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刹住院士评选中的“公关风”(2005-12-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5:57
刹住院士评选中的“公关风”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5-12-25 1:12:28· 来源:
据《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在上月一个有十多名两院院士参加的圆桌会议上,话题不由自主地转到院士制度改革的问题上,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首先“发难”,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支持其观点,并建议在适当时候提交一个议案。消息传出,许多未与会的院士立即响应,纷纷对现行院士制度发表批评意见。本月中旬,两院院士本届增选结果公布,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对于上述批评意见积极回应,表示原则上赞成,准备举行研讨会讨论完善院士制度的问题。
近些年来,每逢两年一度院士增选之际,都会响起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其原因倒不难揣摩,正是增选过程中出现的潜规则和幕后活动,集中暴露了现行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病。令人欣慰的是,院士自己率先站出来反思和批评这个制度,表明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核心是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
院士制度发生的信誉危机并非孤立的,乃是学术腐败侵蚀到科学家的结果和表现。因此,院士话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整个学术腐败的恰当契机。
对院士制度的意见集中在选举过程中滋生的腐败上。
院士本应是所在学科领域里的权威,其学术成就是公认的,在当选院士之前即已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至少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能否当上院士,评委和他本人都大抵心中有数,无需推销自己。倘若不够资格,则无论怎样推销也没有用。然而,现在出现的有些情形却是,增选时节,求院士者如同最急切的求职者一样四处出击,进行一些公关活动,这成了两年一度的隐秘风景。前两年,还有人为了竞选院士登出广告,一时传为奇闻。在评审的各个环节握有实权的人,直至握有最后投票权的已任院士,这时节便说客盈门,令贪者喜不自禁,清者不胜其烦。其结果可能是有些不合格者入选,而有些够格但不屑于公关的人被拒之门外。
最具特色的是,不但候选人自己,而且其所在地区和单位,也积极出面大搞公关,为候选人拉票。有的单位以组织学术活动为名,邀请一些院士参加,好生招待,送出场费。有的单位花大钱在媒体搞有偿宣传。当然,还有种种幕后交易,难以述其详情。许多大学备有专门的公关费,用于申请院士活动。院士原是个人荣誉,单位何必如此使劲?其中的奥秘在于,在现行制度下,一个单位有无院士及院士人数与单位利益有密切关联。比如说,在申请重大课题项目时,在申请博士点时,如果有院士牵头,就很容易如愿,而这二者都意味着可以获取数目可观的经费。因此,收支相权,得到一个院士名额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付出的公关费用。
院士头衔有此效果,自然就身价百倍,在为单位“创收”的同时,给院士自己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院士是终身制,一般享受国家、省市及所在单位的三重津贴。
据介绍,在北京之外的一些地方,院士享受相当的待遇,年津贴一般不少于十万,有的甚至超过百万,有些地方还给院士分房子、配车、配秘书、配私人医生等。至于灰色收入就无法计算了,拥有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成了各界争相炒作的目标,其中一些人也就何乐不为,频繁出席社会活动,在各种会议上露面。可以想见,这样的院士哪里还有兴趣和精力潜心于他们本应从事的科学研究。
现行院士制度的个别弊端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邹承鲁院士坦陈:现在选出的院士,总体水平一届不如一届。
一个值得反省的事实是,随着院士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却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第13位降到了2003年的第29位。一些正直的科学家对这种现状痛心疾首,有的愤言不如废除院士制度,有的羞于参加院士评选,有的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前途忧心如焚。
照理说,院士增选规则有明确规定,不许候选人搞公关活动,如违反就要取消候选资格。为何执行不了呢?
关键原因恐怕在于现行的行政化评审程序。从候选人的推荐到入选,要经过单位、部门、科学院层层关节,这种复杂的程序一则使得整个评审过程变得扑朔迷离,高深莫测,二则迫使一些参选人用学术之外的手段去疏通各个行政关节。因此,如同汪品先院士所指出的,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邹承鲁院士则一再提议,为了透明和公正,应该把所有候选人的资料尤其是具体成果在网上公示,接受全国科学界的监督。毫无疑问,任何改革办法的立足点,都是要削弱对于评审过程的支配和干预,最大限度地把评审权力,还给真正有评审能力的科学家共同体。
评审程序的行政化,当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近些年学界严重官本位倾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真正的改革必定是整体性的。就院士制度而言,理应恢复院士身份的正确定位,把它与诸如副部级、副省级之类的行政级别脱钩,也与丰厚的物质利益脱钩,使之还原为纯粹的学术荣誉称号。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来,岂不没有人想当院士了吗?是的,那些想通过当院士升官发财的人,大约不会再费大力气争当院士了,那么这就对了。
排除了利益的诱惑,院士增选的压力就大为减轻了,不妨把增选的周期延长,人数减少,确保让品学皆可为人师表者当选。
现行院士制度只是学界的一个缩影,凡在这个金字塔顶显露的弊病,在较低层次也有存在,而且也许更为严重。
学界中人都知道,在重大课题项目的评审中,在博士点的评审中,同样通行着一些潜规则,同样盛行着公关之风。根源也是相同的,即评审程序的行政化,体制的官本位倾向,项目及博士点资格与单位、个人的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效仿院士制度,开始选举与院士相当的学部委员,从社会科学界的现状看,能否避免院士制度的既有弊端,令人不敢乐观。所以,我相信,汪品先、周光召等院士的改革建议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实际上是科学家的良知向整个学界发出的呼吁。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