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国家承认”学历,大学“自主授予”学位是大势所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42:48
朱清时校长近日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南科大决定把“自主招收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从目前已经完成高三上学期课程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已经学完中学课程的优秀学生中招收一期教改实验班,在毕业时授予南科大的学士学位,以期回归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为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路。(晶报12月17日)

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对于一所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放弃国家承认学历,拿不到分别由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办印制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只有南科大的学位证书。这在不少网友看来,如此学位证书,“不过硬”、“太山寨”,与教育培训证书无异。然而,在笔者看来,南科大此举,开创了本科学历教育,自授学位的先例,同时,也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就是完全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取消国家承认学历。

多年前,笔者就曾撰文指出,“国家承认学历”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确实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统一标准、规范高等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其弊端逐渐显现。

首先,政府部门以“国家承认”名义,逾越举办者的权限,直接参与办学。而直接的理由就是保障“国家承认”学历的货真价实,在“国家承认”之下,统一高考、统一入学标准、统一教学要求、大学行政评估也就顺理成章,与之对应,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无法自主招生、自主培养,最后“千校一面”。

其次,“国家承认”降低办学者的竞争意识,反过来成为劣质教育的保护伞。获得政府许可而举办的学校,只要招生纳入高考计划体制之内,学生顺利毕业,获得的就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有的学校不关心办学质量,而关心能否获得“国家承认”,学校一旦获得“国家承认”,回报给学生的就是那张证书,怎可实行“宽进严出”或者“严进严出”,对不合格学生进行淘汰?这是我国大学教育严重空心化的重要原因。

客观上说,在封闭的计划体制之中,“国家承认”是有效的,甚至还可以通过体制的力量,来维护“国家承认”的权威,比如对于“专升本”、研究生入学,没有“国家承认”的相关学历,就没有资格报考;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国家承认”制度,纷纷提出对用人的学历要求,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借口,实行明显的学历歧视。此乃“学历情结”的根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发展,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97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国家承认”的学历大幅贬值,出现学历国家承认但社会却不承认——学生无法就业的尴尬。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要推进各类教育平等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毫无疑问,推行这些教育改革,“国家承认学历”都是障碍之一。对于落实办学自主权,“国家承认”本身就是一种行政管理和评价,且不利于高校增强竞争意识;对于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来说,“国家承认”不利于教育的平等竞争;从打破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拓宽每个人才的成才道路来说,“国家承认”也是很大的障碍。换言之,要全面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平等发展各类教育,取消“国家承认”学历是迟早的事。公众或担心,这样会降低大学学历的含金量,但实际上,取消“国家承认”学历才是真正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大学才有信心以质量获得社会认可,真正对受教育负责。

为此,我们应该为南科大的胆识和勇气鼓掌,这确如朱清时校长所说“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如此一来,南科大不必为招生、学科设置、硕士点、博士点一步步等待审批,而得以拥有完全自主权,至于学校的学位的含金量,则由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其实,在南科大之前,我国还有一所学校——进行MBA、EMBA教育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自主授予学历,其学历曾在很长时间不受国家承认,但这不妨碍其得到社会的承认,诞生于1994年的这一学院,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商学院。在英国《金融时报》2009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功跻身全球10强、名列第8,成为亚洲首家闯入世界前10的商学院。

可以说,南科大的改革,是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我国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这种改革,并主动思考如何从“国家承认学历”、政府评价人才,转变为国家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学校自主授予证书(学历和学位两证合一)、证书由社会承认,这实质就是政府管理学校模式的全新调整。也就是说,某所学校经审核具有授予某种学位的资质,它可在政府监督下招生、培养,发给学生毕业证书,这个证书不是国家承认,价值高低由社会评判。在这样的教育中,政府负责为所有教育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为受教育者创造多元的教育选择与成才选择;而学校在失去“国家承认”之后,将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学历之外的教育内涵质量回报。如此,“学历情结”将逐渐破解,教育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教育的发展也才有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