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八?庄子至乐天乐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32:54

 

 杨赛 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八)庄子天乐论 一

 

庄子“天乐”论

 

 

杨赛 

 

摘  要:庄子在批判中吸收了儒家、墨家的音乐理论,将老子的辩证法丰富发展为道家的音乐理论, 提出了“至乐”、“天乐”两个范畴,对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至乐;天乐;庄子

     将老子的辩证法发展为道家的音乐理论的,是庄子。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庄子的音乐理论直接承袭了老子的的“大音希声”与“五音”两个范畴。与“大音希声”的相关论述如:“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i]](p300)与“五音使人耳聋”的相关论述如:“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 [1](p333)与老子相同的是,庄子与老子都把回归本性、本真作为理论基础。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用“大音希声”比喻道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庄子则从“大音希声”中衍化为“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显然,“和”这一概念是庄子在批判儒家音乐理论的过程中吸收过来的一个范畴。老子的“大音希声”还只是一种辩证法,而庄子则建构了道家音乐理论的基本体系,作为儒家礼乐理论体系的对立面和补充,对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 老与庄

 

 

庄子的音乐美学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墨思想的批判。朱谦之说:“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思想材料为前提。”[3]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受到老子的影响。

《老子》第四十章曰:“大方无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天(大)象无刑(形),道褎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p20)老子借用“大音”和“希声”这对声音叙词,来表示道是对立双方矛盾的统一体。《庄子·外篇·天运》: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1](卷五)庄子将老子的“大音希声”引入音乐领域。

《老子》第十二章曰:“五色使人目盲,驰聘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仿(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5](p460)庄子将老子所说的五点,归纳为失性五条。《庄子·天地》曰: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1](卷五) 

 

庄子认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都是人本性之外的俗物,庄子谓之“寄”,如果过分追求“寄”,就会丧失自身《庄子·外篇·缮性》曰:“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1](卷六)庄子的这个观点,与儒家所言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针锋相对。根据庄子的说法,儒家的方法是营外而非营内,是本末倒置。郭象注:“营外亏内,其置倒也。” [1](卷六)在《庄子·杂篇·盗跖》中,庄子借盗跖的口说:“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1](卷九)

与老子相同的是,庄子与老子都把回归本性、本真作为理论基础。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用“大音希声”比喻道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庄子则从“大音希声”中衍化为“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和”这一概念是庄子在批判儒家音乐美学的过程中吸收过来的一个范畴。人们一直将老子视为道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个误会,庄子首先提出了道家之和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家音乐美学体系作为儒家礼乐理论体系的对立面和补充,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