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记者=真记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57:45
毛牧青/文
在说这个话题前,我先讲一个近20年前一朋友对我说的真实笑话。这是朋友与其同事XX的一段问答。内容如下:
朋友:XX,你家有电视么?
同事:俺邻居家有!
我听后哈哈大笑:邻居家有电视管你屁事!这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答非所问,让人感觉答者脑子有水叫人啼笑皆非。说白了,这位答者无非是虚荣爱面子怕掉架而已。
类似这种例子,我们生活中随时可以抓出一大把来——尽管表现不同,有时好象大相径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近两件有关媒体的消息,就有那段对话的相似含义:
一则是北京电视台出现“纸箱包子馅”的假新闻。一经曝光。“北视”首先澄清的是:造假新闻的訾北佳是招聘的“临时人员”。
另一则是前两天6大歌星被“央视”编导刘楠骗到美国流落街头的消息。“央视”第一反映是:刘楠是“央视”的“聘用人员”。
这就奇怪了?!
读者观众又不是人事部门,“在编”与“编外”人员与大家有什么关系?难道你的“临时人员”和“聘用人员”就不是你们的记者和人员?似乎在编人员是清白无辜的“正规军”,倒是那些 “临时人员”“聘用人员”是散兵游勇在到处惹祸。这种自欺欺人的无赖痴呆低水准回应,是不是有点我开头讲的傻B对话那样,有点太阿Q啊!
现在有种奇怪现象在媒体中通行:一些引起公愤并损害媒体本身的“作品”一出笼,通常媒体采取如下“三部曲”对应:先是矢口否认“没这个人”;在人们的追问下就无奈称是“假记者”所为;实在隐瞒不了就说是“编外人员”。
高!实在是高!
在这里,使我突然想起前两年关于“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的争论了。众所周知原因,近些年社会从上到下出现“文凭热”。于是“假的真文凭”可以不择手段获取,而“真的假文凭”同样可以挖空心思弄到手。实质上“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是一样的“虚”——没有任何含金量的“造假”。
由此联系到媒体“真的假记者”和“假的真记者”现象,实质同属此类。
现实是:市场经济了,新闻商品了,同行竞争了,这些年来新闻机构又多了发行和广告业务。从中央到地方的诸多媒体,都有大量的外聘人员,这是很正常的。问题关键是,究竟有多少媒体按职业道德去真正尊重事实作认真报道,而不是充满铜臭异味把媒体当作挖银子手段去破坏新闻媒体的信誉。
大家知道,中央级各大媒体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如新华社的分社、支社等),本意是能将各地消息及时准确反映到中央媒体报道。但随着新闻业务的扩张,中央级首先带头“招聘”编外人员搞各类业务扩大和增收。以致出现编外人员超出在编人员的人满为患的奇怪现象。
中央级媒体如此行为,直接引发各类行业报纸的竟相效仿。由于行业报刊的专业性,读者群小影响力弱发行量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类驻地记者站应运而生,于是各类五花八门的记者站也就充斥各地。
当然,也就出现以记者名义坑蒙拐骗的各类案件。
按理讲,现在诸多报刊设立的各地记者站,是经过主报刊社委批准的,也就是说是合法的。他们的许多做法通常是主报刊先派一名记者(多为驻地记者)为站长,然后这位“站长”就地招兵买马找赚钱的“能人”。不是为了赚钱么?管你有没有写作能力,只要能把钱弄到手,都可以冠以“记者”“编辑”头衔堂而皇之,也就是说打着媒体幌子和戴着合法“光环”行事的,你总不能说他们是“假记者”“假编辑”吧。但稍微懂点新闻知识的人与他们接触不久,那种投机钻营市侩面目和新闻知识匮乏底气便会露了怯,使你不得不怀疑他们就是货真价实的“假记者”“假编辑”。
笔者曾干过自家行业报纸编辑,也接触不少中央到地方级登门拉广告促发行搞赞助的各路成分复杂媒体的“记者”“编辑”们,甚至出现诸多“你单位出巨资我给你出专版专栏”或大幅“经验介绍”文章的“有偿新闻”行为。前脚走后拨来的“车轮战术”让许多单位无奈笑迎礼送不敢得罪怕吃苦头。其中有历年来被评为“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的影响力最大的中央级国家级媒体,也有名不经传的杂牌杂志小报。因为我相信他们确实是记者编辑,他们持有出版署规范制作的正宗记者证为凭——当然也有递送各类唬人头衔的名片(明骗)的真记者真编辑或假记者假编辑。他们无道德可言的贪婪下作举动,我会嗤之以鼻骂为“新闻流氓”的。
实际上媒体的“编外”“聘用”人员不乏“太有才”的精英(譬如“纸包子”事发前“北视”的訾北佳,“央视”的著名导演刘楠等),他们往往是媒体新闻采访节目制作的主力军。但新闻机构的冗员和某些欺诈行为,导致媒体存在诸多问题,多年来中央一直在整顿记者队伍和缩减编外人员,但实际成效甚微,有的媒体甚至出现“编外人员”高于“在编人员”(如央视)的倒置现象。但相当媒体中的“编聘”人员确实有“新闻混子”的“骗钱高手”,这也是某些新闻媒体编外人员有无减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这些年不少貌似“无冕皇帝”的人,深谙某些官员好大喜功的“政绩”灰暗心理,往往以“公开”“曝光”该地区单位某些丑闻、失误为由,进行要挟、敲诈的事件屡有发生(看看媒体报道的这样案例便可明了)。实际上这些“肇事”记者多为“合法”身份的记者,“在编”和“编外”者都有——既有“假的真记者”,也有“真的假记者”。在“惹祸”面前已经没有“内外”之分了,他们同为媒体承认或聘用,他们的不法行为,有的起码说明是经过媒体默认或赞许的。媒体不能以事情没有暴露并创收效益,就承认他们是“记者”是“功臣”;事情一败露导致媒体信誉扫地受到追查,就否认他们是“记者”并落井下石,好象自己是未破身的黄花闺女。这不好!既对那些犯错误的记者不公平不负责,也说明这些媒体本身就无道德信誉可言。
因此,诸多“捅娄子”的记者编辑们,无论他们身份是真还是假(包括媒体本身),行为都凸显为对新闻事业的“造假”上。在他们眼里,新闻只是幌子,捞钱才是真意。追溯根源滥觞,媒体制度本身就该彻底反省!
2007年8月24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