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与研究”实验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51:24

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与研究”实验报告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初中   黄平锋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与研究”课题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立项的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与研究”的子课题,由本人负责研究试验。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找到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从2000年秋季学期开始,至2003年春季学期结束,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现已进入最后阶段。通过三年的研究与试验,我不仅收集到了大量的农村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回味这三年的研究试验,自觉体会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有沙滩,一定有金子,注意挖掘,定会有所发现。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一定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的有心人。他们不仅仅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很多,并且常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同时将所有的优秀品质一下子都育栽到学生身上,只能是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逐步培养。那么,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最能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是什么呢?我们选择了人们经常称道的“习惯”,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其理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而自主学习又是建立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自觉学习的行为能否持久,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让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历练后,形成良好的、难舍难分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锲而不舍。这样,不仅对他们目前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生。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广泛搜集,细心观察总结,确定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51种习惯,其中语文预习习惯6种,他们分别是:
(1) 联系文注通读课文,标示疑点,了解常识的习惯。
(2) 回思内容、整体把握的习惯。
(3) 勤用工具,自觉把握字词的习惯。
(4) 欣赏名句、摘抄要句的习惯。
(5) 细读提示,揣摩习题,推测目标,尝试达标的习惯。
(6) 讨论目标,查找资料,记疑存难,自觉达标的习惯。
这些习惯如能集于学生一身,我想,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是很强的了。如果说诸多的非智力品质是一个广袤的海滩,那我们所挖掘的这一系列的习惯因素便是黄金。
二、是金子,就得发挥它的作用,不能让其挂在脖子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地谈料。前面所列的农村中学生语文预习的6种习惯,是共性的产物,它全部表现于个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将其提炼出来,其目的是想将其培育到我的学生身上。怎样才能将这些优秀的习惯植根于学生身上呢?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根据“预习习惯”层次特点,制定了较为严密的实验计划。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将这些习惯投放到实验对象中,告诉他们自觉实践的方法,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自觉实践,采用相应的督察措施,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80%的学生带着较为优秀的预习习惯走出了校门。这是我这三年来送给我的学生的最好的礼物。试验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期(2000年秋)研究重点是观察发现、调查收集农村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预习习惯,并有意识的对某些“习惯”进行培养。开学初,就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卷面的分析,得出如下数据,全班55人,仅有两人课前预习,占全班人数的1.8%。这表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非常必要,同时也说明我们要完成这次实验的难度很大。
第二、三、四、五、六学期为实验阶段。其中的第二、三、四、五学期为分层次实验阶段,第六学期为全面巩固阶段。
第二学期(2001年3月至2001年7月)培养学生“联系文注,通读课文,了解常识,标示疑点”的习惯。
第三学期(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培养学生“回思内容,整体把握,勤用工具,掌握字词,欣赏名句,摘抄要句”的习惯。
第四学期(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培养学生“细读提示,揣摩习题,推测目标,尝试达标”的习惯。
第五学期(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培养学生“讨论目标,查找资料,记疑存难,自觉达标”的习惯。
第六学期(2003年3月至2003年5月)全面巩固预习习惯培养目标。
如何操作、控制、检测上述预习习惯在实验对象身上所起的作用(随着实验因子的不断变化,实验对象有哪些相应的变化)?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选择对比班。
由于我校本届只设六个班,而我们的课题下设六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内容既存在密切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刚好每一个班负责实验一个子课题。因此除本实验班以外,其他各班都可以作为本人实验班的对比班。考虑到子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实验班与本实验班实验的内容相对的独立性稍强一些,我选择了“写作习惯培养与研究”实验班作为我的实验对比班。
(二)试验的操作、控制、检测。
1、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每学期伊始,我就主持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向同学们阐明我的实验目的、意义、内容、实践方式方法,对同学们提出一些实验的要求,鼓励他们争做实验标兵,努力完成实验任务,通过三年的努力,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班会中也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他们不自觉中就成为实验的主人。
2、帮助学生制订实验计划。本课题实验,光实验研究者有计划还远远不够,实验对象没有计划就会无章可循,也就没有约束。因此,在学生开始实验前,帮助他们拟定好计划非常重要。再加上我们要求的预习多是课外预习。为了不受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也不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帮助他们拟定了简便易行的计划。大致内容如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每册的课文篇数,确定每周的预习课数:每册皆为30课,每周必须预习三课。周五、周六、周日各一课。预习的时间随预习目标层次的加深而增多。学生照此计划执行,一是有了目标,二是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到时间就预习的习惯。
3、扎实安排预习任务。本课题中所说的预习任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某一阶段,学生应完成那些预习习惯的训练,养成本阶段应养成的预习习惯。实验前就将这些目标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其二,是指学生运用这些预习的方法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即运用某些预习方法去解读一篇课文。第一种任务的下达,我一般是在实验前(每一试验阶段开始时)就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牢记并自觉在学习中运用。第二种任务的安排则比第一种任务具体、细致的多,要求教师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并且每一节课都必须紧密衔接。第一节课有具体的预习任务的安排,第二节课有对前一节课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课堂上将学生的预习内容渗透到教学当中。比如,每一节课上完以后,立即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每一节课上完以后,每一节课开始以前,首先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布置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预习任务落到实处,又对学生起到了督促鼓励的作用。
4、严格控制和监测
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控制和检测,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特别是习惯尚未养成之前的绝大多数同学,实验只能是徒劳。对于实验教师来说,也没有第一手材料。这种情况下的实验就是失去控制的实验,是失败的实验。为了加大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力度,我注重了对实验对象的检测,并逐步加大检测的力度,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始终把学生规范在实验运行的轨迹中,检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师的检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平时自由实行个别抽查。比如,课余时间到实验群体中找个别同学谈谈话、翻翻书、看看他的笔记本、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觉得老师看得起他,增强其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教师信任,他会更自觉地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也得到了矫正)。三年来,与学生谈话一百多次,平均每人两次左右。
二是课堂检查。课堂检查主要表现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随着实验因素的逐步增多,预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查的时间一般由5分钟,10分钟,增至约40分钟。也就是说学生的预习从最浅的层次到最深的层次,实际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自学过程,到了最后阶段,学生的预习从自找目标到自觉达标,基本上能够完成对某课的学习任务。这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就由学生预习情况来确定,教师只作一些相应的调整。目标的完成也由同学们交流预习体会来完成。教师只对某些重点、难点加以适当的讲解。简单的说,最后一学期的教学过程只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梳理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案)。
(2)学生自查。学生的自查,逐步完善成三种形式
①自行自查。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地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否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样?”“我有无对自己不能坚持预习感到羞愧?”“我有无对自己能够持之以恒的预习感到欣慰?”“我通过预习,语文学习能力是否增强了?”“下次怎么办?”等等,如何控制学生的自省呢?我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在预习完某课之后,就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如下字样:“已、优、良、愧、慰、续”,然后写上年、月、日、时。为了避免作假,检查是通过提问来进行的,立竿见影。
②临查。即相邻的同学互查。其优点是,随时可查,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控制方法,调查、侧面检查。
③学生实验组长督察。为了加大学生自查的力度,实验班设置专班对全班同学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作好严格的记载。实验督察专班设两个实验班长、一个实验记录员、四个实验组长。他们的工作重点突出,责任具体明确,没有余地,不得不一心一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他们的检查才能涉及到全班的每一个人,也才能给实验教师一份完整的资料。鉴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为了搞好学生实验干部的督察,我们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了检查的时间,记录的方式,督促的方法。检查的时间一般定在周日的晚上进行。检查的内容为本周应学课文的预习情况。检查的方式、由两班长和记录员配合四位组长同时逐个进行。记录的方式,我们设计了简单易行的记录表,其形式如下:
语文预习习惯实验情况记载表
姓名
完成好
完成
完成部分
没进行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操作简便——在相应的栏内打“√”,情况的反应较全面,便于观察分析统计等特点。有了此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就会清晰地从表上反映出来。实验教师掌握了此表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本阶段的实验效果,特别是所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矫正。
例如,2001年12月至2002年元月的《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情况表》就准确地反映出这一阶段学生预习习惯的训练情况。参加实验的人数为51人,检查7次,共357人次,其中21人次缺查。故总人次数为336人次。完成好的20人次,约占1% 。完成的150人次,占45%。完成部分的125人次,占37%。未进行的41人次,占12%。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已经具有预习习惯,且预习能力很强的比例是1%;已经具有预习习惯且预习能力较强的比例是45%,约占全班人数的一半;已经具有预习习惯,但预习习惯较弱的比例是37%,约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强;没有预习习惯的比例是12%。总之从习惯有无的角度考察,全班已初步具备预习习惯的占全班人数的88%。由此可见,本阶段的实验是较成功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此表分析出每个人在这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如完成最好的是黄某某同学,本阶段的7次预习任务都完成,且有四次是“完成好”。也就是说,该同学不仅能自觉预习,且能完成预习任务。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一目了然,这里不再赘述。
④接受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检查。通过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检查、指导,进一步明确我班实验中的不足,以便随时矫正。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检查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检查过程,包括查实验资料,找学生谈话,听实验教师的汇报等。其次是检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通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找到证明实验效果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随时对实验的方式、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检查,指导,保证了我班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实验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艰苦实验,成效显著。
(一)90%的同学已不仅养成语文预习习惯,且语文预习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下列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下面是本班语文预习习惯的前测和后测情况反映表。
本班语文预习习惯培养前后检测情况比较表
测试情况
人次
完成好
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缺查
已有习惯
前测
2000-9
357
(337)
2
0.01%
10
0.03%
15
0.04%
310
92%
20
0.06%
1%
中测
2001-11
357
(336)
20
1%
150
45%
125
37%
41
12%
21
88%
后测
2003-3
336
(322)
41
13%
203
63%
49
15%
29
90%
14
91%
本表说明:
(1)本表基本数据来源于《语文预习情况培养表》,由试验班干部填写。
(2)前测为实验前对实验学生的连续7次的实验检查记录,实验对象处于被动状态。
(3)中测和后测是在正式实验开始以后,学生有目的,处于主动接受检查的地位,每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
(4)计算百分比时,总数中减掉了缺查人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大方面的成绩。其一,撇开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但就预习习惯而言,全班学生具有语文预习习惯的人数由原来的1%增加到毕业前的91%,由此可得出结论,三年来对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成功的。
其二,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并且出现飞跃的过程。本表的设计科学性很强,既便于纪录,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实验的进展情况,以及学生的进步状况。如“完成好”指既有预习习惯,又有很强的语文预习能力;“完成部分”指具有语文预习习惯,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完成”则是指其根本没有预习习惯。因我班试验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因此,“未进行”者,不管其能力多强,都一律排除于成功因素之外;凡进行了预习的,也不论他的预习能力如何,都被列入实验成功的因素之内。概而言之,具有预习习惯的同学包括“完成好”、“完成”、“完成部分”的同学。
据此,我们既能很直观地看出具有预习习惯的指标,还能直观地看出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以中测与后测中的“完成”和“部分完成”的情况为例,中测时“完成”的人数为150,后侧时,“完成”的人次为203,前后增加了53人,增加了35%。“完成部分”的同学由中测时的125人次减少到49人次,减少了76人次,减少了61%。由此可见,学生预习行为的养成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能力级别,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也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且幅度大。
(二)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语文学习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语文预习习惯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而且具备了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三)试验改变了课堂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我三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预习习惯内容的不断增多,预习训练的时间不断增长,学生预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老师主宰课堂的地位也逐步削弱,发展的最后趋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已是“无事可做”。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也为学生的活动所“打乱”,甚至教师想将自己充分准备的几个问题给同学们“认真讲讲”的机会也没有了,因为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乱套了”,“一塌糊涂了”,守旧者面对这样的课堂一定很尴尬、恼火,就像我原先一样。仔细想想,这不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吗?不过,你的重新设计你的教案哦。
(四)学生语文水平纵深横广。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全班51人参考,合格率为28%,优分率6% ;中考时全班48人参考,合格率为68%,优分率为18%。两相比较,合格率增长了40%,优分率增长了12%。与对比班相比,各项指标都略高于对比班。
四、反思
1、初次实验,能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可嘉。
2、实验成果不大,但毕竟取得了一些成绩。
3、实验证明,本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教改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不足之处
1、由于对教育理论的把握有限,实验缺乏科学性。
2、对控制变量的把握不够准确。
今后打算
加强学习,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