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 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3:41
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
2010年09月21日 14:30:05  来源: 学习时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过去,中央银行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保持低通胀率,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政策利率。其他的问题,比如维护金融稳定、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支付清算系统等,也都是关心的,但关心度的权重相对小一些。危机发生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更关心金融稳定,更关心系统性风险,很多观点在危机前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有一篇工作论文,专门讲对于若干主要关注议题,危机前的看法和当前的看法,及其间所发生的转变。

总体来说,现在的挑战比以前更多了。过去,中央银行关注的方面比较集中,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多年来在较为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人们主张中央银行的目标和任务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有利于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公众沟通得好,意味着中央银行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越有效;反之,如果目标太复杂,就难以沟通,也加大了实现目标的难度。因此,单一目标成为很多中央银行的选择。但这基于一些基本的假设,有时还是比较强的假设,其中一个广为讨论的就是“有效市场假设”,而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不像假设得那么有效。当然,过去也有对意外情况的描述,但基本上都将之列为“小概率事件”,而在危机期间,恰恰是这些小概率事件都撞到一起了。所以,对小概率事件也不能忽视。
不同的阶段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可能会有所转变,但总体而言,这次危机得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即便是回到平稳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更加保持谨慎,也需要在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从而作出应对。这是危机以来的一个总体认识。
中央银行重点关切的演变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需要关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也可以说是关于金融体系健康性的问题。过去对金融稳定的看法是,如果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如每一家银行、每一家保险公司,在微观上是健康的,则加总之后宏观上金融体系也是健康的,不会出大问题。但这次危机告诉我们,个体健康的总和不见得就等于整个宏观体系的健康,金融体系的宏观整体还有可能是不健康的。此外,微观健康的标准也是动态改进的。类似于我们做体检,通常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健康,比如胆固醇、血脂、血糖、尿酸等。但实际上有些指标本身可能定得不合适,从而使得一些过去不太了解的、潜在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衡量,掩盖了病态。所以,动态地修改标准、提高标准是必要的。
正因为人们发现,微观个体的健康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所以现在就强调了“宏观审慎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简化地说,宏观审慎性就是从金融系统性稳定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微观健康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宏观总体的系统性稳定和健康性,其重点是逆周期性的政策。过去的金融系统里面有许多顺周期的因素,即在经济上升周期,人们易变的更乐观以至推动泡沫的产生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所以,现在要引入逆周期的政策框架。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引起系统性的风险,比如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如大家所知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再如支付清算系统,也可能导致风险,现在开始强调中央对手方的交易与支付机制(CCP);还有营运模式,如发起配售模式、过度依赖外部评级等可能都会导致顺周期问题,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总之,最近以来,大家比较集中地把这些因素都纳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框架。
对于健康性的界定,如果作个比喻,我想健康状态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完全健康,没有发现或按现行标准尚未发现有任何毛病。第二种是亚健康,有一些毛病,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吃药或者保养,边工作边修理。我把这种修理称为“在线修复”(OnlineRe-pair),当出现亚健康状态时,可以一边保持功能运转的同时一边注意修理和调整。第三种是生大病状态,相应地需要“离线修复”(OfflineRe-pair),就是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回家养病或者住院做手术。对于银行来讲,就是新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继续进行,需要停下来修理资产负债表,也无法为实体经济提供正常的服务了。第四种是重病不治,要关闭破产了,就是要买棺材了;对于金融机构,就是无法运行下去了。
搜索更多中央银行 修复 的新闻
上市银行的“超高利润”隐忧
银行“服务性收费”为何屡遭质疑?
周小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应相机而动
周小川:中央银行应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