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7:03
怎样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这一主题,现将魏居峰老师的文章沾帖于此,和各位网友共享。(转自校本教研网页)

                   教师的智慧才是课堂的生命
——透过名师案例分析教师如何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吉林省延吉市北山小学   魏居峰   133000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看似把教师从传统注重说教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学习的重任抛给了学生,实则是要求教师要比已往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智慧,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智慧将决定着其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片段一:运用智慧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北京市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巧设“陷阱”成功地组织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
师:口算,大家应该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两题一组)。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下面数是上面数的10倍。
  师:好!继续。
  生:34×2=68  34×20=680  41×5=205  41×50=2050  15×2=30  15×10=300
  (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啊——
  更多的学生醒悟过来了。
师:这两个算式有前面的关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说)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可要认真审题噢!请继续。
  ……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的说说。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头靠头,有序发言,轻声入耳。
  师:真是训练有素,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李校长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掉进了自己精心设计的“陷阱”。“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的说说”。看似简单地提问,却在学生脑海中激起层层波澜,学生想发现,想探究的欲望骤升。在不经意间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李校长在无痕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的本色。而这些,完全来至李烈校长的聪睿的课堂智慧。
片段二:运用智慧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特级教师吴根金老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利用帮助老师给三件不同颜色的衬衣搭配三件不同颜色的领带;给三个娃娃搭配两顶帽子,这两个环节充分诠释了课堂中教师如何充当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下面通过一个片段分享吴老师的智慧课堂。
师:(幽默风趣)今天我来这里上课,心里非常高兴,想着要见到同学们,应该要穿得漂亮些,吴老师的家里有这么多颜色的领带与衬衣,请你帮我选择一下,我该怎么搭配才好看呢?
   (接着,投影出示了三条不同颜色的领带与三件不同颜色的衬衣)
师: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老师可以有多少种穿法?
   (学生颇感兴趣,一个劲地猜老师可能会怎么穿?)
生1:我猜是6种。
生2:我猜是9种。
生3:我猜……
师:好,刚才大家猜到了老师会有9种不同的穿法,为了大家方便地看出来,我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符号画出来。
   (老师依次用简笔画画了三条领带、三件衬衣。)
师:通过观察,你现在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了吗?
生:9种。
师:怎么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请哪个同学上台来演示一下。
(一生上台操作,三条领带与三件衣服搭配,先连一条领带与三件衣服,再依次连接其他的领带与衬衣。)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操作,你知道领带的条数与衬衣的件数,与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同桌交流)
生1:是这样想的:3×3=9
师: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地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小组合作,用线连一连。)
师:谁来说说现在你是怎么想的?
生:抓住领带找衬衣。这样搭配的话,就有9种可能。
师:……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买东西或买同样产品的选择。比如:我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帮我看看有多少种选择呢?
师:(出示两顶帽子和三个娃娃的简笔画图)请你连一连,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得出6种)
师:木偶的个数与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2×3=6)
新课程强调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吴老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与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互动与交流,更是一种平等意义上的互动与交流。在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吴老师通过自己是生活实例,提供给学生研究的素材,用连一连、画一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次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而且自己还伺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好,刚才大家猜到了老师会有9种不同的穿法,为了大家方便地看出来,我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符号画出来”。吴根金老师完全置身于学生的学习群体中,而不是充当一位学生学习活动的“看客”,吴老师在降低教师权威身份与学生平等学习,在平等中扮演“首席”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吴老师的课堂智慧略见一斑了。
片段三:运用智慧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把握的游刃有余,他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了自主探究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
师:(实物呈现:两块长方形的红白硬纸片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红纸片面积略大一点,使学生更容易看成与白的一样大)这两块硬纸片的面积又是谁大谁小呢?
生A: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B:我认为白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C: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把两块硬纸片的长和宽量一量。
师:你们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个办法行。(板书:测量法。师生测量长和宽……)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吗?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
生A:重叠法。
生B:叠比法。
……
师:都很好。我们就叫它为重叠法吧。
生:好。
师:[电脑呈现: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略大一点)]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观察法不行,用重叠法试一试。
师:(电脑演示:重叠过程结果发现还是很难说出谁的面积大)怎么办呢?
(生议论纷纷)
师:我倒有个方法,你们看行不行?(在原图形上覆盖线条,把两个图形分别分解成小方格)现在你们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了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为什么?
生:正方形有9个格,长方形只有8格。
师:这个方法又可取个什么名字呢?
生A:格子法。
生B:数格法。
师:对,我们就叫它为数格法吧!(板书:数格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数格法来比较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略)
通过上述片段可以看出钱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领大师。他在不断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认知过程。在钱老师的机智引导下,学生自主总结发现了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数格法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课堂精彩不断生成。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收获着,体验着,感受着。而钱老师在进行课堂引领时“该出手时才出手”。教师指导“不越位”,学生学的“很到位”的境界是他课堂的非凡智慧所成就的。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就要多学习,多收获,多体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头脑,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上的智者。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