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3:4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和激励。”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知识的“容器”,他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愿望,他要张扬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为此,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坚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

  (一)课内与课外结合

  1、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每周两节政治课,我们有分工,其中有一次课前进行新闻分布与时事综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手去搜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每次由1名学生负责发布,由同学和教师为其评议打分。我们制定的评分标准:理论复习的要求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形式新颖、有特色、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时事评述的要求是本周内5条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并就其中一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形式多样。实践中,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有的学生把一周新闻综述录下来一边播放一边分析、有的同学把一周新闻变成快板、有的同学为了向教材挑战,把教材通读了十遍,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提出问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有的同学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大力表扬、给予充分肯定。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新课讲授,尽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1)创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培育思维土壤。

  教师放下架子,改变“权威”的观念,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做到“三变”,即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问”。教师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课本让学生看,问题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并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给予积极评价,及时对学生闪现的思维亮点给予褒奖,使学生得到成功思维的体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和实践参与,关注学习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立这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的思维培养有了良好的土壤。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思维灵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学生感到好奇,引起遐想,勇于发问。这就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思维动机。我们在实践中得出:教师设置问题必须具有四性:一是问题的可辨性,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有争议的空间,使问题能达到此也是彼也是的效果。二是问题的趣味性,“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往往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三是问题的直观性,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利用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小品、实物演示来进行。四是问题的现实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不是设置一些抽象空泛的问题。中学生有一种求实心理,希望所谈问题能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一下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能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论证。这种问题讨论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一是做到符合学科特点,二是做到符合学生特点,三是做到符合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兴趣;二是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引发兴趣;三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兴趣;四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五是鼓励学生质疑、答疑激发兴趣;六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七是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八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兴趣;九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是应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3、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实践能力。

  (1)举办小型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记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我们的辩题有关于盗版问题、早恋问题、学生打工问题、成功与失败问题等,都是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理不辩不明,经过辩论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协作精神得到了加强。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已见,辩论内容只要不违反原则,一律予以肯定。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辩论法的采用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象创造了条件。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开展研究性学习。即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资料的查找、学生间的研讨、教师的辅导等完成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布置了研究性课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最后写出结题报告,受到领导的好评。并在宁波市政治学会年会上,上了一堂研究性学习汇报课,题目是《象山丹城超市发展启示录》。

  (3)撰写小论文。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紧跟时代。“照本宣科”对政治学科而言那是自掘坟墓,因此必须加强时事政策的教育。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看报刊杂志,阅读新闻,如《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然后结合课本的有关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并将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超市为何越办越兴旺》《气象经济大门悄然开启》《桔子红了》等。

  (二)教法与学法并重

  1、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1)课堂教学运用过程展示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学习过程。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后,先不作任何提示,让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进行探索、尝试,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或方法,比课本上的结论或方法更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位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和辩证思维能力。

  (2)课堂教学运用层次教学法。教师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理论知识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教学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对概念和原理作多层次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理解和掌握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先一层一层地认识,理解每一层次表达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和综合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易于掌握的知识,自然引起学生思维。其次对问题和情境多层次的创设。思维肤浅的学生,只能领会到问题中几个元素之间的浅层关系;思维深刻的学生则能深入问题内部,透过表层,掌握其内部元素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因此,我们在问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全面、深入的层次结构分析,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

  (3)课堂教学运用集体研讨法。对于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酝酿、讨论,自己探索结果,然后教师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探索结果,并说出每种结果的思考过程。教师虽然能很快判断出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但不急于表态,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通过研讨,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几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比较好。这样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进行集中,促进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在探索研讨过程中确有困难时,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策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分析、辨别,指导他们在“跌倒处自己站起来”。

  (4)课堂教学运用设疑自解法。采用此法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在课上教师直接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涉及辩证思维的问题,但不分析解决此问题;第二步,学生课后自学教师指定的有关文章,自己到文章中去找观点,找方法,并用以分析解决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第三步,学生把心得写成小文章,并作适当的交流。这样做,既可避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又可把课内课外的学习沟通,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方法应该多种多样。适当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的效果。

  2、善于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自学法。是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让她们去阅读,要解放学生的嘴让她们去讨论,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她们去思考。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教材的知识按照其内在体系罗列出来,列出提纲;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自学课本,而且教师和学生一道重新编制课本,使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适合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发现答案,使教材具有了崭新的意义;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教师未上新课前,完全靠自学独立地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冒出的大量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得出自己的看法,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2)系统法。即在学习和复习知识时,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不仅学不好知识,而且能力也得不到培养。系统法要求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头脑思路清晰,然后分析具体的内容,弄清部分知识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然后再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这样学习思路不仅清晰,而且“丰满”,使学生思维具有逻辑性。

  (3)追根法。学习最忌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4)联想法。在学习中我们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是孤立的对待知识,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把握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更容易,思维能力自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