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眼中的常德盛:对村民比家人更亲--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1:40

家人眼中的常德盛:对村民比家人更亲 2010年09月01日17:37   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先锋人物>>事迹报道         都说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每个人都会把家庭放在首位。可是常熟蒋巷村的老支书常德盛在他当支书的这44年间,却总是把村民当成了自己最亲的人,村里的事当成了自己的家务事。对于此,常德盛说:“我总感觉亏欠了家里人许多许多。我现在已经70岁了,可是我还是不能退休啊。村民们不让我退下来啊,我也放不下他们,自己的‘小家’自然得顾,可是这800多人的‘大家’,我更放不下。”

  儿子常惠忠——

  “在我印象中,年幼时两次开刀我爸爸都在忙村里的事”

  常惠忠是江苏常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常德盛的儿子。常惠忠回忆说,他一共动过两次小手术。一次是8,9岁时割扁桃体,一次是13岁时阑尾炎开刀。虽然是两个小手术,但是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可常惠忠却说:“我这两次手术,我爸爸都没有出现,都是母亲陪着我去医院、进手术室、进病房。”

  常惠忠笑了笑,自己动手术时他爸爸仅来看过他一次,还是在深夜,他睡着的时候,连这唯一的一次探望,也是后来他妈妈告诉他的,自己却根本没有见到父亲的面。可是,常德盛却经常探望生病住院的村民,甚至有村民在上海住院,他都赶过去探望。这让年幼的常惠忠不免心中充满了委屈,明明是自己的父亲,可是对待村民却比对自己还好,这换了谁,谁都会感到难受。

  等到常惠忠高中毕业分配工作时,他也没有沾到父亲常德盛的任何光。他只能按组织分配,到了镇上的一家集体饭店里面当了厨师。工作很苦,这期间,他有了怨言。而父亲常德盛就对他说:“年轻人就要不怕吃苦,要多锻炼。”这样,常惠忠的厨师工作一干,就是五年。

  对于此,年轻的常惠忠充满了怨言,他总埋怨父亲对家里不闻不问,要求他父亲多管管家里的事情。可是常德盛却只能很无奈的对他说:“家里,有你妈妈,可是村民们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和照顾啊。”虽然看似有些无情,但是,正是这样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

  如今,常惠忠也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更能深深的体会到父亲做为村支书的那份不易了。也能理解到父亲对于他自己的工作的这一份执着和热爱。他感觉,一旦做了一件事,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是他父亲常德盛,所做到的。夫人俞秀英——

  “常德盛会主动做好事,比人家还想得周到”

  早在60年代初期,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于是,全国动员上海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就在俞秀英犹豫的时候,上海的邻居来做媒,对象是任阳农村的小伙子,叫常德盛,是个小队会计。俞秀英对媒人说:“家里富裕不富裕无所谓,只要人品好,肯吃苦就行了。”就这样,俞秀英与常德盛见面了,双方很投缘,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就这样,她来到了蒋巷村,与常德盛办了喜事。

  据俞秀英回忆,当时,德盛家里非常穷,真可说是一无所有,家徒四壁,连睡的都是无脚床(即用烂泥垒起来的床),公婆小叔一家6口人就住在20多平方米的茅屋泥墙房子里。那时候,常德盛每天四点钟就要起床,村头田埂转悠几次,等大家出工时,已井井有条布置各小组的农活,哪块田要施肥,哪块田有杂草,他都了如指掌。干起活来走在前头,晚上收工又是最后一个回到家。结婚以后,还是住在茅草屋里,中间稍微隔一隔就算是他们的两人世界了。

  俞秀英说:“我干农活是跟公公婆婆和德盛弟弟德茂学习的,从来不穿鞋,早上从床上下来,直接赤脚,稍微喝点粥,就直接下地了。农活看似简单却很难学,不到一年,我什么都能干了,但是下雨天下雪天都要出工下地,所以至今落下关节炎的顽症,经常发酸发痛。”

  说起做好事,做善事,常德盛从来就是大公无私,乐于助人,那怕家里拿不出了,还是只顾往外拿出去,帮助其他人。村里任何人遇到困难,只要他知道,他就会主动帮助上门,比人家还想得周到。

  有一次,常德盛听说王阿二的女儿得了顽症,医生已经摇头,说道,这个小姑娘最多维持一个月。常德盛忙叫俞秀英去打听,是否真有此事,俞秀英问了几个熟人,都说小姑娘不行了,多可怜,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难道就让她这么消逝吗?夫妻俩反复商量,决定进行抢救,一是先凑两千元给王阿二,帮他联系了上海华山医院,借好汽车,连夜送上海急诊;二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估计,俞秀英发动食堂里的一班人共同捐款,捐出了两千,又要儿子常惠忠拿出5000元,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上海急救,好让医生方便用药,正巧村里领工资,常德盛又从自己应得的工资当中拿了两万元钱给王阿二。皇天不负有心人,小姑娘终于转危为安!如今她的身体已完全康复,小姑娘经常把常德盛挂在嘴边说:“多亏常爷爷,否则,我早就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了。”

  俞秀英说,常德盛一贯生活俭朴,从不乱消费,烟酒也不吃,也不轻易去赴宴,除非近亲子女结婚非去不可才勉强去应酬一下。夫妻俩不但不到处赴宴吃酒,而且从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因为他们俩都存着拒腐蚀永不沾的理念,一旦发现有送东西来,常德盛就会让人通知送礼人来拿回去,如果人家不来,他就吩咐俞秀英送到食堂让大家共享,这样已经成了习惯。所以长此以往,谁也不再往家里送东西了。有时亲戚送一点什么来,余秀英总是根据价值,买了礼物上门给这些亲戚回礼。弟弟常德茂——

  “等了几十年,依然没有帮我安排过工作”

  德茂至今仍靠着当初承包的十几亩鱼塘维持生计。他当年也做过生产队队长,但由于在实行分田到户的土地改革时取消了生产队,他这个队长也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危难关头,他想到了向哥哥常德盛求援,希望哥哥能给自己在村里安排个合适的工作。“好的,等到村里有了合适你的岗位,我就帮你安排一下”,听到哥哥一口答应,常德茂心里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天,常德盛也没有给自己的弟弟安排工作。这几十年里,常德茂也无数次地去找过自己的哥哥,但每次哥哥总能找出村里比他更合适那些岗位的村民。“我哥哥每次都说,你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村里的这些岗位对你不是很合适,这次就村里更合适的人去做吧,等以后看有更合适的再帮你安排吧”。

  既然安排工作的事落了空,常德茂就只能起早贪黑地靠养鱼为生。因为村里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村里的老人送些节日食品,常德茂觉得自己养殖的水产质量不比别人的差,价钱却比别人便宜,他就希望哥哥能在村里采购鱼虾是多买一些自己养殖的,也能帮自己打开一些销路。但常德盛却总是能找出一些理由拒绝他,“你的大闸蟹不是阳澄湖的”、“你养的鱼品种不够齐全”……这些理由一次次将常德茂拒之门外,而村里所采购的水产,大多都是从一些同样从事水产养殖的本村村民那里采购的。

  后来村里搞起了工业,办起了轻质建材公司。这让他想到了做一些废品收购的生意。“哥哥在村里办建材厂,我想我就去做些废品收购的生意,自己的哥哥总不会连厂里废品都不愿意卖给我吧?”没想到,常德盛的回答是,厂刚开始办,所有资产都是属于集体的,自己不能做主,如果他想做废品收购生意的话,等以后公司改制了才行。

  但苦苦等到2004年,常德茂终于等来了公司的改制,满怀希望的他再次找到哥哥常德盛,想接下废品收购的业务,但却被告知,公司改制后,哥哥没有拿任何股份,现在的公司,虽说哥哥名誉上还是董事长,但却没有一点股份,他没法做出任何决定。要想接手废品收购生意,只能靠实力进行招投标。虽然最终常德茂还是中标了部分废品收购的业务,但每到关键时刻哥哥总是不能帮自己一把,让常德茂心里对哥哥一直颇有微词。

  “那时候我在村里,经常听到有人议论,怀疑我们到底是不是亲兄弟”,这一直是弟弟常德茂心里隐隐作痛的经历。虽然当初心里确实对哥哥的铁面无私有些不满,但如今,常德茂对哥哥那时的做法早已释怀。

  常德茂说:“我这些年一直在回想哥哥以前所做的这些事情,现在我已经想通了。如果哥哥当初没有这么做,而是到处都给我搞特殊的话,那蒋巷村的村民即使表面上不说,背后肯定也会有人指指点点,时间一长,就没有人会再信服我哥哥了。如果大家都不愿再跟着哥哥一起奋斗,那蒋巷村也没有今天的幸福日子了。我现在能体会到哥哥的心思,想要把村里的各项事业都搞好,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总要有个取舍,哥哥舍弃了小家是为了整个大家。虽然我现在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可以在公司里风风光光地上班,但村里每年的养老补贴和其它福利我都一样能享受,集体创造的财富和村里定下的好制度照顾到了我们每个村民,想想也挺满足的。再说,如果不是哥哥把村里的事业搞得红红火火,使得村民都工作可做,那我可能连鱼塘都承包不到,抢着养鱼的人也许会多得排长队。”(来源:苏州新闻网)
家人眼中的常德盛:对村民比家人更亲--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常德盛:村书记的好榜样--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在我心目中百姓的事最大”--常熟蒋巷村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对郎咸平“6+1”理论的商榷--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家人》 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从诋毁到借鉴经验以重振士气--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房产、地产、民生的期盼--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啥比建党早?--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让事前棒喝来得更猛烈一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热比亚和她的家人(照片、全家福) 改革我们的学习--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未了“情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小康目标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瞿秋白就义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关于人性的断想--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学习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吴仁宝的“独门秘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学习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123 转家人ydy135》》如何更有效的读书 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表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信心--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对当前乡镇机关主要问题的思考--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汪洋的“监督观”对官员受益久远--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