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怎样当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1:37
1、积累的需要
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叶成章,这些成语讲的是积累的好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研究也应从积累开始。教案是一种积累,学生作文是一种积累,教学后记是一种积累。老一代勤奋的农民出门常背着粪筐,随时拣拾路上的农家肥料,回家后积成一堆备用。积累要从点滴开始,积累很辛苦,积累要有恒心。我积累了二十余年订阅的报刊,积累了一套教材系列的农村学生的作文,积累了调入龙岩一中第一届初中学生的“故事接龙”笔记本,积累我在龙岩一中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工作笔记,积累了部分学生的部分作文,积累了近年来学生诗歌鉴赏的笔记……这些东西既可以是教学研究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也可以让我们在闲暇时翻阅而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我读中学甚至读大学的时代,都可以说是“书荒”的时代,每看到一本好书都不肯轻易放过,于是留下了各式各样的读书笔记。在接这一届学生时,第一节课就拎着一旅行袋的笔记,让学生翻看,以养成学生做好各种笔记的习惯,以利于学生的阅读、书写、记忆、思考、选择等能力的培养。
2、发现的需要
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我们生活的路上,到处都有黄金,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其实这里所谓“发现的眼睛”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眼睛,是因为有“发现的头脑”的介入。教学研究能使“发现的头脑”更为灵光,使“发现的眼睛”更加明亮。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上课时,常会有教学灵感光顾,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与学生相处时,常会有艺术方法产生,当我们带着研究意识读书时,常会有联翩想象纷呈。教学研究意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从偶然中看到必然,可以由一叶落而知秋。当然这“发现的眼睛”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要“健康”首先要“营养丰富”,这就又落在了“积累”上了。除了生活积累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2001年6月下旬,高考前期,一个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北京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三)》的一个作文试题,该题有左边这样的一个图,要求根据这个图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或人与人的关系的文章。看了这个图,我马上想到这正好可以启发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于是将那三个圈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一个表示生活,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表示书本,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书本,一个表示自我,包括自我的方方面面,那三圈交叉的部分即作文。一节课时间,学生思路大开,许多知识、经历都融会贯通了。
3、学科的需要
教育历来被当作一种艺术,特别是语文教育。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只有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得到,带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因素,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完全重复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学科的目标、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有科学性的一面,因而许多教育现象又有共性的一面,可传授的一面,其科学性的一面又能通过研究和总结,使之理论化、普遍化。比如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教学手段的效果化和技术化。这个学期作为龙岩市和新罗区特聘的课改指导组成员,我曾多次应邀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示范课和做新课改精神的讲座。本来那都是初一的课,新课改是初中的事,我完全可以推辞的。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相融性,考虑到课改的大趋势,先了解先学习就先主动,于是都一一应承下来,取得了成功。事后问参加过课改专门培训的区进修学校李立良副校长:“这样的课,这样的讲座是不是符合课改精神?”他说:“完全符合。”用新课标、新题改的那一套上高中的课,也是可以的。
4、研究型教师的需要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台那会儿,备课仅仅是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形成教案的一个过程,这其实是一种学习型备课,尽管教案很详细,也只是吸收现成的结论,重现他人提供的事实和见解而已。比如备《雨霖铃》,熟读课文,以至教师也能背诵,翻阅现成的有关作者和时代的参考材料,写成教案,这是学习型的备课。如果在此基础上,同时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如他初次落第的调侃之作《鹤冲天》,对盐民生活充满同情的《煮海歌》,“殢人含笑立尊前”的情词,“不忍登高临远”的宦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颂词,如果到武夷山,又能光顾武夷宫里的柳永纪念馆,积累一些野史资料,最后依据以上材料和自己班级的学生实际,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笔记或教案,这种备课就是研究型备课。只有进入研究型备课,才能进入教学研究的佳境。
5、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医生是越老越令人信赖,因为医生的行业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的积累和经历的磨炼。教师就不一样了,美国教育协会(NEA)发表的《谁是优秀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起初几年,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学成绩会上升;以后五年或更长时期,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进步速度逐渐下降;以后十五年至二十年无大变化,再以后就日趋于衰退。这就是我校和平中学招生宣传时须反复宣传课任老师都是在职教师的原因所在。可见,教师在任教时,如果不研究教材和教学,不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充实自己,就会止步甚至落伍。“语文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能最有力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把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就需要注意接触事物,从而提高感知力;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思考事物,从而提高认知力;为了使自己感受和认识了的事物被他人了解,就需要用语言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这会促使思维进一步清晰化、条理化;为了使研究成果包容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思想更深刻,就需要吸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出现新的思维水平。因此,可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向前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朱绍禹先生语)我的“高中作文现写现评”课题三年下来,自己的写作水平,评析水平,鉴赏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真可谓“己愈予人己愈多,己愈教人己愈多”。
6、人生乐趣的需要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的人,是“有幸”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也就是说,“研究”的本身也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中考高考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老师是“有幸”的,当师生共同沉浸在课堂美妙和谐的氛围中,当你在教研过程中有所收获时,当你的成果刊印出来时,当你的报告博得同行好评时,你是“幸福”的。我在批改到学生优秀作文的时候,在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的时候,在为帮助学生练好钢笔字自己下苦功终于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时……我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