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高效民主课堂“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8:33
2008-12-29 20:31:4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ef54e540100bpw2 [查看原文]
快乐课堂中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我们安丘教育局提出快乐课堂建设,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协作、互动、和谐、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旧观念转化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的学习,学生真正具有能力,彻底改变自己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就物理学习问题给中学生们提几个建议。     一、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好习惯,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法,预习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物理的方式。教师适时布置的一些预习作业,学生应该认真完成,并且做一些小实验,使自己从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比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学生可以通过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疑问,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在观察实验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课中知识的升华①激情导入,你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好奇心强比较强,你们要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如《动与静》中,可以在坐车时留心观察路边参照物的变化。②自主探究,我要强调的是你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你们自学的过程中仅仅是指导者,除了利用观察实验法学习外,你们还要学会比较法、分析法等学习方法。比如讲《液体压强》一节,学生除在试验中观察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外,还应比较压强的公式比较分析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③互动合作,首先,组织讨论团体。好的讨论团体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加讨论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讨论团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要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成果,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虽设定了既定的讨论问题、讨论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放手让你们构建自己的讨论目标,因此在实际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些现象:讨沦团体的目标一开始就偏离教师所想的目标;随着讨论团体的兴趣发生变化,讨论目标也发生变化;团体中的个别学生的发言触及目标之外的学习内容导致群体成员注意转移,团体目标发生变化等。这时就需要教师纠正讨论团体的目标,详细解释和重复说明团体的任务与目标,你们应该听从老师的指导。如《做功的快慢》这一节课,讨论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做功快慢与力气大小有关的错误观点,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至关重要,你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讨论还要及时听取教师的指导。学生还应充分了解物理学史来进行学法的研究。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等,无不对学生学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学习身边优秀学生的好的学法。还应该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学好物理。④展示与整合,习题训练是指导学法的有效的途径。好的习题往往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答,还可以分析综合不同题的同种解法以及同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你们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这里我要说的是,习题训练应该由你们自主进行,当然教师的指导也应该认真听取,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在习题选择上一般都注重全体学生,也有部分选做题,所以你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适宜的题目,太容易没有效果,太难又理解不了,这样就没有学习效果了。在讨论过程中运用知识时,你们应当做到:①尽量运用来自课本的知识、观点去支持自己的观点,保证最终获得知识的准确、可靠。②对来自课本外的知识,如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知识,讨论成员要对其可靠性、准确性进行质疑和探究,如举出该知识的正反例。③对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也要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案例、观念,并保证其准确性、科学性、相关性。④除要质疑知识的可靠性之外,还要质疑它们是否与讨论有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课堂讨论所获得的新知识是可靠的和有价值的。总之,有效的讨论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教师会平衡两种目标: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当你的思维模糊时,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您能为我举个例子吗?""您能换另一种说法吗?"。    新的教育形式给我们锻炼自己能力的舞台,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快乐课堂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良好的物理学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做个有心人,不失时机的锻炼自己,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使自己能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就一定会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自己的能力。         “快乐、民主、高效”课堂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内容及框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老教材相比,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特别在建设快乐高效民主课堂的大形势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这里,我把我的点滴经验汇报给各位同仁,与大家共勉。1、把握教材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新教材主要以现实为载体,用活动的方式来考查对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活动中体现的现实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把每一框、每一课的知识进行概括,做到对教材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构成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观点,明确教材要求自己建立的基本观点。只有这样,在做材料题时,才不会离题太远。比如在学习九年纪思想品德第一课时,学生必须明确本课的主旨是树立责任感,承担责任时不言代价与回报。只有这样,在解决相关的问题时,才会正确分析。2、培养创新思维当前课本上的材料属主观性的题目较多,答案并不唯一。学生由于长期形成一种惰性,答案往往比较单一,还有些学生怕回答错误,不敢发言。这样,就影响了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学会交流,互相进行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不要惧怕回答错误,只有经历这种锻炼,大胆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才会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需要”交流的问题。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政治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举一个你身边违法犯罪的实例。”、“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你怎样看待中学生上网?”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自己单独回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变成同学们思维碰撞、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2)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出现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大家意见不统一或有创新意见时实施合作学习,更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3、关心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视野比较窄,对当前的一些大形势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开阔视野的栏目,如《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等。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提升了能力。4、注重实践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也要走出课堂,参与生活。学生应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关心生活。比如,在我们镇就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到汶河附近转一转,做一些社会调查,充分感受一下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而且将课本所学知识真正用于了实践。5、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成绩差的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或是各自为政的局面,没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每次合作学习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每组学生明确责任,承担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协作,让一些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既使每位同学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相互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快乐民主高效课堂历史学法指导      一、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前提。有历史兴趣的同学不必说,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同学,该怎样培养兴趣呢?消除思维上的依赖性和惰性,明确学习目的是根本。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而在学习中学生始终充满问题并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的具体表现,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实现。今天的初中学习是为今后读大学做准备的,而上大学是要经过选拔性考试的。中考竞争是激烈的,高考更是残酷的,要想不被淘汰,除学好语、数、英外,还要把政、史、地、生中考要考的科目你都得认真学习,都应当有浓厚的兴趣。      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有的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有的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中考形势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      学习过程有哪些环节,并非每个同学心中有数。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课中听讲笔记思考质疑、课后及时练习复习等环节一个都不能落下。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课中听讲要认真、要始终有激情。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指望下课后再复习,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一天中能被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仅仅晚自习第一节课。为了保证课堂效率,在时间上每节课应着重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一节课的开始。预备钟一响,就应迅速进教室,做好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听讲角色。二是一节课的后半部分。这时人已较困,注意力难以继续集中,希望同学们自我暗示,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养成学习历史记笔记的好习惯。作笔记能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次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过程,十分重要。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疑问可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但只要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就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同学们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鲜看法,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不可思议的。如在有关十月革命问题上,教材的评价是“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俄罗斯是不是证明十月革命最后还是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不能说是越来越强大,而是渐趋衰落,社会主义是不是人类社会的前途?”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学生提出“面对袁世凯的强大,孙中山主动让贤;面对蒋介石的强大,毛泽东却长期武装抗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孙中山与毛泽东谁的做法更合时宜?”……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同学们已经从死读书中走了出来,敢于挑战教材,敢于怀疑权威。真理的获得正是从不断的修正谬误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结论,而是思维成功的快乐,更有思维的深度、角度和方法。完善的模仿,终究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碍。至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    2.学会动脑筋    动脑筋话好说,事难做。如何动脑筋?如学习时我们不就事论事,而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再如学习时我们可以先联系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知识,再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最后升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联系→比较→升华”就是一个开启思路、动脑筋的好路子。    3.注重学习历史概念    历史基本概念源于历史事实,它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初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概念的学习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完整准确理解。    4.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    同学们在读历史课本时,总喜欢把课本从头到尾一直读下来,动脑筋不多。考试时总是自己想破脑壳找结论,结果还往往是错的。其实,好多典型精彩的结论课本已经给出,只要我们在读书时多用点心注意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就行了。    5.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具体性、过去性,且知识点繁杂。其实任何一门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学习历史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学科体系。如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可以以“资本主义生产力”为主线,抓住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的辅线来建构体系: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今,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我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我们驾驭具体知识的能力。    6.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第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第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除以上几个基本规律外,我们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掌握以下几对关系: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     7.化死为活巧记忆     历史学科的记忆量要求特别大,如何记忆?除了理解记忆外,历史有很多具体知识点是无法通过理解来记忆的,如某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同一时期几个思想家的思想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些“死”知识。这些 “死”知识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巧记。    ①数字代表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提取字头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③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④关键字词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⑤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8.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维果茨基的研究可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的学习情境中,同学们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不可有自卑心理和忧误思想而不敢发言:也不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独霸小组。这就要求每位同学要敢于发言,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善于接纳别人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起自己灵活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课堂从同学们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在“胜利的原因”处集中。有的同学说:“抗战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有的说:“胜利是中国人民觉醒的结果”;有的说:“日本的投降如果缺少了苏联的参战和美国的原子弹几乎不可能”;有的说:“日本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的失败,无限度地扩大战争导致了国际上的失道寡助。”……答案在看似乱哄哄讨论中、在同学们快乐的说笑中得以不断完善,这就是“快乐学习”的要旨所在。当然,同学们在课堂上还要听从老师的指挥,不可瞎起哄,做到“乱”中有序、层层深入、收发自如,方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如同学们在总结上述问题的讨论成果时,老师及时止住继而发问“从中是否能看出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在“战争决胜启示录”中升华: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实力对比、决策指挥、武器装备等是战争制胜的基本因素。如果老师在要求同学们停止讨论时,部分同学置之不理,就不会听到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更不会使新问题得到升华,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不能完成。根据教材中学习内容还可以设计为正反两方辩论来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戊戌变法失败主要原因》时,在经过课前搜集历史材料、史学论文及专题研究动态等方面相关资料,提前让学生研读吸取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分成正方、反方两种对立的两派进行辩论。通过激烈而精彩的课堂辩论是,认识的迷惑随着辩论的深入渐渐消失,结论在互相提示的辩论中渐渐明朗。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习在学生“自主互动”的背景下开展,课堂变成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过程,教学变成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学生们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提高;在互动中培养了个性。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达到“快乐高效”的目的
  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精神要想成功,先学会吃苦,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爱迪生说过:“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谁不祈盼成功?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奥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成绩是来自日积月累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就曾这样论述勤与学的关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的人,不一定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但他们的心灵却比任何人都充实。所以,想学好历史的同学,必须树立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方能取得辉煌的成绩。总之,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思考是理解得法宝, “问题”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温床, “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小组交流是快乐高效的载体,科学的方法是“高效”的捷径,勤奋是成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