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主义者的传统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0:42

反传统主义者的传统思维

蒋劲松

科学时报,2006-8-21A8

近年来关于“科学主义”的论争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五四”反传统主义的评价上。最近,著名中国思想史家林毓生先生回国在多所大学讲演、座谈,科学时报多次报道,都涉及这一问题。但是,讲演报道或者未经本人核实的简短对话,毕竟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先生思路。此时再读先生的原著,更觉亲切有味。

 

先生认为,一般而言,创造新文化并不需要彻底地摧毁旧有的事物。铲除传统中不合时宜及有害的成分,并不一定非完全否定传统不可。传统若有很大的转变潜能,在有利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符号及价值系统经过重新的解释与建构,会成为有利变迁的“种子”,在激烈变迁的同时仍可维持文化的认同。

 

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历史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五四”全面反传统思潮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历史总是在不断变迁,对传统的某些方面进行批判和否定并非鲜见,更何况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反传统的思想,但像印度或者伊斯兰文化中都没有出现像中国“五四”这样全面否定传统的现象。而这种全面反传统的思潮居然会作为中国近代思潮主流的倾向,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直至最后酿成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浩劫,更是独一无二的惊人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五四”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在中国流行着一种非常诡异的思路,就是将所有现实中的问题都归罪于传统文化的致命缺陷。在一波又一波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之后,面对任何糟糕的现实局面,人们从来不会怀疑这是由于过度反传统所致,而只认定反传统仍然不够彻底。这种思路僵化狭窄的现象,令人惊讶。

 

中国当时面临的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既有思想文化的更新转化,也有政治、经济问题需要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作为配合,而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也常常需要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作为前提条件。然而,“五四”代表人物却固执地认定唯有思想文化的转变才是其他问题解决的前提,并且这种转变必需是彻底地、全盘地否定传统文化,很少考虑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来帮助转型的实现。

 

“五四”反传统主义者,激烈否定传统,看似已经完全背离传统。但先生认为,“五四”时代的反传统主义是传统的思想方式与变迁的思想内容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五四”反传统主义者仅仅是在具体内容层面反对传统,而在思想模式层面上,却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一元论式的思想模式。

 

因此,这种激烈的反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落入了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又是在现代学术文化背景下,以科学的名义不恰当地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元论和唯智论(intellectuallistic)思想模式。如果说传统一元论的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大一统的体制下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的话,今天一元论的“科学主义”就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而且唯智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误解了思想文化观念与相关环境、制度和实践方式之间复杂的关系。应该说,“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吊诡,深刻地反映了思想变迁的内在辩证法。

 

先生对“五四”三位代表人物的反传统主义的表现与后果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他指出,陈独秀虽然有时对儒学中所包含的许多价值也持肯定程度,但是他反传统主义阻碍了他认真地对待儒学。胡适作为自由主义者自然提倡渐进改革,但是他的全盘反传统主义使得他的渐进改革最终变成了一句空话。而鲁迅虽然在明言的层次上,反传统主义的力度最为激烈,然而在未明言的层次上却又同时坚守和献身于传统的道德和理性价值。鲁迅虽然未能彻底摆脱“五四”一代的反传统主义,但是鲁迅思想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张力,使得他的思想相当深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五四”一代流行的简单化。

 

虽然对“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偏激之处批评甚多,先生还是对“五四”给予了相当正面的评价。他认为,必须要区分清楚“五四”的精神、目标和思想。“五四”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是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延续。而“五四”的目标,是在合乎理性、合乎人道、合乎文明发展的原则下,使国家强盛。这些都是今天应当肯定和坚持的。而“五四”的思想,则比较复杂,若仅从外在形式上讲,“五四”提倡科学、民主、自由、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等等,似乎毫无疑问都应该肯定。但是若仔细研究“五四”的思想模式和实质内容,则会发现他们提倡科学,却坚持把科学当作宗教的“科学主义”;提倡自由民主,却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这是违背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的。

 

因此,先生主张,我们今天应该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五四”目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对“五四”的思想进行深入反省,超越“科学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樊篱。先生说他没有想到今天中国思想界关于“科学主义”的争论仍然如此激烈,我不知道是应该笑这位老学者太天真,还是应该悲叹今人思想太懒惰,没有长进。“五四”先贤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激赏,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在思想认识水准上还停留在“五四”水平上,那真是太辜负了中国人多年摸索和奋斗的经验教训了。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