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进民退”争论谈国有企业改革 l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6:22
从“国进民退”争论谈国有企业改革
王中保
2010年08月26日15:41   来源:《红旗文稿》
从“国进民退”争论谈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美国为挽救经济全面崩溃,相继把陷入困境的金融行业乃至制造行业的大型公司国有化。我国政府为规避危机的影响,相应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等政策措施,同时出现了国有企业重组民营企业的现象,如,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并购日照钢铁公司,四川航空控股鹰联航空,山西煤炭重组等。据此有一些人惊呼“国进民退”了。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有不同解释
1. 西方经济学认为,建立国有企业只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西方主流经济学强调,只有私有制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因此,在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的主体都应该是私有制企业;只有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公共品的提供领域,才需要政府设立国有企业。当然,政府既可以通过创办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来完成公共品的提供,也可以通过提供资金给私有企业,由其来完成公共品的供给。可见,即使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也并非必需。在美国,导弹、潜艇等“公共产品”就是由私有企业生产的。
正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我国一些学者要么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要么认为国有企业在所有行业和经济领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把所谓的“国进民退”说成是违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至于在最近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救市”,变私有企业为国有企业,这些学者也认为美国政府无意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美国政府就会抛掉手中的控股权。因为历史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化浪潮和国有化浪潮交替进行的情况。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
关于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问题,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仅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且更多的是提供不建立和不发展国有企业的论据。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此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企业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劳动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等方面。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就是在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公有的条件下,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私有的条件下,按资分配就成为必然的分配方式,同时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和“马太效应”,会造成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归属的两极分化,进而加剧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分野,即凭借资本能取得更多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又必然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和生产与消费循环的断裂。
美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与消费循环的链条就会经常断裂,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经济危机。虽然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健全社会保障、发展消费信贷等措施,能一定程度上缓和或延缓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有效需求不足,但是这些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没有根本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经济危机依然以各种形式出现。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在微观上实现劳动平等,在宏观上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就成为必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