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0:25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政治科  胡静
 
摘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是民主的观念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他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助,课堂氛围的自由活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学生参与的全面自主等特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有接受知识的热情、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以及高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课堂民主秩序的确立、课堂民主教学对政治教师素质的要求、相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保证课堂自由、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从多角度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正文:
 
“民主”一词,其英文democracy出自古希腊文de mokratia,由de m os(人民)和kratos(权力)两词合成,原意是指人民的权力。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是与专制、专政相对立的政治专用语,又是通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生活状态、现象。[1] 亚里斯多德说: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民主的解释更为通俗易懂:“民主没有深奥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大家有份’。在倒霉的时候是‘有祸同当’,在幸运的时候是‘有福大家享’,在平常的时候是‘大家的事大家谈,大家想,大家做’。”[2]
 
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把民主的方式运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民主教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问题。它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共同管理课堂,教学在平等自由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以实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促进个体成长这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它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合作探讨和成果共享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个性解放;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可以说,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理想的民主教学方式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民主秩序的确立
 
民主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是以秩序为前提的,课堂秩序的确立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课堂秩序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课堂民主的体现过程。教师如果作为单一的课堂组织者就会使学生成为被民主排除在外的受力者,而受力者的反作用力就成了无秩序的动力源。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管理者,必须使学生置身其中,或热爱本课程。杜威认为:“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思想政治课也毫不例外,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观只有被大多数高中生所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课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过程中是多角度的。
 
首先,是知识秩序美。你所展现的知识应是学生所渴求的或至少是喜欢的,这除了知识自身的内涵美之外,还有知识顺序被调整后的吸引力。由于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思想政治课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态的,把握时代的脉搏,有效地将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对教材资源进行编排重组、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补充具有生活气息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真实的社会现象,使学习内容具有时代的气息或生活的感受,会增加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熟知知识体系,熟知所授知识的地位,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和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知识自身的实际作用。
 
其次,是使学生的组织秩序美,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因材设疑,因材引导、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包括知识,又包括学生本身。另一方面是,使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集体的成员,在这个小集体中,他(她)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者,使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都不是旁观者,都有思有想。
 
二、课堂民主教学对政治教师素质的要求
 
苏霍霍姆林斯基说:美好的崇高的东西不仅存在于尽善尽美的外形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之中,特别是存在于个人生活遵循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行为、思想以及其他表现之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就是一种展示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让学生在艰苦的学习劳动中体味美和愉悦。所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不应是附加上去的节外生枝的东西,而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特别是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内容的精辟和形式的严密,所以就要求教师用尽量好的形式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具有概括、抽象的特点而与学生实际生活及主观认识时空距离较大,所以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丰富而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更多的生活情趣才能胜任其教学任务。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去影响、促进甚至激发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教学的目标就是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引发学生的思索和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和表达,形成见仁见智的观点和看法。由此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的双向关系:教师既是主体,引导学生去思索的主体,同时,又是学生的审视、学习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知识的主体,也是教师学习、研究、互动的客体。正是这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使教学中的互动产生特殊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双方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达到这一效果就能师生双方和谐、协调地合作,使整个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其次,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施行课堂民主教学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资讯分享、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自己从尊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一方面把学生从卑者的地位提上去,二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参与教学、管理课堂,以实现个体完善的教育目标。
 
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老师要承认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更多的是鼓励欣赏学生的优点,去感动心灵激活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个性化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能力。不断开展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树立现代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
 
三、创建课堂民主教学要相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只有相信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才能不会独霸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德国第斯多惠指出:迫使学生听得多、说得少是一种有害的习惯。非民主的课堂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讲得太多,而教师讲得太多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相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一切都不放心,非讲深讲透不可。其实这一弊端早就引起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关注和批评。讲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则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脑思考,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背观点,不是为了用观点和基础理论去分析和考察问题和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坚决地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和研讨,形成群言不拘的景象。只有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克服自己滔滔不绝的教学陋习;也只有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 “遇事要多和学生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的认识统一。”[3]这种“商量”的态度就是对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的表现。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民主要保证课堂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人格的发展。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享受人格上的自由才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指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倾向性。也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想的舞台。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的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应成为强加给学生的绝对真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眼睛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对问题往往有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如何放飞学生的自由思想呢?第一,多提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少给些结论。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利于学生内部言语----思维的发展。第二,减少教师的话语,多给学生体味、想象的机会。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只需要适度的提示话语就行了,绝不可恣意发挥、滔滔不绝。因为过度讲授会导致信息量的过度,超出学生的接受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激情;过度讲授也必然意味着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失去了体味和想象的空间。
 
其次,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特征,也就是解放学生的“嘴”。他表现出教师放弃自己的绝对权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而学生也处于怀疑权威、独立思考、积极活跃、畅所欲言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能体味到一种身心愉悦高亢奋的情绪状态,而且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教学灵感迭出不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一旦提问,不管会还是不会,小学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还不停的叫喊“我来,我来!”。可是高中学生的课堂,不仅没人举手,就是被老师叫住了,学生仍然是难以开口。即使开口,也是声若蚊蝇,似乎出现了“集体失语症”。出现这种状况的确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我们教师是难辞其咎的,那就是我们熄灭了学生的表现的热情和欲望,忽视并不经意的剥夺了学生课堂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一般不允许学生未经老师批准而说话,不允许学生坐着发言,不允许学生发表“奇谈怪论”。有了这么多的“不允许”,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了,棱角被磨平了,热情被熄灭了,致使他们甘于沉默。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对思想政治课这门旨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学科不是悲哀吗?可见让学生开口、自由言论不仅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也是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尊口畅所欲言呢?允许“插嘴”。好的想法往往在闪念之间,如果顾虑太多,就会压抑和消逝。因此,上课时教师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及时地无所顾及地表达观点和提出问题,让他们那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思想得以保留和表现,这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情感指挥,而且还会创造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境界。
 
五、让评价成为课堂民主教学的动力
 
评价的方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般说来,量化了的事物比较科学,所以教育界素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之说。从这平淡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一般人都认为测评考试是教师的特权,是教师“对付”学生的杀手锏。课堂民主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在测评中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测评的主要内容可以渗透到教师对学生测评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对学生的知识检测上,学生可以参与到命题、评卷、讲评等方面。第一,命题。事先约定试卷的内容、题型、赋分和版面等,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秘密命题,并签命题者的名字,统一交上来,教师或者选取最优的或者抽签确定一两套试卷用来测评。这样,试卷被采用的小组或同学看到自己的命题印发到同学手里,十分的兴奋和自豪,充满着成就感。而未被采用的同学或小组也是会有收获的,一是他们在命题的过程中钻研了知识、查阅了资料,增长了凭借老师讲学不到的东西;二是他们也对别人的试卷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考试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第二,评卷。测试完成后,被采用的命题小组参与阅卷。最后,命题组的同学进行讲评,讲评不仅仅是公布答案,还要解释自己的命题意图以及解题思路,有时还要请其他同学评判试卷的得失。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命题考试,不仅积极愉快而且学习起来目标明确、自主性强,效果比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测试效果要好得多。
 
针对学生的测评除了知识方面,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独创精神、思维品质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不适宜用精确的数量来评定的,则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如“语言评价”、“符号评价”“等级评价”等。这种评价虽然不太精确,但用起来方便。教学活动中称赞某同学勇敢质疑、表扬某同学思路新颖、清晰、逻辑性强等都能调节和促进教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定性评价的主体上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家长参与的多方位评价的思想、把评价的标准教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参与评价。课堂上可以采取以“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更清晰,要求更明确,内容设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实施民主教学不仅符合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最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规律,同时也是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征的最好方式,是摆脱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 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 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6] 涂艳国:《走向自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钟启泉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杨晓微:《以复杂的眼光看教育》,《教育参考》2000年第3期。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2]《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页。
[3]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话》,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