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53:46

在吉林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孙政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省委举办这次全省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就是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和完善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措施,推动吉林振兴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下面,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谈三个问题,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紧迫、意义重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都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研究部署。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再动员再部署,是对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五个必然要求”: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五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非常全面,非常深刻,非常切合实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吉林来讲,不仅完全适用,而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紧迫性。

 

  第一,在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吉林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带动下,我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成绩很大,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但长期存在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比如,2009年全省GDP占全国比重为2.15%,比2003年降低了0.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3.6:48.5:37.9,一产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只有13.6%,比全国平均水平(20.4%)低6.8个百分点;全省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39%,比全国平均水平(43%)低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明显偏低;单位GDP能耗为1.21吨标准煤/万元,接近发达地区的2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48.4%。这几年我们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机遇,依靠投资拉动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去年投资率已经超过90%。必须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恢复,甚至还会相对萎缩;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过度依赖较高投资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外延型扩张模式将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努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

 

  第二,从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强化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从消费需求看,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1元,城镇居民为8869元,地级市为10599元,36个大中城市为14326元,从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从投资需求看,据有关方面研究,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我省的城镇化率为53.2%(全国为46.6%),因为有林区、矿区职工等因素,实际上存在虚高现象。最近几年,我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呈缓慢下降趋势,2008年全国城镇化率增速为0.76%,而我省仅为0.04%,在全国处于末位。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不仅制约农村发展,也制约城市发展;不仅制约投资需求,也制约消费需求;不仅制约经济发展,也制约民生改善。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三化”统筹,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实力和地位的重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是看谁能跟上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当前,全国各个省(市)都在为经济发展作战略筹划,纷纷把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技改力度、提升传统产业档次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力图抢占未来发展新的制高点。从吉林情况看,尽管我省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但总体上经济总量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现代服务业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0%。如果我们不能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外部要素,着力激活资源、放大存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来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仅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发展经济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比如,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就必须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就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为经济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如果社会事业、民生改善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那么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无法保证。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十二五”发展的主题。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差距还很大,各级干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业务本领,高质量、快速度地推进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打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从吉林实际出发,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切实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1、准确判断形势,清醒把握“三个关键节点”。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我省所处发展阶段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吉林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既是经济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既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也面临许多“两难”问题。我们既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夯实发展基础,更要“好”字当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既要着力扩大外需、尽快扭转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负拉动局面,更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既要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更要高度重视扩大消费、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们既要着力引进新要素新项目、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更要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个阶段性特征必须很好地把握。在实际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提高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2、明确目标任务,切实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切实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按照中央的部署,我们利用一年半时间,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现在,全党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结合当前形势任务,省委考虑启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全省的贯彻落实。各市州、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全省工作安排,努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迈出新步伐,在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以此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扎实推动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破除束缚科学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陈旧观念、思维定势、体制机制和行为习惯,用新观念看待新问题,以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少一点“自我感觉良好”,多一些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少一点自己跟自己纵向比,多一些与先进地区横向比的紧迫感和进取意识;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些创造性和开拓意识;少一点“部门利益”,多一些公开公正和大局意识;少一点“人情关系网”,多一些按规律办事和依法行政意识,推动解放思想的成果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创新是一条重要的党性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它各个方面体制改革,下大的决心、花大的气力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对阻碍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刻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通过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方式,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活力、改善民生,使吉林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体制机制更具活力,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准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所谓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抓好当前、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谋划长远、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切实做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实现当期增长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举措与促进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相结合,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大的功夫,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条件。二是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总量的扩大会引起结构的变化,结构的优化会带动总量的增加。扩大总量必须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优化结构必须以扩大总量为目标,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辅相成,使经济发展更具稳定性、更有竞争力。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坚持扬长避短,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要坚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优化,以存量带动增量的进入,在结构调整中促进总量的扩张,逐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扩大投资、拉动消费、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扩大内需,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四是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注重从吉林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下功夫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所谓准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突出紧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着力在“主动转”和“加快转”上下功夫、见实效,打好攻坚战。二是立足长期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坚持做长远谋划,做长期努力,着力在“如何转”和“持续转”上动脑筋、想办法,逐步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打好持久战。三是注重系统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要把谋划发展和推动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用发展为转变奠定基础,以转变为发展拓展空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4、突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这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更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遵循。投资拉动是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是一个“注入”的概念,是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手段,必须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坚持不懈依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项目带动是通过项目建设吸纳各类发展要素,是一个“集聚”的概念,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必须优化项目选择,以存量带增量、以资源促发展、以增量调结构。创新驱动是依靠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一个“转化”和“释放”的概念,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保证,必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偏废。实际工作中,要把三者统筹起来考虑、协同起来推动,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吉林实际出发,必须把握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以下九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提升经济整体素质、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优化经济结构,涉及到内需外需、投资消费、收入分配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省、一个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当前,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去年已经扩大到8740.27元,县域经济尽管这几年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和素质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明显。要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要强化扶持政策、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对农村的倾斜,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要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作用,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巩固扩权强县成果,坚持发展政策向县域倾斜、发展要素向县域集中,突出抓好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素质。二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一点“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要加快两市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互动,加快两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提升相互间产业关联度,切实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我省东中西区位特征明显,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我们要看到差距,更要看到潜力,千方百计做好资源精深开发这篇大文章。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谋划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特色品牌,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要建立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三要在努力扩大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不同,外需拉动能力明显不足,出口对经济增长长期处于负拉动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骨干企业和外贸出口基地,扩大出口总量。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消费与投资相比,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我省消费需求虽然不断扩大和升级,但相对于投资的快速增长,消费不足始终是“短板”和薄弱环节。要把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来抓,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突出抓好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对城乡低收入者补助措施等重点工作,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增强群众的消费能力。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加即期消费的关键环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不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强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下大气力改善消费环境。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改善消费结构,逐步提高消费层次。要用足用活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要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本身也是结构问题,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我们选项目、上项目必须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优化项目选择,绝不能给未来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有些项目能够立竿见影,但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就坚决不能上;有些项目短期内见不到效益,但能够为持续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还是要鼓励上。应该看到,我省在基础设施、产业扩能、技术改造、节能环保、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需要不小的投入,投资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要从省里这个层面下大气力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资源特色产业以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谋划,增加储备,强力推进。要更加注重发挥各市(州)、各县(市、区)的能动性、积极性。要创新项目建设的方式方法,注重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更多增长点,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要强化资金支撑,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有效激活民间资本,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投资渠道多元化。加强东北亚博览会等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坚决把好规划、土地、环保、信贷、质量等审核关,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财政风险。这是个大问题,马虎不得,忽视不得。四要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我省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不小差距,这也是我省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必须把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文化,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业氛围,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二是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我们必须着力改变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状况,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资源深加工特别是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结合起来,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发展服务业与提高一、二产业层次特别是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当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着力推动汽车、轨道客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扩大产能、加强配套、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冶金、能源、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努力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积极开发矿产资源、矿泉水、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资源,尽快形成特色产业优势。要下功夫促进产业链条前伸后延。目前,我省汽车零部件产值仅占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9%,本地配套率只有32%左右;石化产品基本上被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拿走了;农产品加工业除少数化工醇、氨基酸外,70%为初加工产品。必须走大力发展配套集群、精深加工产业和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路子。此外,产业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系,也是我省产业做不大、做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汽车和石化产业之间,如果我们按照全省4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和50%的省内配套率计算,零部件配套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而其中橡塑零部件规模可达800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春节前,我们在吉林市开了一个政府和企业共同参加的推动汽车、石化两大产业扩大产能和相互配套的座谈会,目的就是推动我省这两大支柱产业的配套融合。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我省还有许多产业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必须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下大气力推动产业间的相互促进、深度融合。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生物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富裕百姓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十分突出。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多,吸纳就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以上,而我们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发达国家30多个百分点(我省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4.7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我省为36.3%),差距非常明显。现在看,不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要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调整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建设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会展等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其集约发展。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加快餐饮、音乐、图书、健身、新媒体、心理咨询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释放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相互创造需求、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潜能。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我省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独具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去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01.08万人次,增长20.7%,旅游总收入580.96亿元,增长28.8%。尽管自己和自己比发展很快,但和先进地区比、和我们自身具备的资源条件比,我省旅游业潜力和空间巨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包装、推介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壮大旅游企业,推动我省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努力打造以长白山为主体的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品牌,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既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形势下,谁能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通过调结构、抓改造、建机制、强责任,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积极争取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省建设,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路子。调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增加低能耗、低排放产业比重,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比重,通过“一增一减”促进节能减排。抓改造,就是要以重点节能工程和减排项目为抓手,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机制,就是要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金融、税收等政策导向,通过制度约束减少浪费和污染。强责任,就是要强化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切实推进依法治理。

 

  三是要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城镇化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既关乎全局又关乎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我省土地、人口、资源等要素禀赋良好,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和潜力比较大。城镇化是一个大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城镇建设,它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实际上,推进城镇化,就是做产业、做民生、做统筹城乡,也就是现代化的进程。要认真搞好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注重质量、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方针,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交通条件、文化特色、人口分布情况,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下大力量。要优化空间布局。主要是突出四个层面:一个是长(春)吉(林)一体化,一个是市(州)所在地城市,一个是县城,一个是区位较好、特色鲜明、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长春和吉林是我省的两个特大城市,处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和哈大客运专线的交会处,人口占全省的4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产业互补性强,空间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备,一体化条件比较成熟。长吉一体化的推进,不仅能够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全省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它区域中心城市也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张城市规模,努力发展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城市。县城在推进城镇化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县城相对大中城市而言,农民进城门槛低,容易融入进去;相对小城镇而言,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又比较完善,承载能力较强,农民进入县城可以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县城,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我们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尽快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实际上,东北县城的规模和南方的小城镇差不太多。从省里这个层面,在推动城镇化上,我们要突出县城这个重点。特色小城镇主要由市和县来抓。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要优化产业布局。这是城镇化的核心。没有产业,城镇就没有持续稳定吸纳人口聚集的载体。我省城镇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要把做强产业作为做大城市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融合,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撑,防止出现“空心化”问题。要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决定城镇承载能力的重要条件。现在看,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08年我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列全国倒数第3位,污水处理率列第20位,大多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为零,用水普及率列第23位。县城人均道路面积仅为7.9平方米,人均供水管道、排水管道长度分别为0.93米和0.48米。因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超前谋划,超前推动,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项目落地和人口聚集的能力。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完善现代交通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结起来,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加快形成中部城市群。要加强宜居环境建设。这是持续吸纳人口聚集、决定城市长远发展的关键。要合理划分产业集中区和人口集中区,加强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品牌。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体制问题是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的核心。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不断改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使有条件、有意愿进城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必须看到,体制机制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户籍开放问题,而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对于农民进城后的承包地问题、宅基地问题、医疗保险接续以及如何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抓紧研究。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一方面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解决好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住房消费,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

 

  四是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品制高点,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抓紧落实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提高产品抢占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省这些年研究出很多极具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左右,本地转化率仅为13.1%。我们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密切合作,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项目创新,重点推动100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100户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10个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攻关“双十”项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支撑与产业振兴、企业创新相结合。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五是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尽管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从国家全局看,这一点对我们吉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农业优势突出,地位重要,耕地约占全国的1/25,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10,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体目标,突出抓好新增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力争把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实施畜牧水产业攻坚计划,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抓好蔬菜和药材基地建设。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地培育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要把粮食生产和加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推进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新路子。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推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转化增值。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物流体系,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农业环保技术,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推动家庭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金融等全方位服务。

 

  六是要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市场十分广阔。2006年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占GDP的比重达到4.96%,影视、歌舞、广电、出版、动漫等重点产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努力把一些具有吉林特色的“现象”和“亮点”培育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敞开大门,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形成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出抓好长影集团、吉林广电网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同时,鼓励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要大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结合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地。继续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扶持原创作品生产,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优势。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研究建立东北亚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我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开拓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热点。要努力打造吉林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体现。这几年,我们出了不少好作品,“吉林歌舞现象”、“吉林电视剧现象”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获奖,扩大了吉林文化品牌的影响。要继续坚持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更多具有吉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知名文化品牌,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比如长春电影节,我们已经办了九届,要突出高水平和专业化的要求,着力在提高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开放度上下功夫,在创新运行理念和模式上下功夫,在提升展会层次和品牌效应上下功夫,努力把长春电影节办成一个有特色的电影文化盛会,打造成为一个发展电影事业的平台,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平台,促进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平台,扩大我省对外交流的平台。

 

  七是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点和关键在于调整利益格局,最大的症结在体制机制不合理。如果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促使政府投资从竞争领域退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政府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公共事业、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资源浪费的机制和制度性因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等突出问题,进一步降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的成本。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向企业吃拿卡要,以及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案件,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走出去”、“引进来”并举,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能源等各类要素,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到吉林创业发展。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着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要大力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不仅仅是扩大开放的载体,也是改革创新的平台。要把依托政策先行先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去深入研究推进,将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资拉动、项目谋划、产业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等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力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步伐,在畅通对外通道、扩大开放上取得大的突破,以此带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全省的振兴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是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民生的内涵也更为丰富。新时期民生工作,必须围绕改善生存性民生问题、保障发展性民生问题、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关注困难群体、力求治本之策和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下大气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我省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但留在吉林工作的很少,包括机关、企业及自主创业的,这很令人担忧。如何把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吉林发展创业,是关乎长远的事情,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公平、公正、公开聘用大学生,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创业的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是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前提。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继续搞好扶贫开发,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序提升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集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推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改革和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继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这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要交给社会和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社会需求。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可能会增多。我们要切实增强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努力从源头预防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坚持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资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公开承诺并办好一些民生实事,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形成关注民生的氛围,也有利于接受群众的监督。今年,省政府围绕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又提出加快实施“六路安居”工程、“暖房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市、县等各级政府也都向群众承诺办好若干民生实事,要一件一件抓好落实,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要注意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在治本上下功夫,既要立足当前,尽快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等办法,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基础条件制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九是要着力从干部和人才上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能否完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要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从干部和人才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核心是要使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指导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要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兼顾。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重要工作原则和重点工作任务,既要增强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又要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对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探求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结合各自实际强化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各级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牢固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考察、培养和提高干部,切实把那些大局意识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要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大力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工作劲头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保稳定。要突出抓好工作落实,对各项重点工作,都要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地逐个地研究、逐个地细化、逐个地推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省委、省政府考虑,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每个季度我们都要把九个市(州)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情况进行排序,并在媒体上公布,目的就是要在全省形成比加快转变、比加快调整、比加快振兴的生动局面。如果可行,也可以考虑把这种办法延伸到县(市)。

 

  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各地各部门工作十分繁忙,把大家集中到一起进行研讨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加强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研究谋划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坚决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集中精力消化理解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和重大决策,弄懂弄通一些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对热点、难点问题多交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作大会发言的同志要从破解难题入手,从真正求得实效出发,既要立足全局、又要结合各自实际多做一些思考,多谈一些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思路和工作措施,从中给大家更多的启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认真学习文件,把握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还要学以致用,多思考和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理论学习和研讨的成果真正体现到本地本部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上,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孙政才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讲话 吴孟铎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朱明伦市长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朱明伦市长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曾春光:加快转变 官员先要换脑筋//宏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工夫//2009年发展方式上的切实突破 曾春光:加快转变 官员先要换脑筋//宏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工夫//2009年发展方式上的切实突破 两会内外热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 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世界评说 试论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 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如何测度? 在全市推进跨越式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李毅中:转变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郎咸平: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哪里 从转变发展方式看中国发展的四大着力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为什么迫在眉睫 转变发展方式为什么迫在眉睫 领导介绍 | 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的发言(转变发展观念 奋力推进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福州篇(上) 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与创新空间 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