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经典名著少“看”多读或只读不“看”最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0:30
专家:对经典名著少“看”多读或只读不“看”最好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新浪博客 作者 王旭明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又要播出了,无论剧拍得怎样,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是首播方北京电视台,还是制作方都会掀起新一轮狂轰滥炸般的宣传热潮,个中原因容我慢慢道来。
其实,电视台是很懂得预热的道理的。如果说选秀早了点的话,近期北京电视台几档节目分别播出《红楼梦》拍摄花絮、人物专访、节目片段等等,就是在造声势,提高人们的期待度。还有,不少报纸长篇累牍开始介绍,从形象塑造到剧情设置,从演员表演到导演阐释,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抛出了所谓重量级的评述,即专家评点。有红学专家说:“黛玉之死的画面最惟美”,也有更著名的红学家说:“重拍经典,普及意义大。”也不能都是正面啊,来一点反面的意见,某专家说,演员年龄过大,显得有些突兀等等,这就是所谓专家们对此剧的评论。
好一番热闹景象!说穿了,这一切无非是几个字:商业宣传的需要。很简单的道理,看红楼梦的人越多,收视率越高,广告商才会趋之若鹜,财源就会滚滚而来。所以,无论是大夸,还是小夸,间或有一些小骂,都是为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一句话,商业化的需求有了电视剧《红楼梦》的翻拍,而商业化的更大需求有了翻拍《红楼梦》更大力度和范围推广。
我绝非红学专家,更非一般意义的专家学者,我只是一个语文工作者。我想说,而且我说的也应该是真正的红学专家和文化批评家、教育学者们应该说的,且应该大力而广泛说的:对包括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巨著,无论是原拍、戏说,还是翻拍,不看最好,少看次之,而要多读、多读、再多读。因为,想通过电视剧读《红楼梦》就好比有人想通过电视读懂孔子、庄子一样天真且无知。
这些原本由专家该出来说的话,他们没说,我说了,姑且再罗嗦几句。
任何一部千百年流传下的人类文学巨著,它的最本质的要素与最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文学性与思想性。而它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是通过文字、也只有通过文字才能最完美最精细的表达出来。在这里,文学的要素无可或缺也无法替代。不要说,以现有这帮人翻拍的《红楼梦》,其思想、文学和艺术水准,肯定高不了;退一步说,就是一帮最高超的人拍《红楼梦》,也无法完美地传达出这样一部巨著的深刻内涵和迷人的魅力。因此,作为教育和语文工作者的我,郑重建议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引导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们读原著,回归经典,回归本体,从中体味那无穷无尽的美妙。
我深知,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图像化时代,在人们读文能力渐渐衰退的同时,读图的能力陡然提升。图像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能离开的东西,而文字则渐行渐远。缘于此,电视剧才得以走红,各种娱乐和文化快餐得以盛行,而人们的语言表达,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才慢慢的退化。还不要说,投资电视剧和生产电视剧带来的巨大利润诱惑,这一切都加速了人们看电视剧《红楼梦》,而不愿读《红楼梦》,无论电视剧拍得多么糟,而原著多么经典。惟其难,我才以一己绵薄之力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说句良心话,也说句如同皇帝新衣般的简单而真实的话:建议少看多读《红楼梦》。
说到专家,我最近收到的一则信息颇令人深省。这则信息说,桥塌了,专家说和建筑材料没关系;发育早了,专家说和奶粉没关系;不良反应,专家说和疫苗没关系;吃龙虾呕吐,专家说和洗虾粉没关系;房价高了,专家说和地价没关系;泥石流来了,专家说和植被少没关系。于是人们说,专家夫人怀孕了,和专家没关系。——这当然是对专家的有些片面的调侃与讽刺,但想想看,我们许多专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模棱两可、模糊、逃避,甚至违背学理说昧心话,不也时由所现吗?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位专家小而言之对《红楼梦》,大而言之对所有经典的拍摄说句这样的话:少看多读,不看为佳。
文学的魅力,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之结晶,包括电视剧在内的任何文化快餐都无法取代。我的办公桌边至今摆放着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罗亭》,我虽已读过数遍,现在无暇再读,但看上一眼就是无穷力量。而至今回忆起当年作为禁书的《红楼梦》阅读时的那种感觉,不仅仅刻骨铭心,而且影响深远,影响一生。
电视剧是别人嚼过的馍,扮演的是文化奶妈的角色。当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学生远离电视剧,特别是远离通过电视才能了解经典的时候,我们这个时代才是更文明的时代,我们的人口素质才可以说提高了一大块。
那个时代会来吗?会的。借用诗人雪莱的一句话: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