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村书记的好榜样--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4:03
常德盛:村书记的好榜样 2010年09月01日17:06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先锋人物>>事迹报道         常熟市蒋巷村最美的核心景区——生态园民俗博物馆前,一座特意保留的老“断桥”总是让游客驻足唏嘘。碧水旖旎、垂柳成荫的如画图景中,这桥,陈旧破败得突兀。这是旧蒋巷留下的唯一“地标”。至于“十年九涝一旱荒”、“锅底塘”、“血吸虫病重灾区”等旧有痕迹,则全部进了村史展览馆。

  67岁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百姓,用44年,从那座断桥走到了今天。今天,这里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温家宝总理视察后称这里“叫做全面发展”。村民蒋玉英说,“我伲蒋巷就像天堂一样,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旅游旺家

  常德盛又要有一个新身份了:常盛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公司已经批下来,等着挂牌。常书记也懂金融?老常嘿嘿一笑:“我们控股,我做董事长,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1966年,22岁的新任蒋巷大队长常德盛面对着全县最落后的穷村恶水,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

  改土治水,常德盛头脑中清晰记着这些历史节点:1968年,平坟墩、倒杂树、挖深沟;1975年起,平整土地、填河填浜;1982年起,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1992年起至今,路、渠、田、林标准化建设持续不断。

  蒋巷人最苦的年头,从来就没有过农闲,每天从早晨喇叭里唱《东方红》一直干到晚上唱《国际歌》。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蒙蒙亮中,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一件衬衣,在默默挑土填河。

  一代“愚公”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代价。在蒋巷,包括常德盛在内,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腿都有点罗圈,那是青年时代挑土担子压出来的。人压矮了,千亩低洼地却硬是填高了1米多。

  蒋巷从一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出名的粮食高产区,但常德盛没有止步。农业起家满足温饱,致富发家要靠工业经济。于是,他又领着全村人“学吃新米饭”,从彩钢复合板起家,发展成如今年产值12亿元的新型建材企业集团,实现了“工业发家”。企业改制后,村集体的钱袋子靠什么?常德盛又搞起了农村生态旅游,现在蒋巷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常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永泉说:“老常在家当书记,出门是优秀推销员。”身边工作人员众口一词说得最多的是“跑路”。“有一回去山东,头天晚上出发,第二天一早到人家单位。办完公务立刻往回赶,一千多公里的路,早晨到家,又去苏州开会。这样跑,是家常便饭。”

  就是在这样急匆匆赶路中,面包车与摩托车相撞,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常德盛牙床错位,一只左眼被撞瘪,如今视力仅0.2。明显凹瘪的左眼,让蒋巷人一直痛在心里。       
        实事求是,写就一部乡村科学发展史

  记者住的蒋巷宾馆后面就是农民别墅区。站在窗口,看新住户每天兴致勃勃地搞装修,一脸幸福。“最后一批拆迁农户是今年春天以来陆续搬进别墅的。这样,186幢别墅全部住满了,”常德盛说。

  按照蒋巷村新农村建设安居规划,所有农户最终将“集中居住进新村”。

  这个“集中”经历了整整10年。

  蒋巷村村委会委员郑雪明说,常书记10年前就开始考虑新农村建设。186幢别墅,管网统一铺设好,分期建设。对旧房子,拆到哪搬到哪,决不强拆强搬。建设当中,又针对老年人特点,加建了老年公寓。

  而那时候,科学发展观还没写进党的文件,但常德盛心里始终不忘实事求是。他说,形势要跟上,因为形势总在发展,但不能赶浪头,干部赶浪头,农民就要吃苦头。

  常熟市原政协主席金元康至今仍佩服这个老部下的勇气。当年南方农村大兴“革命的双季稻”,由于生产期短,三次收割,成本大增,农民受苦,土质退化,而产量与单季稻却差不多。常德盛“顶风”坚持种单季稻,一时“恶名”大噪。后来,他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一改苏南几百年的种植惯例。“这些做法在当时冒着很大风险,但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长期坚持科学耕种不折腾,蒋巷村的地至今土质肥沃,始终是全省名列前茅的丰产方。

  与很多地方发展路径不同,蒋巷村没有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弯路,是侥幸吗?

  “我们其实也办过小化工”,常德盛不好意思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五小”企业在苏南乡镇蓬勃兴起,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

  那是真赚钱,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味道让人寝食难安,废水让鱼虾死掉,稻秧枯萎。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关厂!从此,蒋巷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没碰过污染项目的边。“当时要赚回投资很容易,但也就不会有今天花园一般的蒋巷了。”
       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6月20日傍晚,蒋巷蔬菜基地旁的林荫大道上,一群外地游客大声争论起来。他们先是羡慕蒋巷的环境和福利,接着就夸常书记大公无私,并对比起自己家乡的发展和干部作风。

  老年公寓902室的金雨花老人笑着说,“我只不过给他们说了我们蒋巷的一个大概。”

  在富庶的苏南,论经济总量、企业规模,蒋巷村都不是大块头。但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成效真金白银地体现到全村百姓的共同富裕中。“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这是盘旋在常德盛脑海中几十年的幸福乡村模样。

  常盛集团最大,消化了蒋巷村绝大多数劳动力,还有个私经济五六十家,经济总量也有3个亿。私营企业党支部书记王阿明是做包装的,他说,“我们有困难找书记,他照样帮”。平建荣放弃常盛集团的优厚收入去种地,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眼下进入最忙的收种季节,他却说“我喜欢种地”。常德盛经常唠叨一句话,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最让外地游客羡慕的是老人。全村150套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300-600元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最低五六千,再干点轻松活,收入也有万把块。小囡要是不孝顺伲也不怕,常书记养我们。”金雨花说。

  记者在村委会看到的账目显示,村集体去年收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来自常盛集团上缴,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在经济发达的苏州都堪称高水平。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在蒋巷,我们看到了鲜活的“现实版”。(王晓映 高 坡 周静文 李仲勋) 
常德盛:村书记的好榜样--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家人眼中的常德盛:对村民比家人更亲--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在我心目中百姓的事最大”--常熟蒋巷村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鹿心社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王宾宜任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房产、地产、民生的期盼--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关于“村企共建”的深层思考--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改革我们的学习--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未了“情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小康目标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瞿秋白就义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关于人性的断想--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学习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吴仁宝的“独门秘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学习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123 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目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刘淇二三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