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满相(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4:28



禅定满相(上)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我们前两天讲了「精进」,因为在六度万行中,精进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在精进用功的同时要懂得放松、要懂得调节。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是「禅定」。蕅益大师讲过:「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就是大禅定。」禅宗里面常讲禅与定,但「禅」不是禅宗特有的;我们一般所讲的是「四禅八定」。

其实,「禅」与「定」是相连的词,所谓「禅定」,即是把我们的心专注到某一特定的对象,而达到不散乱的状态。通常我们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把心念系在佛号上,念佛念至一心不乱,这样就与禅定的境界相接近了。

「禅」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定」,汉语称为「禅定」。据《四教义》卷七所载: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四禅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其中第三禅为离喜妙乐,即离初禅、二禅之喜乐,为正念正知,住于自地之妙乐;由于其身心共为纯一妙乐,乃属禅定乐之最,所以说四禅八定为深禅定乐。

  通常修禅修到了四禅,才能正念正知,在此之前,仍然是功夫未够纯熟。所以,一般都说,四禅以前仍属邪定,因还未离开凡情六欲。要知道,人之所以能感得投生天界的果报,是从宿世修十善业得来的,但天界幷非永恒,当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前的时候,还是会堕落。不过修禅而能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依经典所说,深入禅定,除了能获得甚深禅定之乐外,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如得六神通,飞行自在,巡游诸佛净土。如入菩萨定,更能一念到达十方世界。

  但如何才能达到这样深入的禅定功夫?基本而言,修禅定的人,首先要选择安静通风的地方,厚敷蒲团,然后端正身体,结跏趺坐,即双盘坐;如无法双盘的,可改为单盘;又或年纪大者,不能盘腿,则散盘坐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把身心放松,然后注意呼吸的一出一入,从一数到十,然后重新再数,如是循环不断,此即所谓「数息」;透过数息,把心念集中在出入息的观察上,慢慢妄念纷飞的心就会平静下安,呼吸亦会渐渐变得缓慢而细长。数息的练习时间长了、日子久了,「息」就会越来越细,心就会越来越澄澈,最后根本感觉不到出入息的存在,这个时候坐禅的功夫便渐趋深入。

  

   又《四教仪》中,记载了这样的公案:

  很久以前,有一位尚阇梨仙人修禅修得很好,获得了第四禅的境界,出入息已断,冥坐于树下,兀然不动,完全感觉不到外在世界的存在。当时,有一只小鸟飞过,看见这位丝毫不动的修行人,误以为是树木,于是便在仙人的螺发髻中结巢产卵,产卵后便又飞走了。不久,仙人从定而起,发觉自己头上的发髻中有一雀巢,巢中还有鸟卵;心想,如果我从此处起来,母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鸟卵因得不到孵化必定会坏死,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唯有留在原处,再入禅定,等母鸟回来孵卵,卵又蜕变为小鸟飞走了,仙人才起身出定。

  前面说过,「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是大禅定」,我们怎可能没有妄想?我们的心总是向外驰求,终日心猿意马,妄念纷飞,连静下来都不容易,怎可能入定?同时,我们更没有仙人这种慈悲心,怎可能没有人我分别的执着?可是尚阇梨仙人则和我们不一样,祂爱护其他的生物犹如自己的生命,因此祂的内心纯然清净,经过这样长的时间,完全不受外界影响,兀然不动、无出入息,这种禅定功夫,就称为「禅定满相」。

  我们都知道,禅宗的教法是参禅打坐,一般所说的禅定,其最高境界是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而禅宗所追求的,是借着坐禅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地步。

    然而,什么是「禅」?「所谓禅者,透脱八万四千教网,超出大、小、显、密之外」,乃「单传如来心地妙法」的法门。

据《联灯会要》卷一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此即有名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公案。

世尊拈花之时,为何大众皆沈默无言,唯独是迦叶会心微笑?这就是境界的问题,因为其他人未曾达到「涅盘妙心」的境界,无法体会「实相无相」的真义。何谓「实相无相」呢?上面讲到的尚阇梨仙人,深入禅定,不为外界所动,离人我见,无出入息,这就是实相无相。

迦叶尊者的微笑,显示禅宗乃不立文字的法门──最高的境界离开了语言文字,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若执于文字,便是有相,便会成为障碍。由于释尊传法于迦叶,后来历代祖师皆以心传心,成为别树一帜的、教外别传的禅宗。

禅宗的派别可分为多种,通常我们比较熟识的是「如来禅」与「祖师禅」。

(一)、如来禅:1.是四种禅之一。四种禅是: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如来禅是佛地的禅定。这种说法,出自《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即入于如来地,证得圣智三种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的广大妙用,故称为「如来禅」。2.是五种禅,即「五味禅」之一。据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将禅分为五种,其中,「最上乘禅」称为如来清净禅──略称「如来禅」,又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此禅之旨趣,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烦恼,具足无漏之智性,且此种清净心与佛无异,此心即佛,故宗密称之为如来清净禅,幷以之为达磨门下相传之禅。

由此可知,如来禅者即「入于如来地」。然何谓「如来地」?「如来」,是梵语音译,可分别解释为 「如去」及「如来」;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盘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能如来亦如去者,即是真正的自在与无碍。永嘉禅师曾说:「顿解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从如来的境界来说,六度万行本自圆融、本来具足,但是行者必须经过实修,才能顿悟。

(二)、祖师禅,与「如来禅」相对称,又称「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而后世禅徒不以宗密的如来禅为最上禅,反视之为五味交杂禅,而谓祖师所传之真实禅方为一味清净之禅,特称为「祖师禅」。

由此可见祖师禅的特质,乃「祖祖相传」、「以心印心」,就好像六祖慧能的开悟是「不假功勋」的──一悟即了然、一悟即明心见性、一悟即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与一心不乱是相应的、是没有分别的。此即达磨祖师所传的心法,当下即是、当下顿悟、当下明白。中国传统佛教所强调的是渐修,修行必须一步一步地实践,但最终的开悟却必然是瞬间与当下的。

此外,禅宗内又有「看话禅」与「默照禅」之分:

(一)、「看话禅」,为临济宗大慧宗杲的宗风。「看」,见之意;「话」,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比如说:从一朵花参得「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从一泓水领悟「月印万川」的道理。

(二)、「默照禅」,为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所倡导的禅风。「默」,指沈默专心坐禅;「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之灵知心性。正觉禅师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禅。

看话禅先慧后定,与默照禅之先定后慧,两者分别颇大。

但整体来说,禅的修行是很人性化的──其观念是人间化的,其修行的方法是人格化的,而其风格却又平易近人。记得台湾的星云大师来香港讲佛学讲座,曾经讲过禅,他说:「有了『禅』之后,就好像在房间里摆了一盘花,感觉清新宜人,内心愉悦。」当我们内心有了美好的感受,自然会变得温和、柔软,自然会觉得容易与佛菩萨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