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简史(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8:11

回忆——抗战简史(二)

⑽ 百团大战

  一九三九年底至一九四零年初,中国军队在南线正面战场上发动全面进攻,并取得昆仑关大捷。史称“冬季攻势”。一九四零年八月至十二月,第十八集团军又在北线敌后战场长达五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全面进攻。其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出动三十九个团,一二零师兼晋绥军区及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出动二十个团,一二九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出动四十六个团,总兵力为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大军。故称“百团大战”「注」。

  一九四零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一九三九年底日军进攻桂南,攻占南宁、龙州、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切断桂越交通线〔详见《桂南昆仑》〕。一九四零年春夏之交,德军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击败英法。日本乘机压维希法国封闭滇越线,压英国封闭滇缅线。昔日不可一世的英法被迫屈从:法军让出北越;英军撤出租界,并封锁滇缅路。至此除西北〔苏联——新疆〕线,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全部被封锁。日军又先于该年五月在湖北西部发动襄宜战役,占领襄阳、宜昌,堵住我大后方之出路。再于黄河北岸〔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开封一带集结重兵。企图沿陇海铁路西进,占我西安、兰州,将我抗日战场切为南北两半,并彻底断绝我赖以获得战争物资的国际交通线。百团大战就是在这样一个战略危局下发动的。

  此战之战略目的,在于截断敌前进兵团〔主力集结于晋南、豫北〕与其后方战争基地〔满洲及本土〕之间的补给线,粉碎敌军西进企图。战役目标为破袭正〔河北正定〕太〔山西太原〕铁路、同〔山西大同〕蒲〔山西风陵渡〕铁路、及华北平原上的所有重要铁路、公路交通线。

  时我八路军正面之敌〔除山东外〕共有五个师团又九个独立混成旅团、二十余万人。我军集中兵力,重点攻击正太路沿线〔敌守军为第四、八、九三个独立混成旅团〕。战役进行三个半月。共歼灭日军两万余人〔其中全歼敌第四独立混成旅团,敌第二、三独立混成旅团亦伤亡过半〕,伪军两万六千余人〔其中伤亡五千余人,缴械投降者两万余人〕。拔除敌军据点近三千〔包括近五十座县城〕。破坏交通干线两千公里。其中正太路全段及同蒲路北段交通全部瘫痪达数月之久。我军亦有一万七千余人之伤亡。

  我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这次大规模战略出击,不仅沉重打击了华北敌军,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敌军西犯关中,切断我西北交通线的战略企图。如当时之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致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之贺电所称:“查敌寇陆续增兵,企图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给以当头痛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敌战略攻击兵团后路截断,被迫回兵华北,扫荡八路军。从此我一战区之河防压力顿释。中原敌我态势得以维持到一九四四年之豫中战役〔详见《湘桂崩溃》〕。

  百团大战结束整整一年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

「注」:关于八路军参战兵力,据过去史料载:晋察冀军区出动四十六个团,一二零师兼晋绥军区及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出动二十二个团,一二九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出动四十七个团,总兵力为一百一十五个团、四十余万人。今从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八路军战史》。

 

⑾ 同室操戈

  这一篇是最难下笔的。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应当是和着血和泪写出的诗句。然而抗战期间死于自己人手上的又何止皖南的新四军?!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亦愿我中华民族有大团圆的一天。

 

  正当华北战场上百团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华中敌后却突然内战阴云四起。

  国共两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捐却前嫌,携手抗日。使日寇亡我之心不能得逞。但某些人却不顾民族大义,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致使我忠勇抗日将士,不曾死于杀敌疆场,却死于友军枪下。其中著名的有山西“新旧军事变”,八路军与冀察战区三十九集团军〔石友三〕、九十七军〔朱怀冰〕的“摩擦”战,及“皖南事变”。

  关于“皖南事变”,网上曾专门讨论过,但很少提及前因后果。此文将注重于后者。多为管窥。还望网上诸位大侠补充。

  百团大战之时,八路军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没有出动,因为中共正在华中战场上策划另一个战略行动。

  当时新四军主力在江南敌后〔皖南军部,叶挺、项英;苏南江南指挥部,陈毅〕,地域狭窄,没有回旋余地。且面对日军优势兵力,处境险恶。八路军主力远在华北,鞭长莫及。所以延安总部决定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华中,与八路军山东军区连成一片。

  徐州会战之后,苏皖江淮地区沦陷。新四军一部〔张云逸〕先遣北上,建立江北指挥部。国军亦成立敌后之鲁苏战区〔于学忠,辖山东沈鸿烈、江苏韩德勤两部〕。双方时有摩擦。一九四零年五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与泰州二李〔李明扬,李长江〕在苏中发生冲突。七月,陈毅率江南指挥部主力北上增援。九月〔百团大战全面展开之时〕,黄桥战役打响,十月十四日结束。电影《东进序曲》就记述了这五个月的苏中战事。黄桥战役期间,八路军山东军区派遣第五纵队〔黄克诚〕南下增援新四军。战役后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以陈毅为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直属中共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领导。

  其时中共在黄河以南有两个中央局: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与东南局〔项英为书记〕。华中总指挥部成立后,江北八万共军不再属东南局领导,也不再由新四军军部指挥。这应是老毛削去王明路线派重要人物项英权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也为后来项英抗命,导致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笔。

  黄桥战役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国军决意报复。十月十四日战役结束,韩部主力八十九军几遭全歼。五天后,重庆军委会正、副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彭叶项〔即历史上有名的“何白皓电”〕,指共军“破坏抗战,不服从军令政令”,限令其一月内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十一月九日朱彭叶项复电何白〔史称“佳电”〕,除反驳“何白皓电”之指责外,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至江北,作为让步。由于当时百团大战还在进行,重庆方面不曾动作。

  一个月后,百团大战结束后仅三天,何白再发“齐电”。次日,老蒋本人亲自发出“佳电”。再次命令共军于四一年一月全部撤至华北。老毛针锋相对,集中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主力七万余人于鲁南,策应华中部队。并命令皖南新四军立即转移江北,与华中总指挥部会合。但项英消极抗命,拖到四一年一月四日才向苏南移动。

  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湘〕七万大军乘机紧缩包围圈。项英在关键时刻犹豫回兵,陷入重围。战至十四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六个团〕除两千人突围外,大部战死。军长叶挺被俘,项英遇害。史称 “皖南事变”。

  周恩来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志其事。

  事变后,重庆军委会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番号。中共则以华中总指挥部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

  日军乘华中国共两军刀兵相见,于一月底同时发动豫南战役〔攻击汤恩伯部〕及苏中扫荡〔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国军李长江部亦叛变投敌〔事变后十天,编为汪伪第一集团军〕,合击新四军。敌人的进攻,终于使双方重新合作。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出击豫南。中原地区得保无忧。新四军第一师〔粟裕〕则发起“讨李战役”,攻克泰州,粉碎日伪军联合进攻。

  南京会战时,敌占芜湖。武汉会战,又占安庆。在安徽沿长江建立了一条长约百里的“战略走廊”,联结其第十一军〔驻武汉〕、第十三军〔驻南京〕两个战略集团。我皖南有第三战区〔顾祝同〕及新四军军部共十余万大军,江北有五战区〔李宗仁〕数十万大军。而当面之敌仅有敌一一六师团〔驻安庆〕两万余人。若我军团结一致,两面夹击此“战略走廊”,必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却不但不出此,反而手足相残。惜哉!痛哉!

 

⑿ 铜墙铁壁

  武汉失守后,我战时首都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继续称陪都,今已成为第四个中央直辖市〕,川黔滇三省成为抗战之“大后方”。

  三峡地区自古便为巴蜀门户。当年宋太祖灭蜀,即以大将曹彬统兵十万攻破三峡防线入川。故军委会以其为中心,划川东鄂西为第六战区,调九战区陈诚任司令长官〔其九战区司令长官一职由薛岳代理〕。并以陈诚之起家部队十八军驻守奉节〔当年之白帝城〕,控制三峡。

  为确保武汉外围及后路安全,敌十一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曾相继发动襄宜战役及南昌战役,占我襄阳、宜昌、南昌等城市。前锋直抵三峡。我六战区各军固守天险,与敌隔江对峙。

  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为策应湘北前线,宜昌之敌十三师团亦向我防区发动进攻。我六战区之江防军奋起反击。敌在我大军围攻之下,节节败退。最后被迫困守宜昌市区。敌师团长内山中将急电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称其在我军昼夜攻击下已“伤亡惨重、弹尽粮绝。若援兵不至,当自杀以殉天皇陛下”。阿南急派两个师团驰援宜昌。我军则出动“王牌”十八军前往助战。可惜敌援先至,我军只好撤围。但敌十三师团已被打残。不得不移防沙市。宜昌防务交三十九师团接管。

  一九四三年五月,敌军再叩川门。以十一军〔辖六个师 团〕,由宜昌跨江西进,犯我三峡。我十八军〔方天〕之十一师〔胡琏〕死守石牌要塞〔在宜昌西北〕。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辖十八、三十二、八十六军〕浴血苦战,顽强阻击,使日军不能越雷池一步。我援军陆续赶到,由两侧发起进攻。江防军乘机反攻,击破正面之敌。敌军十三师团再次陷入我南翼各军之包围,伤亡过半。其师团长亦于突围时失踪。

  此役中日双方精锐尽出,志在必得。我军英勇作战,打出了“王牌军”的威风。“从此令胡马,不敢窥巫山!”

  日军遭此惨败之后,最后放弃了从正面进攻我大后方之企图,改从南翼迂回〔常德会战,长衡、桂柳会战,及湘西会战〕。其事将在《湘桂崩溃》、《凯旋还都》中详述。

 

⒀ 湘桂崩溃

  一九四三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战略转折的一年。反法西斯盟军从二月开始在各个战场都转入反攻。二月二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歼灭德军一百五十万。二月七日,旷日持久的瓜岛战役结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全面进攻。五月,盟军在北非围歼德军二十余万,胜利结束北非军事行动,转而跨海进攻意大利〔九月,意大利投降〕。十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的反攻作战〔详见《大国英魂》〕。同时华北、华中各敌后战场的中国军队也开始转入反攻〔详见《驰骋黄淮》〕。

  到一九四四年初,日军海上交通线已受到严重威胁,随时有为美军切断之可能。其南方军五、六十万大军有陷入无后方作战之危险。为扭转败局,日本大本营在一九四三年底、一九四四年初策划了“一号作战”。命令中国派遣军连续进行豫中、长衡、桂柳、及粤汉路南段会战,打通平汉、粤汉、湘桂线,建立其南方军之大陆交通线。中国统帅部对此毫无准备。第一、五、九、四、七战区部队为日军各个击破,一溃千里。十月之内,丧师六十万,失地两千里。总面积几乎等于抗战六年以来全部沦陷土地之总和。实为中国抗战史上最大之惨败。

  日军首先以华北方面军〔冈村宁次〕五个步兵师团、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一个战车〔坦克〕师团突破我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黄河防线,开始豫中会战。并以第十一军之第十一旅团沿平汉路北上,夹击我军后路。我河防大军全线崩溃。主力汤恩伯集团,平日只知鱼肉百姓〔当时有河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说,见《李宗仁回忆录》〕,敌军一到竟率先逃跑。虽有四十余万大军,并有中、美空军的空中优势,却在十五万日军攻击下一败再败。丢失河南省,折兵二十万。若非六战区援兵及时赶到,日军将乘势攻破潼关,直捣关中。

  豫中会战刚刚结束,敌中国派遣军即将其前进指挥所推进至武汉,由冈村宁次指挥第十一军八个师团再过新墙河,四犯长沙。

  前面讲过,鄂西会战后,日军放弃正面进攻四川的企图,改从湖南迂回。于一九四三年底以第十一军之六个师团,渡过长江,发动常德会战。我第六、九战区配合作战。以王牌七十四军守常德,调精锐十八军南下、第十军北上增援。在常德周围与日军反复争夺十余日。终于击退日军进犯。

  五个月后敌十一军卷土重来,不攻常德,却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由六、九战区之接合部渡江,迂回洞庭湖西,包抄长沙。正面五个师团,沿三次长沙会战进犯之老路,连破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防线,直扑长沙。右翼两个师团则迂回江西,陷浏阳、湘潭,切断长沙后路。我守城部队第四军被迫放弃长沙。日军马不停蹄,夹粤汉路南下,直趋衡阳。我第十军〔方先觉〕奉命死守。日军三个师团日夜围攻,我“泰山军”浴血杀敌。这就是抗战史上最为著名,历时最长的守城战——衡阳保卫战〔其事容后详述〕。

  八月八日,衡阳城陷。日军以此粤汉、湘桂铁路之枢纽为基地,成立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统一指挥第十一军、第二十三军、及第三十四军〔驻防武汉〕。又连续发动桂柳会战、粤汉路南段会战。

  此时我军主力第一、九战区已为日军击破。三战区被隔在敌后。粤汉、湘桂路之正面只有四、七战区。其中四战区〔张发奎〕在桂南战役后只有后方绥靖部队,七战区〔余汉谋〕也只有少数地方军队对付敌二十三军〔驻广州、香港〕。面对日军主力师团的钳型攻击,一触即溃。日军前锋长驱直入,攻到贵州独山。湘桂黔三省后方机关、学校、加上成百万平民,汇成抗战史上空前绝后的难民潮。真是山河变色,生灵涂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桂大溃退”。老蒋急调六战区主力回防,才克复独山,挡住日军进攻势头。

  此次豫湘桂会战,日军以冈村宁次为前敌指挥,逐次集中兵力,连续攻击我军。而我各战区部队消极防守,各自为战。当一个战区与敌苦战时,其他战区隔岸观火,不能主动出击。终为敌所各个击破。统帅部战前毫无准备,战时不能协调,也难辞其咎。

附录:

衡阳保卫战

  长沙失陷后,敌一一六、六十八两师团沿粤汉路南下,钳击衡阳。六月二十六日,敌六十八师团迂回衡南,占领衡阳机场,切断第十军〔方先觉〕后路。二十八日,日军发动第一次总攻击。战至七月二日,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七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日军发起第二次总攻。炮火猛烈。城内一片火海。我军寸土必争。防线上反复拉锯,双方损失极重。我九战区为解衡阳之围,派六十二、七十九两军驰援。六十二军一度攻占衡阳车站。第十军当时已无预备队,只能派军部特务营前往接应。但日军全力围堵,该营进至与衡阳车站只隔一条街处,终不能与援军会合。全营战死。日军派第四十师团增援。七十九军进展缓慢。六十二军只好忍痛撤退。八月三日,日军第三次总攻已成孤城的衡阳。血战六昼夜,衡阳城防终于被突破。我军与敌展开巷战,逐街争夺。终至弹尽援绝。八月八日,军长方先觉下令残部放下武器。衡阳陷落。

  第十军号称“泰山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守长沙,常德会战援常德,立下赫赫战功。此次死守衡阳,孤军苦战,杀敌过万。困守孤城四十八天。其在抗战史上立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军长方先觉,亦称虎将。守长沙、战常德时,其为第十军预十师师长,指挥所部杀敌建功。坚守衡阳,指挥若定,挫败日军两次总攻。可惜最后关头,放下武器。后来其脱身回渝,受到各界盛大欢迎。又就任青年军师长。但有人指其投敌,斥为汉奸。终成千夫所指。

  查抗战八年,投敌将官,以数十计。但多为地方土军阀或西北军将领〔汪伪诸方面军司令多为西北军旧将〕。其余各系统,鲜有降者。中条山战役时,二战区为敌分割包围。晋军将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为敌所困,杀身成仁,宁死不降。原改组派将领余汉谋、张发奎亦拒绝汪精卫之劝降。黄埔诸将,更为抗日中坚。方先觉降敌一事〔虽然并没有去当伪军,反过手来杀中国人〕,为中央军系统唯一的例外。

  又查二战历史,弹尽援绝,无法做任何有军事意义之抵抗时放下武器的例子比比皆是。仅就盟军方面:英军敦刻尔克大溃退时,曾留一师兵力掩护大军渡海。完成任务后,该师陷入重围,无法得脱。英相邱吉尔电令其师长:“由于你们的勇敢战斗,使我大军得以脱离险境。现在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我命令你们向敌人投降。”这一“光荣的”投降,保住了成千不列颠年轻人的生命。太平洋战争之初,更有驻香港、新加坡英国守军的投降,及驻菲数万美军的投降。成为战俘的降将们在战后仍享有其应得之荣誉。

  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人“宁死不屈”,西方人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不了就降。”所以东方人之间打起仗来你死我活。考虑到这一点,为人主者,为人将者更须慎之又慎。

 

⒁ 驰骋黄淮

  一九四一年是东方战场上关键的一年。日寇无力在中国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又对“北进”或“南进”举棋不定。向北试探性进攻〔张高峰事件、诺门坎战役〕的结果,再次暴露出其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弱点。为从中国战场的泥潭脱身,抽出兵力用于北方或南洋战场,敌华北派遣军主力加紧扫荡我敌后抗日武装。一九四一年先后北向合击我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总部”,南下发动中条山战役。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变华北为“大东亚圣战兵站基地”,敌华北方面军〔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一九四二年成为敌后抗日战场最艰苦的一年。

  日军的攻势是从抗战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扫荡开始的。在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对周边地区发动“佯攻”扫荡后,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华北方面军四个师团又两个独立旅团突然包围冀中抗日根据地。我八路军冀中军区〔吕正操〕部队、机关全部陷入敌军“铁壁合围”。战斗空前惨烈。我军区部队、机关虽然突出重围,但伤亡过半。地方武装〔县大队,区中队〕全部瓦解,政权全遭破坏。由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百姓死伤达五万余。“无村不带孝,处处是狼烟”。后来有关抗日游击战争的小说、电影如《平原枪声》、《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等等,多是以冀中“五一” 反扫荡为题材的。从中可见当时战斗之残酷。

  五月十九日,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又四个独立旅团又扫荡我太行山根据地,合击八路军总部。我军多为后方机关非战斗人员,只有一个团的部队掩护。只好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损失很大。八路军副总长、前敌参谋长左权将军〔黄埔一期生〕战死。六月,日军又在太岳南区“拉网扫荡”我一二九师〔刘伯承〕指挥机关。我两千余后方机关人员及掩护部队陷入重围,断水断粮,处于绝境。但师长刘伯承临危不乱,乘黑夜将全部人马从敌军间隙里安全转移。至四二年秋,日军再集中两个师团又两个独立旅团,“拉网合围”我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指挥机关。我军区机关〔包括抗大分校〕误中敌声东击西之计,由“合围”网之外的滨海区自投罗网,在沂蒙山区陷入敌军重重包围。最后虽然在军区特务营掩护下突出重围,但损失很大。特务营战至最后十四人,全部跳崖。

  华中战场上,日军也对新四军各部之根据地进行“清乡” 扫荡。

  日军一年扫荡的结果,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八路军、新四军兵员损失百分之二十以上。某些派系的军队大批投敌。使伪军从一个方面军扩充到六个方面军,兵员达百万以上。

  面对严峻的形势,延安总部及时调整战略:不击堂堂之阵,不邀正正之旗。反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编成武工队或地方部队。再次深入敌后。与敌进行逐村逐乡的争夺。口号叫做“把敌人挤出去!”一年“挤”下来,敌后抗日根据地又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不仅没有因为“主力部队地方化”而减少,兵员反而超过“五一”大扫荡之前。从而为一九四四年各敌后战场的反攻做好了准备。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篡的战史也承认“中共军自百团大战后,用两年多的时间,积极扩充势力。最近〔一九四四年〕为配合盟军方面的攻势,再次开展积极行动。中共的总反攻,战场上没有一定的战线,而是在我占领区内各处进攻。”

  乘敌中国派遣军集中兵力进行“一号作战”,我华北敌后各战场首先转入反攻。山东、晋察冀战场“两翼齐飞”,率先相继发动春、夏季攻势。八路军南下支队〔三五九旅又新四军五师两个团〕“中央突破”,渡江沿粤汉路挺进华南。到一九四五年,八路军、新四军已拥兵百万,驰骋黄淮,在敌后战场上将日军包围在交通线及几个战略要点上。随着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了。

 

⒂ 大国英魂〔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结盟。英国重开滇缅路。并要求中国军队协助英军防守。但又担心中缅传统关系的影响,怕中国势力控制缅甸。所以对中国军队入缅举棋不定。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辖杜聿明之第五军、甘丽初之第六军、张轸之第六十六军〕编成之后,待命云南,迟迟不能出动。直到仰光告急,才急请中国远征军火速入缅增援。但为时已晚。日第十五军〔辖三十三、五十五两师团〕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八日攻下仰光后,马不停蹄,分路沿伊洛瓦底江及铁路线〔仰光——密支那〕北犯。后又增派第十八、五十六两师团沿泰缅边界策应。英军一路败退,溃不成军。

  仰光——密支那铁路经同古、平满纳、曼德勒一直向北,直达靠近中缅边界的密支那。是贯穿缅甸全境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救兵如救火。我远征军以机械化二百师〔戴安澜〕前导,沿铁路线全速南下,在同古〔今东吁〕与敌五十五师团遭遇。双方激战十二天。日军得到五十六师团增援,将同古团团围住。我第五军预备队〔九十六师〕出动较迟,仅以第二梯队之新二十二师〔廖耀湘〕赶去增援,为敌阻于平满纳〔今译彬马那〕「注」。我二百师在两个师团的优势敌军围攻之下,死守阵地十二昼夜,弹尽援绝,奉命突围。戴将军乘黑夜率部东渡锡当河,跳出敌军包围。次日,敌军在猛烈炮击后攻入同古,才发现是一座空城。

  同古战役后,我又组织平满纳战役。以第五军守缅中重镇平满纳吸引日军主力〔五十五、十八师团〕,以英一军团为西路军,中国远征军第六军为东路军两翼夹击。我新二十二师坚守阵地数日,将日军主力牢牢吸住。但西路英军为敌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的第三十三师团击溃。日军前锋在仁安羌〔平满纳侧后方〕将英缅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包围。我远征军急派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属六十六军〕之一一三团前往救援。我军激战两日,将两个联队敌军击溃,救出被围、被俘英、美军政人员及记者、传教士八千余人。我军师、团长得到英国授勋嘉奖。但平满纳侧翼暴露,我军只好再次撤退。

  为阻住日军攻势,我军再组曼德勒会战。

  曼德勒史称瓦城,地处缅甸正中心,为阿瓦王朝之古都。伊洛瓦底江、仰光——曼德勒公路、仰光——密支那铁路在此会合。正是交通要冲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我盟军前线指挥部〔史迪威、罗卓英〕将十万大军沿平满纳至曼德勒三百公里的交通线上南北一字摆开,梯次设防。中路日军〔五十五、十八师团〕沿路攻击前进,将我军逐个击破。东路敌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沿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攻陷我后方兵站基地腊戍。再渡过瑞丽江,攻占铁路终点密支那。我远征军后路被切断。除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退入印度外,其余各师被迫弃车上山,穿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退入云南。撤退途中二百师师长,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战死缅北。日军乘势攻入滇西,与我军隔怒江对峙。

  自一九四二年二月入缅作战,到五月至九月〔我六十六军直到九月五日方突出重围,退入滇西〕含恨败退,我十万远征大军鏖兵仰曼公路,喋血伊江两岸。三战三北,壮志未酬。但我中华泱泱大国将士血洒异域,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军人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注」:战役期间,英远东空军被日南方军之航空军全歼。大部分飞机在地面即为敌机击毁。世界空战史上大概只有中东六·五战争才有此纪录。由于失去制空权〔全战区只剩十几架美军歼击机〕,我交通线被日夜轰炸,平满纳车站被炸毁。援军无法南下。

 

⒃ 大国英魂〔下〕

  我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原因很多。各种战史亦有分析。依在下愚见,主要是时机把握得不好。

  由于英人疑我,致使大军迟迟不动,先机已失。日军挟席卷南洋之气势,新克仰光之余威,正所谓“朝气锐”也。我军当避其锐气。控制主力于缅北,背靠滇西,拒险而守,以逸待劳。而以部分机动兵力沿曼德勒至密支那交通线梯次抵抗,诱敌深入,不断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待敌进入我缅北预设阵地,再衰三竭之时,我大军齐出,击其惰归,当收全功。可惜我以十万大军,孤悬缅中,仓促迎敌,后援不继,一挫再挫。更为敌军截断后路,招致全线败退。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我以退入印度两个师为基础,编成中国驻印军〔罗卓英、郑洞国,辖新一军、新六军〕;退入云南的军队仍称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扩编成第十一〔宋希濂〕、二十〔霍揆彰〕两个集团军。经过一年左右的兵员补充、装备改换、军事训练,这两支军队成为全部美械装备、美式训练的劲旅。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

  当时侵缅日军已由第十五军〔四个师团,十万人〕扩编为缅甸方面军〔十一个师团,三十余万人〕。驻扎缅北的有十八、五十六、二、五十三共四个师团。其中十八师团驻防印缅边界,面对中国驻印军,五十六师团驻防怒江西岸,与中国远征军对峙。

  新三十八师由中印缅交界的雷多地区出发,首战新平洋、再克于邦,击溃敌十八师团主力。敌惊呼“历来日军一个大队〔团〕可对付中国军一个师「注一」。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之十八师团,对与中国军作战更有最强的信心「注二」。岂知此次胡昆河谷之中国军无论编制、装备,或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使我军损失惨重。”于邦战后,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在中美空军支援下并肩南进,直取孟关、扫荡孟拱河谷。再在空运增援部队及美军G集团支援下,强攻密支那,将敌十八师团全歼。并重创其它三个师团。

  正当我驻印军在西线痛歼敌十八师团,逼近密支那外围时,我中国远征军由保山地区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作战。北路之二十集团军连克固东、腾冲。南路之十一集团军直取龙陵、芒市。敌五十六师团号称“钢军”,在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该师团曾奇兵北上,千里跃进,连陷边境重镇腊戍、密支那,切断我军后路,立下赫赫战功。此时在我军南北夹击下,虽仍负隅顽抗,但终为我远征大军各个击破。从一九四四年五月远征军渡江西进,经七个月血战,我军几乎全歼敌五十六师团,收复滇西全部失地。十一月,我十一集团军越过中缅边界,追击溃逃日军。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中印、滇缅公路全部打通。反攻作战结束。

  我军此次反攻作战,以火力、空中优势,横扫缅北、滇西,歼敌两个主力师团,显示了先进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可以胜过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师团。看到了这一点,美国决定在中国前线再装备十个美械军。计划以此为基干部队,发动一次横贯大陆的总攻击:从大后方一直打到闽浙沿海,与美军登陆部队会合。日本投降时,这些军队尚未全部改装完。否则中国的抗战史可能会以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会战结尾。

「注一」:此说有些吹牛。从抗日战争的历次主要战役来看,一般日军一个联队的战力相当于中国军队〔以满员计算〕的一个师,一个旅团相当于一个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一个集团军。既兵力对比大约在一比三左右。

「注二」:敌十八师团在中国战场首战淞沪,登陆杭州湾,截断我军后路。再战南京,包抄芜湖,跨江直取浦口,再断我退路。武汉会战时,南下登陆大亚湾,攻占广州。桂南会战,在敌第五师团受挫后,十八师团奉命增援,再占昆仑关。可称转战南北,所向无敌。

  关于中国军队远征印缅的详尽史实,请参看长篇历史小说《大国之魂》。本篇的题目就是从该书“借”来的。

 

⒄ 凯旋还都

  二次大战进入一九四五年后,战争的双方都清楚大局已定了。五月八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战结束。六月,美军攻占琉球,兵临日本列岛。

  在各战场连遭失败,美军兵临国门的情况下,日本方面决定收缩兵力,集中防守本土、朝鲜、满洲、及中国沿海地区。四月,大本营命令日寇中国派遣军从湘桂线撤退,恢复长衡会战结束时的态势。

  为准备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重庆军委会在一九四四年冬便重新调整了国军战斗序列:除原有十二个战区外,另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辖四个方面军、共二十八个军近百万人,作为反攻作战之战略机动兵团。

  就在日军全面收缩防线的同时,湖南前线敌军却进行了一次攻击行动:四月,敌二十军〔坂西一郎,驻长沙〕出动五个师团进攻湘西,企图夺取我芷江空军基地。这就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攻势作战,史称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

  敌军旨在攻占我军最大的空军基地湖南芷江机场,减少中美空军对中国派遣军及东、南中国海日军舰队的空中威胁。我军以第四方面军〔王耀武,辖第十八、七十三、七十四、及一百军〕沿雪峰山脉布防,担负正面防御。以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驻贵阳、辖两个集团军又五个军〕为增援部队。后又从缅甸空运新六军〔廖耀湘〕为总预备队。

  芷江空军基地靠近贵州省,位于潕水之滨。沅江、雪峰山为其东南屏障。日军以一一六师团又一个混成旅团出邵阳,任中路主攻。四十七、六十八师团由两翼配合。另外两个师团做策应。中路日军攻势凌厉,先头部队突破我雪峰山防线,威胁沅江。我正面之七十四军、一百军据险抵抗。〔七十四军之五十八师曾在武冈地区血战两周,击退敌五十八旅团。〕我十八军、七十三军由北向南,第三方面军之九十四、二十六军由南向北,钳击敌军。我雪峰山守军得到新六军及第三方面军之九十二军增援后,发起反击。我芷江机场空军全部出动,日夜轰炸撤退敌军。日军全线崩溃。我王牌十八军十一师奋勇突击,切断邵阳通往雪峰山区的公路,关住了中路敌军后退的大门。除敌师团长菱田率少数残兵突出包围圈,余部纷纷举起白旗投降。

  此役我军精锐尽出〔五大主力中的三个军投入战场〕,歼敌近四万。从此,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便节节败退。七月,中国军队全部收复广西。八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坚持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至此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在撤离近八年之后,我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个记载着我国近代史上最血腥一页的城市,终于又赢得其昔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