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年”里的定价歧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8:36
“涨价年”里的定价歧路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24日   出处:《南风窗》杂志    作者:本刊记者 程必忠
从2005年年底开始至今,国内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次第推进。一年内,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电煤价格、水价上调,油价接轨等政策密集出台,引起利益各方广泛关注,2006年也因此成为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元年。
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改革中,由政府主导的定价方式引出的是非利弊将政府公共权力部门置于争论的中心。这种价格的改革是以维护垄断者的利益为重还是以民生为重?对政府来说;民生是国之根本,民众稳定则是根本的根本;垄断者则是政府肌体运行的保障者和利益提供者,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利益怎么平衡?是让民众多掏钱还是让垄断者脱离行政权力的庇护而获得自立?这一追问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政治命题。
2006年,这命题表现得更让人关注。
何时举行降价听证
伴随着价格政策的密集变化,这一年,全国水、电、油、气等价格陆续上涨,其中油价、电价更是连续多次上调,这也是让公众颇有微词的两大领域。
在电价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相继完成了价格上调。有的地方电价上涨甚至大幅度超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指导价格,在湖北,国家发改委核准该省的电价上调标准是每度电2.61分,结果湖北省电力公司上报的调价方案是每度电上调6.5分。辽宁电力公司提交的报告是每度电上调4.37分,而国家对该省的指导价为3.18分;黑龙江电力公司的调价幅度为每度电4.82分,国家对该省的指导电价上调标准是每度电3.36分;甘肃电力公司为每度电上调3分,国家发改委对该省的上调标准是每度电0.99分。从全国各省的电价调整听证会披露的情况看,相当部分省份的电力公司所支持的涨价幅度远远高于政府调价的计划。
油价更是一路飙升。到目前为止,全国相当部分城市已经完成了水、电、气、油等基础资源产品价格的上调。
与老百姓相关的能源基础产品价格的上调,其价格主管部门和能源基础产品的经营者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要使资源产品价格与国际接轨”,可是当国际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时,国内的油价却维持不变。为什么政府主导的这种定价体系会出现这种只升不降的结果?在政府主导的价格制定中,为何看到的都是经营者或管理者发起的涨价的价格听证,并且基本都能通过,而没有消费者或者社会团体发起的降价听证?即便有降价听证,其结果亦不得而知。
2002年4月2日,一名罗姓成都消费者致函四川省消委,认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停车收费偏高。他是一个常出差的人,经常开车去机场,把车一停上飞机,回来后把车一开投入工作中去。但成都双流机场的停车收费真让人有苦难言。一次去上海出差,买了一张东航的票,实际票价570元。3天后回来在机场取车,电子计价器上显示的收费额为240元。如果此次去谈生意,拖上个七八天时间,这停车费岂不比飞机票还贵?他最后委托四川省消委向有关物价部门提出申请,就机场停车费能否降低举行听证。
这是目前唯一可以检索到的关于消费者提出的降价听证消息,遗憾的是,这位消费者的听证请求没有被四川省物价局采纳。
被俘获的部门?
处于政府价格“保护”状态下的相当部分行业都具有垄断的市场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行政力量。在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庇护下,这些行业很容易交叉使用权力并能轻易地俘获政府价格主管部门。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127亿元,报告认为,从总体看电力企业亏损有所加大,负债率上升,经营状况有所恶化。
就在国家发改委对电力行业作出预判的同时,国家统计局3月22日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2006年1~2月份全国工业实现利润情况中,电力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8.5%,远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21.8%的平均水平。
这两组数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国家统计局发布这个数据的时候,全面调价并没有展开。有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说,发改委发布的报告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台词:电力企业全线亏损,以涨补亏就显得顺理成章。此后开始的电价全面上涨已经证实了这种判断。通过涨价来转嫁成本、提升利润已经成为资源产品垄断者娴熟掌握的一种手段。
为了达到对这种手段的娴熟运用并最终达到对价格、利益的追求,垄断者还常常以停电、停热、油荒、安全等理由来挟持社会就范。2005年底,新疆供热企业嫌国有企业煤价过高,希望用小煤矿的煤,结果由于没有提早储煤,造成煤炭储量占全国40%的新疆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煤荒。自治区政府被迫允许停产整顿的123家小煤矿延期生产40天。尽管缓解了煤荒,却付出了两起煤矿安全事故的代价。供热企业不是努力提早储煤,而是坐吃山空,“逼迫”政府对停产整顿的123家小煤矿开禁,以便提高自己的利润,在目前许多小煤矿的矿难中,其实都有类似的深层原因。
不仅仅是俘获,垄断者还时常让政府左右为难。成品油定价就是一个最为直观的案例。
此前9月,当国际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时,过去一直高走的成品油价格是否下调成为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石油垄断者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下调价格会伤害企业利润,企业的利润也是国家的利润;其二,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与国际油价倒挂,并没有达到国际油价的涨幅,以至于前面9个月都出现亏损,现在好不容易看到盈利曙光,为什么要下调价格呢?”在这种论调支持下,左右为难的发改委最终出台的决策自然达到了垄断者所期望的结果。
用脚投票的可怜
虽然民众最终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高油价,但是石油垄断者的论调却遭到了消费者的批判:国内成品油市场,进口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是国内开采,其成本远远小于进口油品,但执行的却是要与国际接轨的价格,这为经营者赚取了多少利润?其二,在进口油的价格中,虽然涨价幅度没有与国际油价同步,但是国家财政给予了补贴。所以,石油垄断者反对油价下调的理由是极其“荒谬的”。
但是,批判并不能改变习惯于用脚投票的消费者的命运,因为在全国成品油市场执行统一价,别无选择。
所以,政府主导定价的管制方式不仅让自身陷入左右为难并被垄断者俘获的境地,也让消费者感到极其不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价格管制部门纵容垄断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对峙。
在全国各省组织的电价上调听证会上,电力垄断经营者提交的涨价方案只有一个,不是涨不涨的问题,而是涨多少的问题,对所有消费者来讲,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是听证会变成“涨价会”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党校教授赵杰认为,问题就在于“消费者是用脚投票,而不是用手投票,没有选举权就只能是消费者的牢骚,而不是政治选民的牢骚,这种选择注定结果是不对等,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被动接受,消费者与垄断者之间必然产生逆反心理,并逐渐衍生出对抗的社会情绪,且随着生存成本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增大而逐渐被放大,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很危险的。
事实上,这种状况正在变成事实:听证会被扭曲;垄断巨头忘记自身的公共职能,资产收益率一直处于低处徘徊,如全国的电力资产高达2万多亿元,但是资产收益率却只有1.4%,甚至低于居民的存款利息,而电力企业的另一端,电力职工则是长时间的高福利、高待遇;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全面上涨,下游产业面临通胀压力,民众生活负担日益加重。
在没有选择面前,消费者越发显得可怜。
改革什么
一边是随时可以俘获自己并经常被其俘获的垄断企业,一边是民众由对垄断无奈衍生的社会情绪,孰轻孰重?政府主导的定价方式在未来将走向何方?
不可否认,大部分资源的供给目前仍然集中在少数垄断部门和企业的手中,强化政府定价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些垄断部门的定价能力,并保护民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来解决目前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主导定价所遇到的尴尬?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官员刘满平认为,改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市场运行基础,并充分考虑成本公平负担问题,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如果价格改革不能触及垄断体制,改革的结果只能是强化垄断部门和企业的利益,从而形成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
而要破除垄断体制,最核心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把垄断者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剔除出来。赵杰认为,在当下的许多资源性垄断行业,这些垄断者或多或少地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是不相匹配的,在权力和利益交织之中,监管部门往往是缺位的,有时甚至在垄断者和消费者之间充当一种调和者的角色,这也是垄断者很多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原因。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缺位和垄断者之所以能互为利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格局中主张了地方政府的部分利益。在广东某个县级行政区,财政收入是5.4亿元,其中通过电力公司的代收费就高达2000万元。在此情况下,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价格监管部门对一些事情也只有听之任之,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何对公用事业价格竭力保护和偏袒的原因。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洪凯认为,价格改革还必须与财政、税收制度配套进行,如果财税制度不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制度外的收入比例还是很高,那么政府主导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所衍生的怪圈将依旧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