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音乐的教化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0:37

6、音乐的教化作用

【原文】帝曰:“夔!命汝典乐1,教胄2子,直而温,宽而栗3,刚而无虐,简4而无傲。诗言志,歌永5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6,神人以和。”

夔曰:“於7!予击石拊89,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塈10谗说殄11行,震惊朕师12。命汝作纳言13,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14151617,庶18绩咸熙。分北19三苗。

【译文】舜帝说:“夔,任命你去主持乐官,教育后代子孙,使他们正直而且温和,宽厚而且谨慎,刚毅而不粗暴,能谏诤而又不傲慢。诗可说出心中志向,歌唱可咏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声调依据歌声咏唱,六律和谐五声。八种乐声能够和谐,不搞乱相互顺序,那么神与人将会和睦。”

夔说:“啊!我敲击石磬抚摸石磬,各种野兽都会率先起舞。”

舜帝说:“龙,我厌恶谗言和断绝的行为,它们会震惊我的百姓。我任命你做接纳言说的官员,早晚都要传出和接受我的命令,唯有真诚。”

舜帝说:“你们二十二人,要恭敬啊!要承受并辅佐天下大事。”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希冀成就共同振兴。同时又对三苗分别作了安置。

【说明】本节亦紧接上节,还是舜帝选用人才的事,舜帝选用夔主管音乐教育,可见古代人对音乐的重视。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音乐之所以成为一首好听的曲调,关键在于它的各种音调的旋律、节奏与和谐;这也就象人际关系,许多人要共同干好一件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念的和谐。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时就有信访办公室,而且重点是以真诚为根本。也就是说,接纳言说的官员不仅要对统治者真诚,对来访的人也要真诚对待。而这两个问题,却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

——————————————————

【注释】1.乐:(yue月)指音乐。《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老子·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2.胄:(zhòu宙)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三国志·诸葛亮传》:“帝室之胄。”《资治通鉴》:“王室之胄。”

3.栗:《书·皋谟》:“宽而栗。”《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大学·四章》:“‘瑟兮僩兮’者,恂慄也;”《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本意为恐惧之意。这里引申为谨慎之意。

4.简:通“谏”。《书·皋陶谟》:“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左传·成公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韩非子·有度》:“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这里用为谏诤,直言规劝之意。

5.永:通“咏”。《诗·周颂·有瞽》:“我客戾止,永观厥成。”这里用为长吟、歌唱之意。

6.伦:《书·康诰》:“汝陈时臬司师,慈殷罚有伦。”《逸周书》:“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这里用为条理、顺序之意。

7.於:(wu呜)《书·尧典》:“佥曰‘於!鲧哉!’”《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诗·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诗·周颂·烈文》:“百辟其刑之,於戏,前王不忘。”音义同“呜呼”,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哎”。

8.拊:《书·益稷》:“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礼记·乐记》:“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玉篇·手部》:“拊,拍也。”这里用为拍打之意。

9.石: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石,磬也。”这里用为乐器之意。

10.塈:古通“疾”。疾:《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荀子·非十二子》:“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11.殄:(tian舔)《书·益稷》:“朋淫于家,用殄厥世。”《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大雅·緜》:“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孟子·尽心下》:“‘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说文》:“殄,尽也。”这里用为断绝,竭尽之意。

12.师:(shī诗)《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书·太甲上》:“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诗·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尔雅》:“师,众也。”这里用为民众之意。

13.纳言:接纳、接受民言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信访办公室”。《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

14.黜:(chu处)《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何以黜朱于朝。”《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国语•周语》:“王黜翟后。”《说文》:“黜,贬下也。”《书·汤诰序》:“汤既黜夏命,复归于毫,作《汤诰》。”《玉篇》:“黜,贬也,下也。”这里用为被降职、罢免之意。

15.陟:《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诗·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里用为晋升之意。

16.幽:(yōu优)《尔雅》:“幽,微也。”《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楚辞·屈原·涉江》:“幽晦以多雨。”《史记·五帝纪》:“幽明之占。”《小尔雅》:“幽,冥也。”这里用为昏暗、阴暗之意。

17.明:《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语·颜渊》:“子张问‘明’。”《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里用为明了、通晓事理之意。

18.庶:(shu树)《书·皋陶谟》:“庶明励翼。”《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尔雅·释言》:“庶,幸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19.北:古同“背”。分别。《管子·君臣下》:“乱至则虐,腾至则北。”

20.三苗:古代国名,顽固不服舜的统治,舜因而杀其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