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第四节语源学/博客日志/敏思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9:50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节·语源学                 第四节  训诂学史(三):词源学
名实关系是古人十分关注、积极探讨的一个哲学命题。就语言学而言,也就是一个语词的命名由来。探求语词来源,古代语言学家不外两种途径:一种是以荀子为代表的约定论,一种是以刘熙为代表的本质论。
探求语词来源的学问,叫做词源学。词源学也叫语源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的一个部分。它的任务就是探索词的形式与意义的来源和演变历史。在中国语文学史上,与语源学息息相关的释义方式叫“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一、声训历史与类型
声训这种探求词源的方式,从发展来看,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1、先秦时期,声训具有偶发性,人们尚未普遍地、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
2、两汉声训极盛,具有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等特点。
董仲舒把声训提高到名实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论高度:“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白虎通义》《风俗通义》《大戴礼记》等,对天文、地理、政治、人事、名物制度等方面的词语,用声训的方法,传播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宣扬封建意识形态。
哀公问社于宰予。宰予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春秋文耀钩)
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大戴礼•本命)
对同样一个词,政治需要与政治原则不同,就可以任意发挥,这就是所谓的主观随意性。
霸者,伯也。(白虎通义•号)
霸犹迫也。(白虎通义•号)
霸者,把也,駮(驳)也,言把持天子之令,纠率同盟也。(风俗通义•皇霸)
伯者,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风俗通义•皇霸)
同样地,汉语中不乏音同音近的词,稍加牵强附会,就能给同一个词搞出多种不同的声训来,而这些不同的声训,往往出自多人之手,足见汉代声训成风,具有普遍性。
3、东汉末年,声训资料相当丰富,集大成的《释名》应运而生,它并不只是声训资料的汇编,既有总结,又有创新,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词源性质的专著。
先秦两汉时期的声训材料,可以分为若干类型:1、依声立说,出于政治目的随意牵合词的语音上关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论语•颜渊)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湿也;君者,群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2、托物寓意,用声训把两种意义毫不相干的东西硬拉在一起:哀公问社于宰予。宰予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3、沟通方言:《诗•周南•汝墳》“王室如燬”毛传:“燬,火也。”《尔雅•释言》也有这条解释,邢疏引孙炎《尔雅音义》:“方言有轻重,故谓火为燬也。”郭注除引《诗经》为证外,还指明是“齐人语”。4、说明通假:《邶风•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瑕有害。”毛传:“言二子不远害。”释“瑕”为远,视为“遐”之借字。5、推求得名。其中1、2不是语言学上的声训,3、4有语言学上价值,5是狭义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声训。
4、晋代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这简单的三句话给训诂者一个重要启示: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意义;到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更
会意兼形声:会意字的一个偏旁代表这个字读音,即“亦声”
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加以阐发:“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当时张世南、王观国等也提出类似见解。张氏《游宦纪闻》:“自《说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戋有戋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青字有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为晴,水之无溷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去粗皮者为精。凡此都可类求,聊述两端,以见其凡。”
5、清代语源探求发扬光大,出现了王念孙《释大》等探求语源的优秀著作;到章太炎《文始》、高本汉《汉语词类》、王力《同源字典》,同源词研究一步步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二、《释名》
1、产生背景;如上文言
2、性质:
旨在探索事物命名的由来,音训词典的先河,是一种词源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著。
3、作者:刘熙,字成国,东汉青州北海(今山东潍坊西南)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避地交州(今两广大部地区)讲学,《释名》大约成书于兴平元年(194)到建安八年(203)之间,刘氏约卒于建安十五年之前。
4、内容: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释名•序》
《释名》八卷,27篇,例仿《尔雅》,以类系词,因词立事;收词1500余条,多为常用词;释义主要用声训法;名之于实有一定义类,旨在探寻事物得名的原因。
5、体例:
《释名》方式以声训为主,具体可如下分:
①词目+语词式释义(某某曰某)+声训(说明由来)
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释地)
山,产也。产生物也。(释山)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释水)
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释道)
②语词式释义(某某曰某)+声训(说明由来)+补充说明
(土)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地)
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释山)
③声训+声训;声训+单词释义+补充说明
五十曰艾。艾,乂也。乂,治也。治事能断割芟刈,无所疑也。(释长幼)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释典艺)
④其他;
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功饰也。又物不加饰皆目谓之素,此色然也。(释采帛)
棳儒,梁上短柱也。棳儒犹侏儒短,故以名之也。(释宫室)
《释训》中的声训是有规律的,据清顾广圻的《释名略例》、近人杨树达《释名新略例》,《释名》的声训条例归纳为以下六类:
①同字为训,一分为二,一为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
彻者,彻也。(孟子•滕文公上)“彻者”的“彻”是名词,指古代一种赋税制度,“彻也”的“彻”是动词,意思是“彻取”。
齐,齐也。地在渤海之南勃齐之中也。(释州国)
易,易也。言变易也。(释典艺)
一为字相同而音读有异,意义也不同: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释天)    
县,县也。县系于郡也。(释州国)        
②同音为训:释词与被释词在汉代同音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释地)
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释亲属)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宫室)
棺,关也。关闭也。(释丧制)
③同韵为训: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释天)质部et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言语)鱼部a
④同声为训: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天)心母s
男,任也。典任事也。(释长幼)泥母n
⑤阴、阳与入声相训:
膝,伸也。可屈伸也。(释形体)膝:质部et入   伸:真部en 阳
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释言语)骂:鱼部a阴  迫:铎部ak 入
⑥阴阳相训:
水,准也。准平物也。(释天)水:微部ei阴  准:文部en阳
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徒也。(释疾病)癣:元部an阳  徒:支部e阴
6、价值:
①声音和意义原本不存在本质上的必然的联系,但事物名称一经约定俗成之后,音同或音近的词就有可能存在意义上的联系。《释名》的声训理论不是荀子“约定俗成”理论打对立面,而是对它的补充,而正确揭示这种联系就能显现词源关系。
棳儒,梁上短柱也。棳儒犹侏儒短,故以名之也。(释宫室)王念孙:“(棳-木+出)与侏儒语之转也。故短谓之棳,又谓之侏儒。梁上短柱谓之棳,又谓之侏儒。”“盖凡形之短者,其命名即相似,故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也。”
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长也。(释山)杨树达:“刘成国《释名》一书,为吾国专说语源之书,甚为可贵,惜其说往往失之皮傅,不尽可依;独此义甚为精谛。”
冬,终也。物终成也。(释天)何九盈:“冬为终之古字。甲金文冬字均用为终,不作冬季解。终是冬的后起字。冬终同源。”
负,背也。置项背也。何九盈:“负(并母b)背(帮母p)都是双唇音,背上背东西叫做‘负’,背、负是同源词。”
②《释名》对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                   《释名》
面向书本,以考古为主       面向生活,“下及民庶应用之器”,收了一些《说文》不录之字
单字                       词:双音词,利于研究构词法;反映东汉末同义词、反义词,有意将之按组排列
③《释名》对考证东汉时期的语音有重要价值。
在上古声母研究上,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帮”、“古无舌上音”,章太炎“娘日二纽归泥说”等都可从《释名》中找到材料;韵部方面,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也充分利用了《释名》的声训材料。
④《释名》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异常丰富具体的资料,对了解东汉时代作品及名物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胡须在东汉人的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释名•释形体》:“口上曰髭。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颐下曰须。须,秀也。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也;亦取须体干长而后生也。”
7、局限:
①刘熙对音义关系不明确,所用声训方法不够严密,因而任意性大,缺乏科学根据,使人难以置信。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释天)
雾,冒也。气冒乱覆冒物也。(释天)
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且以自覆冒也。(释形体)
母,冒也。含己生也。(释亲属)
②对复音词处理犹豫不决,可视为词,或拆开解释。
棳儒,梁上短柱也。棳儒犹侏儒短,故以名之也。(释宫室)
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释姿容)
③科学的词源研究,一个词只有一个来源,《释名》解释一些词的得名由来,却建立了不同的词源联系,即同一名称有了不同的解释。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释天)
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天)
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审谛也。(释地)
8、影响:
声训对中国后代语言学,既有不良的影响,也有良好的影响。不好的影响的结果成为“右文说”,良好的影响的结果是成为王念孙学派的“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传统训诂学方法中有因声求义一项,即通过研究字的读音来探求字的意义。声训是因声求义方法的最初阶段,刘熙是声训方法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主张,提出要探求命名的所以之意,从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
补充、研究《释名》的专著:毕沅《释名疏证》(附《续释名》《释名补遗》)阐释《释名》内容、纠正缺失;张金吾《广释名》采刘熙以前及同时诸儒著述,以补《释名》之遗;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是一部集解性的书,包括《释名疏证》在内,便于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