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6:49

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

2010年09月13日 1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牛津财经论坛上提出了《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的午餐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

  ——周小川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

  (2010年9月9日)

  首先,感谢牛津大学和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这次会议。在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讲一讲中央银行重点关切的演变。过去,中央银行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保持低通胀率,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政策利率。其他的问题,比如维护金融稳定、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支付清算系统等,也都是关心的,但关心度的权重相对小一些。危机发生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更关心金融稳定,更关心系统性风险,很多观点在危机前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IMF也有一篇工作论文,专门讲对于若干主要关注议题,危机前的看法和当前的看法,及其间所发生的转变。

  总体来说,现在的挑战比以前更多了。过去,中央银行关注的方面比较集中,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多年来在较为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人们主张中央银行的目标和任务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有利于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公众沟通得好,意味着中央银行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越有效;反之,如果目标太复杂,就难以沟通,也加大了实现目标的难度。因此,单一目标成为很多中央银行的选择。但这基于一些基本的假设,有时还是比较强的假设,其中一个广为讨论的就是“有效市场假设”,而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不像假设得那么有效。当然,过去也有对意外情况的描述,但基本上都将之都列为“小概率事件”,而在危机期间,恰恰是这些小概率事件都撞到一起了。所以,对小概率事件也不能忽视。

  不同的阶段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可能会有所转变,但总体而言,这次危机得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即便是回到平稳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更加保持谨慎,也需要在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从而作出应对。这是危机以来的一个总体认识。

  中央银行重点关切的演变究竟有哪些呢?我想在大家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三点关注。

  首先是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也可以说是关于金融体系健康性的问题。过去对金融稳定的看法是,如果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如每一家银行、每一家保险公司,在微观上是健康的,则加总之后宏观上金融体系也是健康的,不会出大问题。但这次危机告诉我们,个体健康的总和不见得就等于整个宏观体系的健康,金融体系的宏观整体还有可能是不健康的。此外,微观健康的标准也是动态改进的。类似于我们做体检,通常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健康,比如胆固醇、血脂、血糖、尿酸等。但实际上有些指标本身可能定得不合适,从而使得一些过去不太了解的、潜在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衡量,掩盖了病态。所以,动态地修改标准、提高标准是必要的。

  正因为人们发现,微观个体的健康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所以现在就强调了“宏观审慎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简化地说,宏观审慎性就是从金融系统性稳定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微观健康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宏观总体的系统性稳定和健康性,其重点是逆周期性的政策。过去的金融系统里面有许多顺周期的因素,即在经济上升周期,人们易变的更乐观以至推动泡沫的产生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所以,现在要引入逆周期的政策框架。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引起系统性的风险,比如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如大家所知的CDO、CDS等;再如支付清算系统,也可能导致风险,现在开始强调中央对手方的交易与支付机制(CCP);还有营运模式,如发起配售模式、过度依赖外部评级等可能都会导致顺周期问题,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总之,最近以来,大家比较集中地把这些因素都纳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框架。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