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课堂:怎样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9:49
 
  •  

如何走上教学智慧之路

——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近期的《中国教育报》上,连续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是一个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江苏省青年数学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

认识徐斌已有十多年了。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3年暑期,在广西桂林我第一次见到他,第一次走进他的课堂。那一次,这个20几岁的年轻人在课堂上创设的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以及他巧妙地将数学思想、方法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的出人才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也有机会不断听到他的课,感受他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与实践,不时分享着他的成功与快乐。最近,读了《中国教育报》上关于他教学艺术的系列报道,使我感到徐斌在不断地进步,教学风格也日趋成熟,他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数学王国中的一次次智慧旅行。

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可见,智慧不是简单的知识累加。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习,记忆了一些东西,只会重复别人的思想,却不善于独立思考,更不会主动去探究和创造,那就不能说拥有智慧。近年来,徐斌老师的数学课堂经历了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苦追寻,而最终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可以说,他在学习积累、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进行了思考,并以他的智慧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把。今天,当我们欣赏徐斌精彩的数学课堂时,不妨来挖掘他课堂背后的故事,或许能给许多青年教师以更多的启思。这也是我撰写此篇文章的初衷。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初执教鞭的徐斌面对天真稚气的小学生常常会感觉迷茫,连很简单的“2+3”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清楚。一次,他在邻镇的马塘小学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盛大启的课,被那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了。此后,他便常常向盛老师讨教。在与盛老师的交流中,徐斌明白了要上好数学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使课堂充满智慧,那得先丰厚自己的底蕴才行。于是,徐斌在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上,他迈出了第一步——学习。

在工作最初的四年里,徐斌从《九章算术》到《尝试教学法》,从《儿童心理学》到《给教师的建议》,不管是学科教学类书籍,还是人文类杂志,他一有空就泡在书堆里,一本一本地啃。渐渐地,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亲密接触”,使他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同时,他对许多名师、大家教学实录和授课光盘进行认真的研究,对名师上课的每个细节进行揣摩,并体会其间的意味,进而内化为自己对数学课堂的认识和策略。这种思维的碰撞好比播种,能够萌发新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碰撞又好比催化剂,会引发大脑思维的连锁反映。我以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慢慢地使徐斌形成了自己对数学教学独特的理解,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上信息量多,传播速度快。徐斌依托网络这个阵地,一方面进行刻苦阅读,另一方面,不断与同行切磋技艺,在“平等”交换意见过程中产生的“张力”促使他进一步积极思考,最终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学习与积淀,使徐斌厚积而薄发,成为小学数学教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或许,这是徐斌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熟悉的地方,且思且行

 

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管徐斌的数学课已多次获奖,受到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他却依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他的数学课,从课堂教学语言,到新授环节的设计,到练习题的安排,总是不断加以研究,修改完善。徐斌就是这样,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且思且行。

 

徐斌教学的三个特点——趣味性、生活性、情景性

 

“有一次,猴妈妈出去了,她把摘的桃放在桌上,让小猴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数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一天,孙悟空请猪八戒来作客。猪八戒一见又大又红的西瓜,口水直流,伸手去拿,孙悟空急忙拦住。悟空对八戒说:‘今天,我要出个题目考考你,看你到底聪明不聪明……师父吃5个,沙僧吃3个,师父比沙僧多吃几个’……”熟悉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再配上惟妙惟俏的投影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童话故事般的语言是徐斌惯用的“伎俩”,难怪孩子们喜欢他的课,都说有趣、好懂。的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在他的课上,孩子们爱玩的游戏、来自中外名著的故事、即兴组织的竞赛等项目,常常让学生在乐不可支的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理想的数学课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童趣和交互作用的物质环境,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里,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讲授,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平等地交流与探讨。徐斌老师正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徐斌数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地生活情景来组织教学。

 

在《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中,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地球上既没有高山,又没有海洋,完全象个大圆球。现在想用一根很长很长的绳子,沿着赤道把地球捆一圈,你知道绳子要多长吗?学生兴趣盎然,开始讨论计算。

 

这时,徐老师又问:如果绳子加长1米,把绳子围成一个大圆圈之后,就要离开赤道一段距离,形成围绕赤道的一个等距离圆环。那么,这根绳子和赤道之间的间隔有多大呢?请你猜猜看,一只小蜗牛能从绳子(围成的圆环)下面爬过吗?

 

学生可来劲了,猜想着对于4万多千米来说,仅仅延长1米,能会有多大的间隔。即使能有些间隙,恐怕也只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吧。

 

然而,通过正确计算,这之间的间隔约有16厘米,差不多有一支铅笔长。真是不可思议呀。但事实就是如此!孩子们乐了,这数学课真有趣。

 

徐斌老师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交流。使学习情境为数学学习服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人说,根雕家之所以能使丑陋的根块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其独特的本领就在于能依据根块各自的特点“因势象形”,而徐斌依托“趣味性、生活性、情景性”这教学三宝,拥有了亲和力,赢得了学生的崇敬与爱戴,又何尝不是因人施教,因课施教呢。难怪他的学生会说:徐老师幽默风趣,上他的数学课常常画画写写、圈圈点点,轻松又有趣。这“轻松”、“有趣”的后面,留下的是徐老师一串串思考的足迹。

徐斌教学的三个阶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纵观徐斌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为了追求师生愉快的智慧之旅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几年来,他以自身的数学教育生活为背景,反思自己追寻理想数学课堂的历程,通过三个不同时期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案例对比,总结了“完美无缺、精雕细琢” “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三境界。

 

    第一阶段:追求完美,精雕细琢。起初徐斌认为,一节好课应该“目标明确”“程序严谨”“板书精美”“语言周密”。教师精心设计全部过程,牵引着学生或跟读或操练,或体验成功,或落入陷井,教师常常因一切尽在掌握而窃喜。事实上,这种“乒乓式”的一问一答看起来十分流畅自然,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后,他开始尝试趣味化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到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并将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阶段,他追求“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有时代气息”“教学形式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学过程穿插游戏竞赛”。教《万以内数的读法》时,他融合了这些个性鲜明的特征,而“数位排队”“数字站队”与“击鼓传花”的游戏使教学高潮迭起。尽管好评不断,但他觉得这一阶段的课上得有点花哨,形式上活跃了,表面上繁荣了,数学思维的含量其实有限。

 

    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后,徐斌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会议。通过对“课标”的学习与研究,他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他意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学习过程是教师提供服务与指导的过程。真正的数学乐园应当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再教《万以内数的读法》时,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基础,重组教材与程序,把例题中各种特点的数一次出现,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试读、讨论,共享学习体会。然而他吃惊地发现,教师、教材假设的难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不一致!显然,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强加给学生的做法实在不妥。

渐渐地,徐斌开始明白,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于是,每一次的公开教学,他权当是自己练兵的好机会,他在课堂上享受教师职业生命的快乐,在与同行研讨中明晰思路,在思想交流中升华理念,或成功,或失败,他的教学艺术的日臻完善,离不开这一次次的锤炼。

 

经历了这三境界,徐斌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摈弃演练和作假,有效的课堂应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要讲求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然而,徐斌却把课堂这个传承和扩散知识的场所变成一个师生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熟悉的地方,且思且行”,是徐斌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天书无垠,行者无疆

 

古希腊人看到重物落地,认为那是物体内部有一种“寻找自己位置的愿望”。不久前,徐斌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确定位置》。一位老师听了这堂课后,形象地描述了他对徐斌的印象:“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确定位置。我想,徐老师的人生坐标是否可以这样描述:对数学一如既往的热爱,是坐标的横轴;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超越,是坐标的纵轴。徐老师在自己找准的位置上,在横轴纵轴的交汇里,铸造着一个个辉煌的亮点!”

 

的确,对数学一如既往的热爱和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着徐斌的教育梦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在这条路上,徐斌正执着地前行,且看“教育在线”网友对这位行者的描述,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徐斌给予人们的另一个启示:

 

徐斌的数学课仿佛是一堆多彩的智慧积木搭建的儿童乐园:设计精巧,语言生动,气氛热烈,既有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注重启发的现代风格。——网友焦晓骏

不急不徐,清新自然,行云流水,兴味盎然。徐老师的课,为他所追求的理想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作了最好的诠释。高质量的服务,需要高质量的有思想的技术作为支撑。徐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亮就亮在对知识内涵的拓展与丰富上。那是一般老师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比如:有小孩的电影票,引发学生对他爸爸妈妈坐哪里的猜想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等等。

 

-----网友小青

 

听了徐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有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如春之风,温柔和熙,如夏之荷,高洁美丽,如秋之云,恬静幽雅,如冬之梅,清香怡人。

 

-----网友麦穗儿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如今走进徐斌老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成为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师生的精神生命也在健康成长。我们会发现徐斌幽默、清新的语言中,还多了一份智慧和灵动。有时是细心真诚的点拨、有时是恰如其分的引导,有时是睿智从容的评价,有时是热情大方的鼓励……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闪现,智慧在交流与探索中创生,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他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之旅。我想,他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勤奋,靠的是执着,靠的是心中那份梦想!

 

天书无垠,行者无疆。正如徐斌所言: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画。一切幸运,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中。

 

在结束本文时,我想对所有的青年教师说:要有不懈的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也真心期待着徐斌老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