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社会化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4:59

企业治理社会化趋势

侯若石 原创 | 2010-09-09 23:29 |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标准 中国经济 企业治理  由于国际分工的变化,各国企业合作生产,形成全球生产体系,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企业治理呈现社会化趋势。 第一,治理的基础不是产权,而是能力互补。产权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围绕资产所有权展开的。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直接交易是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交换,采购者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各个企业不拥有对方的资产所有权。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各自生产经营能力的互补性,并不涉及资产所有权。现代公司制度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变为全球生产体系的共同参与关系。第二,治理的目标不是利润,而是共同生产产品。从维护资产所有权出发,现代公司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衡量公司生产经营效果的指标是利润率,这体现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利润是每个参与的企业各自谋求的目标,但不能成为整个生产价值链条治理的共同目标。作为企业之间合作的目标,共同生产出产品要符合市场要求。衡量合作业绩的标准是产品的性能、质量、交货期、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第三,治理的展开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现代公司制度的利润目标具有短期特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之间从事市场直接交易大多是一次性的,不具有连续性,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短期行为。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实现共同生产产品的目标需要长期稳定的市场,出于避免风险的需要,参与的企业不愿轻易退出。能力互补要求企业之间不断交流技术和信息。因此,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连续的,要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第四,治理的方式是协调,而不是对立。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围绕产权和利润,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为争夺各自的利益而处于对立状态,维护所有者产权和激励经营者,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1]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基于能力互补和稳定市场的目标,参与企业的共同利益更强,平衡各方利益的必要性更强,维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协调,而不是互相拆台。第五,治理的内容针对生产全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在现代公司制度中,代表所有者的公司董事会就企业事务做出决策,执行者是经营者。董事会不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他们只关注最终结果:企业获得多少利润。在全球生产体系中,为了组织生产,参与的企业需要他关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如生产技术和工艺、劳动力的使用;什么时间生产,即何时交货。在决定企业之间合作的因素中,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重要性让位于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种、样式和交货期。由于长期合作,不必频繁进行价格谈判,传统的讨价还价式的利益搏奕很难起重要作用。合作的成果不能只看一时的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而是以生产过程的取向为主。第六,治理的范围具有全球性,而不是拘泥于一国或一个企业之内。在国家一级,现代公司制度治理的规则是公司法和有关法律;在企业一级,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全球生产体系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为纽带,企业之间的无形资产的互补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无形资产比较容易复制,也容易传播,减少了企业资产的专用性。[2]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单个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已经不是进入世界市场的充分条件,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互补形成整体的能力成为进入世界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不是直接进入市场,而是必须通过全球生产体系才能进入世界市场。发挥企业之间合作的整体能力需要具备高超的全球治理能力。[3]要把全球生产体系治理的六大特点变为现实,绝非轻而易举。近年来,世人关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问题,因为共同治理需要参与的企业之间相互信任,以便处理企业之间复杂的合作关系。全球生产体系采用标准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治理手段。建立信任不仅要讲道德,更需要具备相互信任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在全球生产体系中,互信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目标和能力的互补;互信的机制是制定和执行使它可检验的标准。它应该具有与全球生产体系相吻合的特点。第一,检验可信度不仅要看企业自身的表现,更在于能否实现共同目标,即满足第三方(主要是消费者)的要求。生产消费者可信赖的产品的企业必然是可信任的。建立企业相互信任需要消费者作为第三方参与生产过程的治理。第三方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者。鉴于消费者是分散的,以及对产品性能和质量认知能力的限制,要由他们的代理机构代为执行治理职能。例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卫生和健康和商品使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事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领域——食品,由包括各国政府、多边国际经济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方制定和执行 “可信赖产品”的有关标准。[4]第二,企业之间合作要求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相互兼容和相互衔接,标准要具备技术特性。20世纪50年代之后,产品技术标准开始普遍在发达国家实施,如食品卫生标准:保证安全和卫生;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产品的含量确实。在全球生产体系中,产业部门和产品(包括服务)种类繁杂,产品标准的数目越来越多,监督它的执行十分困难。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治理生产过程的标准,这就是1987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5]作为生产过程的通用标准,对它的认证和监督比较容易,成本也较低。这恰好符合全球生产体系治理以生产过程为取向的特点。第三,新技术的特点是尊重人自身的发展,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消费出现个性化趋势,都是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应运而生的全球生产体系的治理应该具有人性化,即社会性的特点。由于大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对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劳动者成为生产以及经营规律过程的主力,保护他们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生产“可信赖产品”的企业要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力,因此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方制定和监督的劳动力标准(如SA8000)和环境标准(如ISO14000)。它们被统称为社会标准。[6]保护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是生产经营过程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是需要在全球范围解决的问题。这符合全球生产体系治理以生产过程为取向和全球性的两大特点,因此劳动力标准和环境标准成为企业之间治理生产过程的全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