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改的教科书,如何教化青少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37:51

删改的教科书,如何教化青少年

(2010-09-09)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作为五四的两面大旗,胡适之和鲁迅,是中国国知识份子和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中国学学者的绝对入口,是解读中国思维和中国社科文本的必经阶段。

  最近,新学期开始了,教科书大换血,鲁迅的《祝福》、《阿Q》、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等等都没了,换上的是余华、是一些时代性的作家,理由简单到幼稚和可笑“父亲爬过栅栏违反交通规则”、“鲁迅的太晦涩,讲不了、听不懂”……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看后不禁哑然失笑,这是理性的和面向将来的教育嘛,笔者比照了一下美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12——18岁)上的一些篇目,据此认为,中国的青少年的思想就被这样的所谓删改而简化和驽钝了。

  一

  今日中国有其现实性和特殊性,现实性是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抵触日益突出,主因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而特殊性是今日中国的国民现代性远未完成,原因是人口太多,高低层次不一,这两者构成了今日中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而这两者在五四时代都是具有的,甚至比现在更为明显。当时的鲁迅、胡适之等人就是站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十字路口去思量现实之中国,结论是一个个深刻的文本着作。在那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二人的思维轨迹,可以看到二人对于这个积重的民族如何觉醒的一步步的探索。

  所以他们的文章有着很深刻的时代背景,但是他们的文章之所以久远,是因为那种超越时代的深刻和深邃,这是今日太多的作家和学者所不具备的。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然要面对文学史,而一部优秀的文学史是要经过历练的,现在究竟有多少作家能够切入到文学史之中,究竟有多少作家能够在指引和教化的文化史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都是未知数。现代的作家们都在快餐和流水线上写作,一日数千甚至上万字,他们究竟有多少的能量具有指导教化之义?值得探讨。

  而在今日中国经济至上的追求中,教育也没了本来的面目,剑走偏锋,追求快餐和速化,妄想简略、简单的文字能够讲得通、听得懂,这委实是教育的悲哀和时代的悲哀。

  二

  一部好的作品是能够穿越时代的,鲁迅和胡适之等人的文章在今日读来仍旧具有无坚不摧的冷峻和犀利,那里面对中国社会群体的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可为不深刻,而他们所表达的内涵在今日中国依然存在甚至还很强大,譬如《故乡》揭示的下层农民的那种“愚钝”、《药》里面吃革命党鲜血的那种麻木,以及《孔乙己》里中国儒生的那种喜好空谈导致的“格格不入”在今日中国都有各一的群体与之对应。

  至于胡适之先生的文本,更是几无看到,中学生们也就无法理解胡适之先生洞穿时代背后对这个五千年民族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忱挚、浓烈的信念和彻夜不寐的探索。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而不是看的舒服,众所周知,看得舒服的文章绝对是时代的产儿却绝对是历史的丑恶,一篇好的文章是启迪和教化的,是具有指引功能的,而不是看起来舒服的。《屈原》、《诗三百》、《三吏三别》无不如是。

  教科书的简单化导致的那些尚没有辨别头脑的青少年大抵以为中国文字就是这幺简单和容易操作,他们就具有这幺浅易的思想,而后自然地形成了对文化的轻视,到后来只要遇到难懂的和艰涩就弃之一旁茫然间“束之高阁”了,而真正的经典本来就是难懂的,《聊斋志异》、《红楼梦》、《管锥编》无不如是,之后见到《金瓶梅》自然当做色情小说一般看待了。

  一个国家的中学教育是最为关键的,笔者手头的几本美国教科书里面确然看不到简单,里面选择了大量的所谓的“晦涩”型作品,诸如《美国的危机》(The Crisis )、《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映》(reaction to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在立宪大会上的讲演》(Speech in the Convension)等作品,这几个无不是直指时代的作品,如果没有了时代背景理解沒有了他么對大概是社會的認知和那時代之不足的深刻理解,对他们的理解是很艰涩和困难的,为理解作品,这就会促使学生和老师们去对他的时代和背景作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自然在无意中提升了一个人的思想和内涵。

  难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难懂的畏惧和逃避,这样一来,教科书像连环画册和时尚周刊,一些社会名人蜂涌而至,却让一些真正的思想家和学者退居三线,甚至无影无踪,这种刻意的降低水准的教科书对青少年的毒害不亚于日本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奴化教育,那一次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却是自毁長城。

  这无疑是一次黑暗的教科书叙述,一次异常失败的修改,实然如此。

  焦宗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