业,而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上一般院校、读冷门专业,这何谈公平?——>>>
相关:质问北大校长许智宏:谁之北大 何谓公平?
何谓学术道德: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大学
●大学精神沦丧是民族堕落的先兆,比任何经济腐败、政治腐败、司法腐败更为可怕。
丘成桐:“中国现在的许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名教授为什么不教本科?全部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学生的比以前差了很多。我们哈佛大学的教授一定要跟本科生做接触,否则不能做教授。”——>>>
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遍地都是,学术会议、成果鉴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过程普遍玩手段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作交易反倒成了实质内容。尽管高级职称和高级学历四处泛滥,学术思想水平的绝对值却在下降。——>>>
人文精神:思想贫乏的“文化立国”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杨叔子
高校只是以课程教授知识,训练技能,文化活动只是偶尔出现的点缀,感受不到高雅文化的熏陶,高尚人格的感染,学校向外界几乎发不出任何积极的声音。平时关心的几乎只有吃喝、异性、赚钱、明星之类话题,什么专业最热,如何建立关系网等等,很少有思想、趣味的考虑。——>>>
学生越来越被视为“创收之源”,而教师则被还原为“打工仔”。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
自由精神:世上已无蔡元培
●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   ——蔡元培
●今天中国大学的校长是些什么人?经济学家!北大的改革居然是一位经济学家在支配。而经济学家,是中国最愚蠢的一帮人。 ——姚国华
蔡元培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
中国大学里,校长、书记各1人,副校长、副书记多达10人;学校的常设处、部、室多达30-40多个。“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官僚们主持着经费切割、出国名额的分配,沉迷于迎来送往、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机遇竞争。——>>>
中国特色的官本位造成人身依附,造成知识分子丧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失去头脑,失去灵魂。——>>>
教育理念: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
●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姚国华>>>
从中学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选择大学专业时更是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的和人格的完善,而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了将来的出国、就业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学这个有什么用!”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  相关:大学生年消费超万元背后的精神流失
教育部称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 
到哪里去寻觅中国大学精神? [我来说两句]
一个时代的大学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而综观中外,“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气息,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自上而下的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精神
●太学和国子学大多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系,难以构成独立的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应是讨论政事、检举官吏、指导舆论、代表民意的机关,以达教化天下、淳化风俗的目的。——>>>
理性思维:西方的大学精神
●意大利崛起有博罗尼亚,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19世纪德国人要崛起的时候,出现了柏林大学。大学精神+城市运动=西方文明。>>>
●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不应涉足职业教育。——现代教育之父洪堡
西方社会的精英们相信,这个社会有一种超越个人意志,超越物质外表的一种抽象的道理,一种规则,一种规律,一种秩序。希腊理性思维留下来的精神,这就是西方大学精神。——>>>
本世纪初,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蔡元培时代的大学精神
●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
●陈寅恪定义的大学精神第一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蔡元培时代,北大的意义,首先是实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信仰的多元文化大融合,其次是把社会变革的焦点放在文化改造上。知识分子热衷于文化研究,政治本位传统有所抑制,学生们努力用新文化升华自己的理想,升官发财观念有所收敛。——>>>
蔡元培认为,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战争年代的大学精神:黄埔军校、延安抗大、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校训规定的品格:刚毅坚卓
●孙中山定义的黄埔军校: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无论黄埔军校,还是延安抗大,都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大学,但它有效组织了大批青年,在思想信念上实现高度融合,形成统一的政党。但这种“准大学”由于政治与文化完全统一,学术意识形态化,因而丧失独立性。——>>>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西南的穷乡僻壤中,诞生了闻名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成为自由知识分子阵营的典型。这种政治与教育相对分离的大学模式,在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之外,保留了一个独立文化空间。——>>>
记取十年教训:实用主义对大学精神的侵蚀
●十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任何一个领域没有作出任何一个自己的创新、任何一个新概念、任何一个新理论、任何一个新方法,没有一个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
10年过去,文教事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附庸地位却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虽然科学被从文化里单独拿出来,并与技术一起列入生产力的范畴,但科学脱离文化教育母体,不过是低层次的技术手段而已。真正的科学精神,独立的科学探索,在中国并没有立足。——>>>
建世界一流大学,“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我来说两句]
●我们今天有无数的人喊,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喊这种口号的人都是脑袋有毛病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学,更不知道什么叫世界一流的大学。>>>
中国大学,急需真正的学术大师与人文理念
大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现实的需要,文化的熏陶,内心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政府、社会的职责是从外部保护公正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干预它。大学教授应当首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那些能够沉于学术与思想,并以之为乐趣、理想的人。——>>>
没有“大学自治”就没有“学术自由”?
大学应当是自治的,大学的国立性质与自治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中国当代大学连现代大学起码的存在基础“大学独立”都还不具备。大学的真正自治,是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自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精英?
中国大学的使命就是要打造中国的精英,这并不是指要把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成西装革履、一口英文,这种类型往往有文化自卑感,多半是伪精英。一个真正的中国精英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
大学的灵魂: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大学其实简单到只要几个要素就够了: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一批真正的以学术与思想为乐的学者,图书馆和信息资料工具(尤其是互联网)。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有交流,有探讨,有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就形成了大学的灵魂。——>>>
改革:现代大学的全面重建?
当前的大学,必须以公开透明的手术清淤割瘤,进行结构性重组,整顿内部管理,进行开放式、流动式办学,最核心的是从头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大学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大学之病,亦是民族之病。大学不立,文教不兴;文教不兴,国何以立?——>>>
QQ小调查
你如何看待与香港高校相比,“清华北大沦为二流”的说法?
完全不认同
部分认同
完全认同
不关心此事

人物:大学精神的阐述者

世上已无蔡元培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梁漱溟与老北大
当年,蔡元培把一个年仅二十五岁,没有任何学历的青年扶上北大讲台,讲授印度哲学,这个青年后来成了东方文化大师,这就是梁漱溟。>>>

梅贻琦:奠定清华校格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杨叔子:掀起人文风暴
杨叔子: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
姚国华先生痛言:“大学已沦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更沦为一群讨生活的高级市井。”>>>
QQ名词:大学是什么?
大学: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表的开场白: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
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主导思想 :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爱因斯坦: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言论·网评
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
——谢泳
要想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要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金耀基
我相信在香港,学生能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内地的大学,整体上还处在前现代状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育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竺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