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1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0:29:32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3 03:49:00做记号
连载298
转折
在危机关头,德国指挥高层是没有任何作为的。5月21日上午,戈林向希特勒做了一份简短的军事汇报。会议上,元首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会议结束后,元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墨索里尼打电话,请求他发兵相助——这当然是天方夜谭,墨索里尼会救人于水火?做梦吧。
总而言之,关于下一步的作战部署,无论OKW还是OKH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对于德国这帮旱鸭子而言,远征克里特岛本就是一场豪赌。现在,他们赌输了,因此只能听天由命。
在同一天,德国驻巴尔干半岛总司令李斯特元帅更是发来了一封危言耸听的报告。李斯特声称,“克里特岛战役可能会拖上一段时日,这将严重影响到对苏作战!”德国第4航空大队甚至不惜坦诚相告,承认该战役“是一次失败”,并要求柏林方面同意放弃水星行动。然而,希特勒的答复是,“不惜一切代价作战到底”。话虽如此,可元首自己也拿不出什么方案来——还是听天由命。
战场如官场,于是乎,所以人都开始推卸责任,希特勒埋怨空军;空军埋怨空降军。责任就这样一级级地推了下去。最后,“千古罪人”总算被戈林给拎着了——空降兵总司令斯图登特。
5月21日,斯图登特被戈林剥夺了指挥权,奉命留守雅典。岛上总指挥改由第五山地师师长林格尔中将担任。
斯图登特将军不淡定了,他已经想到了自杀。斯图登特后来承认,“那段日子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漫长的几个小时。”他说,“当时我准备好了手枪,准备在听到最坏的消息时举枪自尽。”
他并不知道,就在此时此刻,岛上的局势实际上已经变得有利于德军了。英国历史学者后来曾这样写道:“简而言之,克里特岛之战的胜负取决于马利姆机场。”而马利姆机场的得失又取决于一个叫做的107的高地。
可是,这个至关重要的高地却“一不小心”被英国守军给弄丢了。
是的,没写错,是“不小心”才丢掉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3 04:12:54做记号
连载299
一根电话线引发的血案
毋庸置疑,马利姆机场南面的107高地是整个英军防御体系的核心。可以想象,在一个平坦机场的边缘,占据着一座107米高的小山峰,将是多么有利的局面呀。
起初,德军并未从空中照片中看出这座小土丘的重要性。因此只派了一个由科赫少校率领的加强连,搭乘滑翔机向高地发起进攻。结果伤亡惨重,突击队被击溃,科赫少校颈部受伤。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当西部集群总指挥曼德尔少将对周遭地形有所了解后,很快就意识到了107高地的重要性。他当即派遣了4个连队对该高地实施正面强攻。另外两个连则分别从西、南两个方向实施迂回。
德军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一米一米地向前冲。最后,当他们终于摸到马利姆南部边缘的时候,曼德尔少将清点人数,发现他的士兵只剩下不足600人,其他1500名伞兵不是阵亡,便是失踪,损失竟高达70%以上。
不得不承认,英军火力实在太强了——还有2辆坦克。前文也曾说过,新西兰守军在马利姆构筑的是“梯田式”防御工事,德军怎么也攻不上去。在进攻中,曼德尔少将自己也身负重伤,于21日不治身亡。
然而,驻守在107高地上的英军守将安德鲁是一个谨小慎微的指挥官。他所辖的军队为1个营(新西兰第22营,拥有4个步兵连)。他把兵力平均分配在机场和107高地四周。而他的营部,就直接设在了107高地的顶部。
在激战中,安德鲁中校突然发现——他的电话线不知被哪个挨千刀的德国兵剪断了!机场守军与高地营部失去了联系。
起初,安德鲁中校曾试图派2名传令兵向下级传达消息。结果,传令兵一去就没有再回来。安德鲁马上又派人向附近的新西兰友军第23营求救,但23营正与德军酣战,无力抽调兵力。最后,马利姆机场总指挥普蒂克准将告诉安德鲁,他没有多余的援军,希望安德鲁“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就是听天由命。在这种情况下,安德鲁中校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他并不知道,部署在山下的两个连,不仅顶住了德军的进攻,而且还把敌军最高指挥官打成了重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3 04:56:20做记号
连载299
命运攸关的决定
就这样,安德鲁中校根据自己草率的分析,作出了无法坚守高地的判断。5月20日深夜,在撤退请求获批准后,安德鲁便在夜色掩护下,悄悄地撤离了107高地。虽然守卫机场的两个连一直没有恢复联系,无法传达撤退命令。但安德鲁中校顾不上这些了——还是自个儿保命要紧。
于是乎,正如大家所见。啃了一天都没啃动的硬骨头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英国人主动放弃了。5月21日凌晨,不甘心失败的德军竭尽全力拼凑起一支力量——两个突击班。向高地发起了进攻。当时,就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这是一次“自杀性进攻”。因为他们明白,不进攻是死,进攻也是死。为了荣誉起见,他们决定死拼到底。”
因此,在一名叫做海因里希·诺依曼军医的带领下,两个班的德军,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接近了107高地。但是,英军阵地一片死寂,以至于让伞兵们怀疑这是不是敌人的埋伏圈。
最后,当伞兵们爬到峰顶,他们才发现摆在面前的竟是空空如也的战壕。简直不敢相信——高地上竟空无一人!就这样,德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至关重要的107高地。天亮后,德军居高临下,一举歼灭了机场上的两个新西兰连。
如果说在之前,德军是为生存而战。而现在,他们就是为胜利而战了。5月21日清晨,西部集群利用一台信号微弱的发报机向雅典发报:
“西部集群,占领马利姆机场,速派援军。”
起初,斯图登特将军还不相信。由于有前车之鉴,他把一名参谋,名叫克莱伊的上尉,召唤到跟前告诉他:“迅速驾驶一架JU52(容克大妈)到马利姆,与当地指挥官取得联系,询问具体情况。起飞离地后立即向我报告!”
21日清晨8时,克莱伊上尉亲自驾驶一架JU52,从海上低空降入马利姆机场,随即斜飞下降,以大角度方式迫降在跑道上。由于机场四周仍在英军射程之内,地面上轻型武器的射击声顿时四起,该机频频中弹,但克莱伊上尉仍然平安地完成了迫降,在伞兵们惊讶的目光中,只见克莱伊上尉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过跑道,不顾一切地跃进了一个散兵坑,在与一位满身污垢的伞兵军官简短交谈后,克莱伊上尉随即又奔回那架尚未停稳的运输机,起飞升空,在枪林弹雨中扬长而去。
克莱伊上尉回去后报告说,“马利姆机场设备简陋,尚未竣工”。但他同时认为,“尽管机场条件恶劣,但至少可以试上一试。”更何况,这也是德军取胜的唯一希望了。
斯图登特将军认同他的看法。他的幕僚人员立即跑到电话机旁,对伯罗奔尼撒半岛上6个野战机场发出了通知,令所有的运输机起飞,赶往马利姆机场。
从这一刻起,德机又是伞降,又是空降。川流不息地自北方飞来。下午4时,第5山地师下辖一个团的部队乘飞机抵达,旋即投入了战斗。尽管英军对机场进行了不间断的火力压制,但德国人全然不顾,执着的将飞机在如同月球表面的跑道上强行着陆。每一架飞机都经历了炮火的洗礼。后来,林格尔中将回忆起到达马利姆机场第一眼的印象是“简直就是飞机的坟场,“容克JU52的残骸在跑道两边堆积如山,光在马利姆机场坠毁的JU52就超过了80架。也就是平均3架落地的运输机就有1架被击毁。多亏了一辆缴获来的英军卡车,不停地将运输机残骸推到机场两边才有办法维持机场的开放。
德国人的小宇宙爆发了!后来,丘吉尔曾满怀敬佩地写道:“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战斗。德国空军团表现了希特勒青年运动的热情,并强烈地体现了他们要为1918年战败而复仇的条顿精神。德国男儿的精华就表现在这些勇敢的、受过高度训练而忠诚不二的纳粹伞兵部队身上……”
输给这样的敌人,丘吉尔服气了。
随着时间推移,德军不久就能以每小时起降20架次的速度运送兵力和物资了。他们几乎将整个第5山地师都搬了过来、反坦克炮、高射炮,弹药以及其他的补给品源源不断地运来。当然,还有那些身负重伤必须送回后方医治的伞兵。
就这样,克里特岛战役走向了转折点。直到这个时候,英军总司令弗赖伯格将军方才明白了马利姆机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3 05:09:09做记号
连载301
溃败
5月22日凌晨1时,弗赖伯格将军严命新西兰第5旅以两个营的兵力,连夜实施反击。
守都守不住,还反击呢?结果,当一场拖泥带水的反击最终发起时,已经是22日天亮以后的事了,反击部队在机场附近的公路上遭到了德军航空兵的猛烈空袭,伤亡惨重,很快败下阵来。
当天下午,气急败坏的弗赖伯格将军又来了命令。要求第5旅“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务必夺回机场!”然而,还未等英军发起反击,德军却抢先动手。在野战炮的掩护下,德军新锐部队一下把英军逐退了3.5公里远,英军反击计划胎死腹中。
至5月24日,德军已完全肃清了马利姆地区,并开始向干尼亚发起进攻。当天晚些时候,西部战斗群与中部战斗群在干尼亚会师。岛上守军的情况迅速恶化。很明显了,鉴于坎宁安上将不肯往岛上运送物质,再打下去也是徒劳。这等于说,弗赖伯格将军要与一个拥有无限资源的敌人对垒。
5月26日,中东总司令韦维尔收到了弗赖伯格将军发来的严重报告。弗赖伯格将军在电报中写道(原文):
“我很痛心,不得不向你报告,我认为在我指挥下防守干尼亚的部队已经到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无论各位总司令根据军事观点作出什么样决定,我们在这里是守不下去的。像我们这样一支装备不良又缺乏机动性的部队,是抵挡不了我们在过去7日中所遇到的集中轰炸。”
“我觉得应该告诉你,从后勤观点来看,要全部撤出这支部队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如果立刻作出决定,其中一部分还可以登船的。这一战区一旦被攻陷,敌人用同样的方法拿下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将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果你从整个中东局势考虑,认为争取时间是有用的,那么,我们当继续坚持。我却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达到争取时间的目地。”
韦维尔回答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撤退的问题必须得请示丘吉尔首相。
这个时候,丘吉尔仍然在做着他的胜利美梦。他坚持认为,“克里特岛之战的胜利是绝对必要的”。5月27日,丘吉尔致电给弗赖伯格将军:
“你所进行的光荣保卫战受到各地人们的敬佩。我们知道敌人已处于困境。我们正力所能及地给予你以各种援助。”
这当然是句空话,地中海舰队全在亚历山大港歇着呢,哪有功夫运送物质?
同一天,一位英国外务次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来自克里特岛的消息糟糕透了……我们必须承认,一定程度上德国人是战争艺术的主人和最伟大的战士,如果我们打败他们,这将是一个奇迹……”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克里特岛战役最好的诠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3 05:47:52做记号
连载302
结束
5月27日下午3时,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做出了撤离克里特岛的决定。直到最后一刻,丘吉尔仍然试图要求弗赖伯格将军坚守待援。同一天,英国人还像模像样地利用小船,向克里特岛送去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但严酷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这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就淹没在了溃军的人潮中。在事实面前,丘吉尔终于让步了。5月27日深夜,弗赖伯格将军获准撤离克里特岛并将所属兵团转移到埃及。
鉴于英军每次撤退都会让殖民地后裔当挡箭牌,这激起了新西兰政府的不满。为了打消这种猜忌,现在,一支由纯英格兰人组成的步兵旅负责殿后,他们的任务很简单——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除此之外,岛上所有部队将撤往克里特岛最南侧的小渔村斯法基亚,然后再由地中海舰队担负撤退工作。在这个行动上,坎宁安上将是积极的。当时,有人曾建议坎宁安以损失过大为由,放弃撤退行动。但是,坎宁安以“海军不能抛下陆军不管”的理由一口拒绝。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建造一艘船只需要3年,培养一个光荣的传统却需要3个世纪。”
由于英国撤退行动实在太多——简直多得快数不清啦。所以我也不磨叽了,只挑重点说。地中海舰队最后的结果是:以损失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5艘重型运输船的惨重代价撤出了岛上大部分守军。据资料统计,在克里特岛的滩头仍然有大约6000人未能登船。这其中有700人想尽一切办法搭船抵达了北非,而另外500人则躲藏在克里特的山里继续与德军打游击。
在登船的那一刻,弗赖伯格将军简直气馁极了,感到自己辜负了丘吉尔。丘吉尔也真是,居然翻脸不认人,并放出话来要“严厉”审问弗赖伯格。多亏弗赖伯格在伦敦军界的好友挺身为他辩护,才最终免于被审判的命运。
然而,弗赖伯格将军运气总是很差。两年后,他将在意大利一座修道院的争夺战中,继续和他的老对手——德国伞兵死磕。不幸的很,那一次,他还是输了。这个人一辈子就栽在德国伞兵手头,简直霉得没话说了。
反观德国高层,尽管希特勒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克里特岛战役竟牺牲了一个最精良的空降师,对希特勒而言,代价实在太高。这种“皮洛士的胜利”让他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他过去一切胜利都是成本低廉而收获丰硕,相比之下,克里特岛的胜利就显得有些暗淡失色了。
看看数据吧,整个巴尔干战役,德军伤亡不到5000人。而一个克里特,德军却死了2071人,受伤2594人,失踪1888人。这样的损失令希特勒十分懊恼,因此他禁止空降兵再实施这种作战。马耳他岛之所以没有被攻克,其原因就在于他做出了这一决定。
令希特勒更为懊恼的是,5月20日投入作战的493架容克,在短短十天中,竟损失了271架。这种55%的超高损失率对于德国空军是个不小的打击,元首简直心痛坏了。起初,斯图登特将军还并未察觉到这一点,他正在为来之不易的胜利沾沾自喜。
然而,在克里特岛之役的授勋仪式上,希特勒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克里特岛之战,证明了伞兵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了,伞兵已无奇袭的价值。”
这等于是给德国伞兵下了一到死亡判决书。后来,斯图登特将军一语“克里特岛是德国伞兵的坟场”成为了流传甚广的名言。其实,此话含有双重含义,其一当然是指德军在克里特岛伤亡过大,其二意为德国伞兵从此之后再无作为,成为了历史。
然而,正如李德·哈特说的那样,“德国人纯粹从空中侵占克里特岛,是大战中最惊人、最大胆的一招。这也是大战中最引人注目的空降作战。英国人在这件事上同样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大洋彼岸,克里特岛战役激发了美国人建立自己的空降部队的决心,一个还是营级规模的美国伞兵部队,在其后短短的18个月内,已经扩充为师级编制。大名鼎鼎的101、82空降师诞生了,在1944年D-DAY日,他们将会让那个声称“伞兵过时”论的纳粹统帅大吃一惊的。
根据斯图登特将军事后追述,当克里特岛战役结束后,他还建议德国伞兵应继续从空中去占领塞浦路斯(今为塞浦路斯共和国),进而控制整个苏伊士运河。但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他的心思完全倾注在“巴巴罗萨”上面。斯图登特屡次逼他同意这一主张,结果是徒劳无益。
现在,元首的眼睛正紧紧地盯着东方。一场影响今后世界半个世纪格局的战争正悄悄临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4 00:05:47做记号
德国伞兵打得真不错啊,最后他们终于靠自己完成夺取机场的战略任务。而之前的飞机乱投,情报失误,完全是指挥部的事情。
~~~~~~~~~~~~~~~~~~~~~~~~~~~~~~~~~~~~~~~~~~~~~~~~~~~~~~~~
空降兵伤亡实在太大,惨胜啊!!后面那个座飞机来的第5山地师几乎就是出来拣烧饼的。
107高地的失去导致了英军失败。其实把责任全部推给那个安德鲁的中校也不为过。反正英国历史学家都是这样埋怨他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4 00:09:39做记号
斯大林惊悉德国原计划于6月22日向苏联发动空前进攻,只是由于楼主的原因德军注意力还在克里特岛,并推迟了进攻。斯大林毫不迟疑地命令在边境地区的百万红军于6月23日展开对德进攻,并于当天下午取得极大战果。鉴于楼主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极大贡献,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授予楼主以苏联英雄称号,并颁发重达一公斤的勋章!
~~~~~~~~~~~~~~~~~~~~~~~~~~~~~~~~~~~~~~~~~~~~~~~~~~~~~~
^_^,22日晚上6点开始写,本想在12点前结束的,结果内容太多楞是弄了10个小时才搞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4 00:13:03做记号
hehe,终于盼到东线啦,俾斯麦号的覆灭还要讲么?
~~~~~~~~~~~~~~~~~~~~~~~~~~~~~~~~~~~~~~~~~~~~~~~~~~~~·
俾斯麦号要写的,作为第二本书的结尾。现在既然答应大家先写东线,俾斯麦以后出实体书的时候加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4 00:14:27做记号
英国也是个很神奇的国度,不管过程怎么狼狈,胜利却总是站在它这边。。
德国也不知道是NB还是倒霉,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怎么打着打着就变成跟全世界为敌鸟??
~~~~~~~~~~~~~~~~~~~~~~~~~~~~~~~~~~~~~~~~~~~~~~~~~~~~~
因为美国是英语国家嘛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4 00:15:58做记号
坐等德国VS加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6 01:35:18做记号
关于资料文风以及主题的阐述
在这里,我必须首先向大家承认,在关于苏德战争这一块,我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甚至可以说,完全不知该从何下手。
由于每天都在码字,在此之前,虽然断断续续收集了一大批苏联将领,如朱可夫,铁木辛哥,华西列夫斯基、崔可夫、科涅夫、巴格拉米扬、索科罗夫斯基、叶廖缅科、什捷缅科甚至赫鲁晓夫等人的回忆录以及个人传记。但实际上,我并未抽出时间来翻阅它们。朱可夫和巴格拉米扬元帅的回忆录倒是一目十行的翻阅过一遍,而其他的,甚至前言都没来得及看。
坦白说吧,现在我非常蛋疼,也非常无解。我辜负了大家的期待。我悔过,然后自扇耳光,自插狗眼。因为一方面,我与出版社签了合同,4个月必须写一本(大约20万字) 但我怎么可能在没读资料的情况下动笔写如此庞大的题材呢??
诚然,我完全可以借助德国和英国的资料来描写苏德战争。李德·哈特、艾伯特·西顿、瓦尔特·格利茨、冯·蒂佩尔斯基希等人的二战史我倒是通读了,但质量呢?市面上那么多二战书籍难道还少我这一本吗?
现在,我手上至少有2本市面上能买到的、关于苏德战争的书籍全是引用以上资料。它们甚至对古德里安,曼斯坦因的回忆录大段大段抄袭。这种做法让我心生鄙视良久,但我也同时感到,如果我现在就动笔的话, 那和上面那些人也就没啥区别了,资料来源和描述方式千篇一律,过程也同样千篇一律。有什么意思?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坚信,喜欢二战史的朋友都是真心想了解那段历史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看看热闹。我曾细心看过每一位天涯坛友的回复,我发现,大家讨论的问题都是严肃的,引用的资料也是严肃的,有些资料和书籍甚至是我没读过的。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绝对要出一本至少是国内最翔实最全面的二战。现在,那些嚼碎的东西吐出来再分享给大家的消遣书实在太多,我虽愚钝,但还没堕落到去写一本消遣书的程度。
所以最后,谢谢大家,也希望自己放松放松,看看世界杯。虽然我答应大家6.22写到“巴巴罗萨”却因故而晚了一天,但我毕竟是爬到这里了,现在,一座大山正竖在我的跟前,我必须翻越它。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7 03:31:13做记号
连载303
第三部
十字军东征
(一知半解)苏联真是“泥足巨人”吗?
希特勒简直被“巴巴罗萨”计划给迷住了,整天埋头在地图作战室里,一有空就与他的军事专家研究进攻方案的细节。据冯·贝洛追述,“当巴尔干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希特勒仍在一个劲地询问东线部队的装备和武器情况。”
士兵情绪如何?士气高不高?防空部队的弹药是否充足?关于这些问题——甚至完全用不着他操心的问题,希特勒总要反复问上好几遍。他的心情,一半是兴奋,一半是惴惴不安。随着进攻时间的日益临近,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急躁,滔滔不绝地说话,要么就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有一次,戈林向一群将军大声宣称,“巴巴罗萨”的胜利将与元首以往的胜利相媲美的时候,希特勒抓住了他的胳膊,严肃地更正说,“戈林,这将是我们最艰巨的斗争——艰巨得很呐!”当有人问为什么元首再三强调“巴巴罗萨”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时,希特勒坦率地回答:“因为我们对俄国一无所知。它可能真是个‘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
这话说得不错,希特勒确实不了解他的敌人。就拿我一个退役的朋友来说,他在一次喝酒时向我吹嘘,你信不信,我可以把印度每一个师番号都背出来?我当时非常吃惊,因为我朋友不过是边境上一小兵。
然而,让我们再回到71年前,去问问那位德国元首,你知道苏联有多少个师,他们的工业和经济力量如何吗?我敢肯定,元首先生是答不上来的。他就像寓言故事里的盲人,不停地摸索着身旁的大象,可终究…他是盲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德国情报部门实在太不给力了。负责搜集苏联情报的军官,是一名叫做金策尔的陆军中校,他不过是一位步兵出身的门外汉,从没去过俄国,也不会讲俄语。并且,他的工作不仅如此——北欧诸国、巴尔干国家、中国和日本等军队的情报都由他一手包办(后来又增添了美国)。
换言之,搜集苏联情报只不过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一开始,金策尔先生估计,苏联只有50—75个师。到了1941年初,这个数字变成了120个,1941年5月,在翻阅了巴黎和华沙等战败国的档案后,苏联师的番号骤然又变成了180个。为了掩盖情报部门的失责,哈尔德连忙安慰元首,“俄国军队虽在数量上超过了我们,但大可放心,德国的指挥、装备和经验是优越的……他们只比我们多一丁点而已。”
希特勒肯定不放心咯。当1941年夏,近400个苏军师的番号和900万红军将士出现在德国人跟前的时候,他们方才发现,这个“泥足巨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当6月27日,也就是“巴巴罗萨”开始后的第五天,里宾特洛甫去“狼穴”去拜觐元首时,希特勒做了一个妙喻。他说,“我觉得自己就象传说中的一个骑手。那个骑手不知不觉地骑过了结着冰的康士坦丁湖,可最终当他得知自己竟干了这事之后,却被吓死了。”希特勒笑着大声说,“假如我稍微知道一点儿红军的实力,我是决不可能作出进攻决定的。”
那么,红军与德军的实力对比究竟是多少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7 09:20:13做记号
================================================================
万国,不要蛋疼,要淡定。
先写两段简单的开头吧,东线如果比作一出大戏,你这个剧本的开头不用想得多么石破天惊。
~~~~~~~~~~~~~~~~~~~~~~~~~~~~~~~~~~~~~~~~~~~~
是啊,慢慢写。写哪部分就看哪部分的资料,这样就不太吃力了。 另外 BS一下俄国人 他们写的书居然比德国人写得还要难看,还要沉闷。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7 09:25:08做记号
楼上几位兄台,你们调侃功夫和精力也太强大了,天涯八卦已经阻止不了你们啦!!!另外,大家晚上10点别忘记看德国VS 英格兰啊,这场有意思。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7 23:28:31做记号
悲剧了,我确定 今天晚上德国佬是涂了神油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5:28:18做记号
连载304
武器与后勤
“如果我们要通过战胜其中之一而战胜所以敌人,那我们就必需以打败这个敌人作为战争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敌人身上,我们打击的是整个战争的核心。”
——克劳塞维兹
毫无疑问,希特勒谨记了克劳塞维兹的名言。他也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资源战争。
试问,战争拼得是什么,没错,是综合国力。打败了俄国,就等于打败全世界。这也是希特勒不厌其烦地向他的将军所灌输的一个观点。
然而,我们换位去思考一下,一旦希特勒迈出了“巴巴罗萨”这一步,就没了回头路。在他的面前,将会出现3个异乎寻常的敌人:
美国——号称“民主兵工厂”,它所蕴含的后勤实力,不消说…你懂得……”。
英国——老牌世界帝国,占有世界上1/4的人口和3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俄国——人口仅次于中国,国土面积接近2500万平方公里。
嗯,很蛋疼,在仅仅二十年后,德国又不得不再一次与全世界为敌。
眼下,希特勒所要做的,就是狠狠地打击其中一个,并期望将它一掌击毙于掌下,然后再掠夺其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地。毫无疑问,俄国巨人一旦轰然倒塌,美国和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对德国构成威胁的“潜在盟友”,将不复存在。届时,美国将放弃卷入大战的想法,而英国也将因绝望而同意与德国和谈。
这个蓝图固然十分美好。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一旦对苏战争无法按期结束、德国无法通过一个“短促的远征”击毙对手,怎么办?
这个问题,无人谈论。在这一点上,德国总参谋部似乎失去了理智。譬如,部队的冬装无人筹集;燃油只准备了45天所需(其实7月份就出现了油料短缺)。战争爆发前,OKH命令部队建立起可供“12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储备”,但由于物资短缺,最后部队仅携带了不足3个月的弹药当量。这些问题,明摆在德国人跟前,但他们全都视而不见,把头埋进沙子里。
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是那些对“巴巴罗萨”持怀疑态度的将领也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德国侵苏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无与伦比的行动。而德国高层却试图以最简陋的方式来对待它。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场3个月就必须结束的远征,但3个月之后呢?没人知道。
所以,当这些数据摆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方才明白,“巴巴罗萨”不愧为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而他们的赌注,用一句话说,就是第三帝国本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7:03:33做记号
连载305
实力
很明显,德国军工生产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没错,德国军队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的后勤……直说吧,二流都算不上。
从后勤学的角度来看,德国整个军工体系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为了不歪楼,这一点,我会在德国总体战时详细谈到。反正到了1941年,德国兵工厂仍然是每天一班制,他们的军工业面铺得很广,看起来十分拉风,设备也很先进。但德国的底子薄。因此无论怎么说,最后的结论是:
德国根本无法适应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庞大——譬如德国空军。
我并不知道,在百度、维基百科上德国拥有5100架飞机的数据从何而来——莫非他们读的全是苏联人写的二战史?
可笑的是,直到1965年,朱可夫仍然固执地认为“德国仅在1941年就生产了11000架战斗机。”(如果真是这样,我并不相信朱可夫先生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中写回忆录)。
实际上,德国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空军数量为2000架(轰炸1160架,战斗机720架,侦察机120架)占整个帝国空军的60%。另外40%配置在西线或者保卫本土。
譬如:第3航空大队在法国;第5航空大队在挪威;第8、10航空分队在巴尔干及北非。那些说德国人把整个空军都搬到东线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莫非德国人不管自己后院了?
当然,空军虽没全来,但装甲师基本上是到齐了。至1941年6月,德国一共拥有20个装甲师。大家应该记得,这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将入侵法国时的10个装甲师扩充到20个。
但此时的装甲师是不能与1940年相比较的。那时,德国每个装甲师下辖有两个坦克团,而现在只有一个。(详见20页连载137)
换言之,这些部队名为装甲师,但实为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大约150—160辆坦克。除第15装甲师在北非作战之外,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装甲师数量为19个,坦克3000辆。占德军总数的90%(仅在西线保留了一个装甲旅,目地是预防英国有可能的登陆)。
看得出,德国装甲师虽比一年前多出了一倍,但实际数量,仅比“镰刀闪击”时期多出了800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德军已将5吨重的Ⅰ号坦克全部淘汰,装甲力量的核心改由22吨的III号和23吨的IV号坦克充当。法国战役已经证明,IV号战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古德里安后来承认,“在战争刚开始时,我们都一致认为德国坦克比苏联坦克先进的多……”
耐人寻味的是,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谈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他说,在1941年春天,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参观考察,德国人并不隐瞒什么,直接把IV号坦克开到苏联人跟前炫耀。然而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指责德国人“故意把最先进的战车隐藏起来。”并扬言要到德国元首那去“告御状”。
德国人很委屈,我们并没隐瞒什么呀!最后,经过古德里安和一些在场人士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似乎苏联人拥有一种更新更重的坦克。”不然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当1941年7月,T-34坦克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把IV号坦克打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古德里安才明白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可是有什么用呢?有用吗?说出来希特勒也不信。斯拉夫人怎能制造出比日耳曼人更优秀的武器?
古德里安在1937年撰写的《注意,坦克》一书中保守地估计苏联有10000万辆坦克(实际当时是1.7万辆,1941年为2.4万辆)但这本书却被视为妖言惑众,差点下不了印刷厂。
古德里安后来总结道:“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的办法是根本无法避免危险的。然而希特勒和那些高级幕僚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他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最后倒霉的却是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尽管古德里安等将领对未来不免有一丝忧虑,但OKH却乐观依旧——哈尔德不止一次地弹起了“3个星期便能打垮苏联”的旧调。
天涯有云:精神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把这话放在以哈尔德为首的OKH身上是很恰当的。4月上旬,随着OKH的一声令下,二战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集结行动开始了。在我眼中,这是一支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毫无希望的军队。在短短的4年中,正是这支毫无希望的军队,将把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打得筋疲力尽。也正是这支军队,几乎要将整个战略上的先天不足,用纯战术的手段给扭转过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7:15:27做记号
下一段简单谈谈德国步兵师的结构和集结,然后是苏联方面的集结行动。我不知道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大家乐意看否,虽然看数据有些郁闷,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很能解释后面所要展开的战斗。另外,我想好了,描写顺序是: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群,南方集团军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7:19:21做记号
英格兰在某个时间爆发,呵呵,但是有的时候像梦游,下半场的德国两个反击打得英格兰找不到北。
~~~~~~~~~~~~~~~~~~~~~~~~~~~~~~~~~~~~~~~~~~~~~~~~~~~~~~~~~~~
德国人太阴险了,门将看见球进了,还若无其事的把球继续开出。让裁判造成误判。另外,英国人完全可以表示这场比赛不公平,足球场上必须有11个美国球员和11个英国球员再加上11个俄国球员才公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7:30:16做记号
照例重复一句:以上全部为本人个人看法。我对罗斯福的确是有一些看法的,不如先引用丘吉尔在三巨头会谈时,对手下人私下里说过的一句话:“他的健康,已经不足以担负他的权利。”
~~~~~~~~~~~~~~~~~~~~~~~~~~~~~~~~~~~~~~~~~~~~~~~~~~~~~~~~~~
罗斯福想当独裁者呗,连任四届,德国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他能坏下华盛顿总统定下的总统不能连任2届以上的规矩。什么因为二次大战全是胡说,1940年罗斯福连3届的时候美国还没参战呢,连租借法案都没签,亲英派和丘吉尔财阀的支持才是最大原因。罗斯福能当到死,代价就是美国必须在适当时机参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7:31:52做记号

加油!加油!德意志!搞翻英格烂!
~~~~~~~~~~~~~~~~~~~~~~~~~~~~~~~~~~~~~~~~~~~~~~~~~~~~~~~~~~
坐等德国人大战阿根廷~~~~有好戏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8:31:52做记号
要是德军像盟军那样全是机械化部队,那就爽翻了~
~~~~~~~~~~~~~~~~~~~~~~~~~~~~~~~~~~~~~~~~~~~~~~~
哈哈,斯大林同志会被打哭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9:02:53做记号
我光荣的宣布,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人手一辆坦克
~~~~~~~~~~~~~~~~~~~~~~~~~~~~~~~~~~~~~~~~~~~~~~~~
哈哈,打错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9:06:52做记号
呵呵
所以啊 咱们要是有那种效率
早就称霸地球了
哎 有资本 不能用
~~~~~~~~~~~~~~~~~~~~~~~~~~~~~~~~~~~~~~~~~~~~~~~~~~~~~~~~~~~
人口称霸地球!再说了 政府说了,我们比美国好五倍!五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6-29 09:07:59做记号
我光荣的宣布,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人手一辆坦克
~~~~~~~~~~~~~~~~~~~~~~~~~~~~~~~~~~~~~~~~~~~~~~~~~~~~~~~~~~
老兄 你让我笑了5分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1 17:46:35做记号
连载306
东方的集结
德国人的坦克和飞机数量虽然有限,但他们步兵师的数量倒也十分惊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一共动员了126个步兵师。其中,有14个摩托化步兵师,交通工具多为“BMW”牌摩托车以及“大众牌”卡车,乃名副其实的纯机械化部队。
然而,并不是每个师都有如此好的待遇。德国国防军毕竟是一支资源极为匮乏的穷军队。因此,剩下的112个步兵师就相当纯洁了——编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普法战争时期没太大变化。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几乎没有卡车①。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全靠马匹和马车来拉动。
譬如,1941年德国步兵师的标准编制为3个团,13000名士兵。但他们马车和马匹数量就超过了7000匹,占了士兵数量的一半——以至于每个向东方开拔的步兵师都带上了一个连的兽医和一个营的马车车夫。
这样,希特勒东征大军中的马匹数量为60万匹——与129年前拿破仑攻俄时的数量一样多。光从这点看,苏德战争似乎找不到一点儿现代化战争的影子,几乎还是野蛮的,中世纪战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种与现代化战争完全断层的“中世纪军队”是跟不上进攻步伐的。决定性的战役还是得靠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步兵师来完成。
打仗靠两只腿,行军同样如此。接到OKH的集结命令后,从5月上旬开始,100多个步兵师便从德国出发,徒步走向东方。他们昼伏夜出,连续地进行夜行军,悄无声息地踏过了一个又一个波兰村落,到达了东线集结地。
就这样,在短短2个月里,德国人几乎把250万人的日常所需和人员调到了东方。虽然做得十分隐秘,但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时,斯大林满不在乎,他对此做出了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总而言之,对于德军在东方的集结,斯大林似乎并不担心。他总认为,在没有解决掉英国之前,德国不敢向苏联下手。话说话来,要说陈兵边境,苏联实际上比德国集结得还要早,还要多。当希特勒还在痛殴法国时,德国在东方仅留有20余万人的弱旅,而苏联早就陈兵百万。至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就超过了400万,人数是所有德军数量的1.5倍。另外,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坦克和飞机也是德国人所不可比拟的—— 1.4万辆坦克;1.1万架飞机。比德国人多出了足足5倍。这就好比打架,先动手的那个怎么能去指责被迫还手的那个呢?
并且,这个数据大家不用怀疑,因为这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虽然丘吉尔喜欢在西线战场上信口开河,但这个问题,丘吉尔没必要欺骗读者。他在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斯大林亲口告诉我,开战前,苏联有2.4万辆坦克。”
辣块妈妈,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吓人。敢情苏联人是拿生产汽车的指标来产坦克了。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苏联哪来这么多坦克?另外,既然斯大林不担心希特勒攻俄,那他为何还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到底存不存在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0:00:58做记号
全部边境也不太可能,当时苏军满打满算才多少人。我估计,楼主认为基辅算边境城市。
~~~~~~~~~~~~~~~~~~~~~~~~~~~~~~~~~~~~~~~~~~~~~~~~~~~~~~~~~
没错,肯定是要算进去了的,苏联西部6个军区共计超过了170个师,共计15个集团军+1个军+2独立旅(260万)。但其中不包括苏联北方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平斯克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这些舰队在船只被炸沉,港口被封锁后就把海军人员投入了陆战,协同陆军部队保卫海军基地和港口。这样的作战人员已经超过了30万。
另外,5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把乌拉尔,伏尔加河 北高加索,哈尔科夫,外贝加尔等一系列大小军区的4个集团军共计28个师调往苏德边境。当然,这些师不满员,数量在8000~9000之间。
苏军在边境上杂七杂八的部队太乱,但据朱可夫的说法,苏联在国境线上还有47个陆军边防总队、6个海军边防总队、9个独立边防大队(具体数量不清),但内务人民委员部拥有15万人的数字是清楚的。
此外,苏联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120万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虽然我不清楚这些预备的具体情况,但据赫鲁晓夫基辅特别军区的说法,他们已经发不出更多的步枪来给这些士兵使用了。照他的说法,这些预备人员可以断定皆为临时招募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0:13:41做记号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的是1941年德国生产了坦克和装甲车总共5200,并不是光坦克就11000辆。 另外,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800多万, 苏联为500多万。 苏联的坦克和飞机总数虽然庞大, 但是绝大部分是陈旧过时的,打起仗来不顶什么用反而徒增损失。
~~~~~~~~~~~~~~~~~~~~~~~~~~~~~~~~~~~~~~~~~~~~~~~~~~~~~~~~~~~
看老兄,下面朋友给你指出来了吧。我说的是飞机.......另外,你说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800多万,如果德国真有这么多部队,苏联早就被灭了不是吗?事实上,开战时苏联也没有这么多部队。 这个数字只是朱可夫一家之言,而且,朱可夫写回忆录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他引用的资料全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 中的数据。这本书有中文版,我也是看过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0:16:36做记号
邱文学一贯满嘴跑火车,再加上他是听老婆孩子都不放过的斯教主亲口说的,这数字就更有意思了。
~~~~~~~~~~~~~~~~~~~~~~~~~~~~~~~~~~~~~~~~~~~~~~~~~~~~~~~~~~~
诺贝尔邱喜欢跑火车不假,但我觉得他在苏德战场上没必要骗我们。苏联坦克开战时的数据多了去了 2.2,2.4,2.5万皆有 最夸张的已经到了2.8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0:45:08做记号
存疑?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
老兄~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是通过铁路网运输,步兵师还是靠两条腿。东方铁路网远没西方发达。波兰也占领才不过两年。1940年9月希特勒应约德尔将军的请求加大了东方铁路网的建设力度,但具体情况不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1:13:15做记号
你确定这三部分没有重复计算?170个师的统计时点是4月5月还是6月?
~~~~~~~~~~~~~~~~~~~~~~~~~~~~~~~~~~~~~~~~~~~~~~~~~~~~~~~~~~
问到点子上了,你不提出来我还真不知道。翻了一下,列宁格勒军区下辖 第14 7 23集团军;波罗的海特别军区下辖8 11 27集团军;西部特别军区下辖第3 10 4 13集团军;基辅特别军区下辖第5 6 26 12集团军 敖德萨军区下辖第9集团军和9步兵军。
而新调来的部队番号是:第22集团军(乌拉尔);第21集团军(伏尔加河);第16集团军(外贝加尔);第19集团军(北高加索);第25步兵军军(哈尔科夫)不重复哈。
新组建的预备队我就不敢保证了,因为我暂时查不到番号。写到斯摩棱斯克战役就清楚了,届时番号都会出来。我现在是写到哪看到哪,后面的资料我还没翻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2 11:24:26做记号
存疑?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
德国著名的铁路网不覆盖波兰吧,LZ说的意思大概是从德国边境出发,徒步向东走。
~~~~~~~~~~~~~~~~~~~~~~~~~~~~~~~~~~~~~~~~~~~~~~~~~~~~~~~~~~
没错,德国步兵师调动比装甲师晚,是为了保密。事实上6月22日进攻日的时候 有些步兵师还在行进路上,这点我会在后面谈到。
先闪了 老妈熬了排骨汤,过去蹭饭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8 18:57:24做记号
连载307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2004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
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 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
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90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 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
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1941年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
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 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8 19:11:09做记号
连载307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2004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
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
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90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
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1941年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
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8 19:29:46做记号
连载308
斯大林的真正目地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楼主说“大雷雨”不存在,那为何苏联人还要陈兵边境?想象一下,在1941年夏季,从东普鲁士——布加勒斯特2000公里的国境线上,近千万名士兵在这条线的两端互相对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个疑问,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这是斯大林政治讹诈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斯大林正是这方面的老手——以陈兵边境对付陈兵边境,都是苏联神经战的一部分。当4月28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回到柏林时,希特勒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谈话。
希特勒:到底是什么魔鬼缠住了俄国,使他们竟与南斯拉夫暴动政权签了那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是想威胁德国吗?
舒伦堡:不是的,他们只是公开提出对巴尔干主权的要求;他们对德国即将进攻的传说也很不安。
希特勒:是吗?比赛军事集结难道不是俄国人先搞起来的吗?
舒伦堡:这不过是俄国惯常的过火反应而已……
希特勒没有再说下去,他摆了摆手,转身离开。第二天,舒伦堡便被赶回了莫斯科。对于巴巴罗萨,元首没有吐露半句。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一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也是蒙在鼓里的。
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苏军这种奇特的集结,同样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他似乎担心俄国会先发制人。 3、4月间,又有一批苏军师从内地调往边境军区——计有4个集团军,共28个师。与此同时,莫斯科还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同时表示这种部署是完全错误的。两年前,波兰不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吗?
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这样便可以吓退希特勒。据舒伦堡报告说,“斯大林对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他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笨拙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斯大林极想搞好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可是,他又不得要领。一方面,斯大林不肯放弃对波罗的海、巴尔干、君士坦丁堡等出海口的追求。他埋怨希特勒太小气,不肯把这些港口给他,反而在边境上集结了那么多部队进行示威。但是,如果此时苏联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服输。所以,斯大林就必须集结更多的部队进行“反示威”,来证明自己强硬的立场,以及对这些港口主权的要求。
其实,这种勾心斗角的军事集结在近代史上不乏例子,说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吧,2008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向中印边境增兵10万,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印度要向我们动武了呢?
对,没错,与斯大林的目地一样,这同样属于政治讹诈——这才是斯大林陈兵边境的目地——他既不想打战,又想从希特勒手里寻得好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8 19:38:26做记号
是不是斯教主等赤俄高层也知道自己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比德国人低,所以要尽可能靠前配置呢?
~~~~~~~~~~~~~~~~~~~~~~~~~~~~~~~~~~~~~~~~~~~~~~~~~~~~~~~~~~~
他要向希特勒示威,你们不把芬兰 罗马尼亚 巴尔干这些领土给我,就不惜一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09 01:41:30做记号
连载309
最后一秒,战争已无可避免
斯大林集结军队是为了讹诈领土;希特勒集结军队是为了发动战争,这才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细心的人们马上会注意到,一些毫无征兆的变化足以暗示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譬如,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建造巡洋舰的德国工程师突然回国了;另外,苏联港口内的德国商船也开始纷纷撤离,他们离开的理由很多,总之千奇百怪,拙劣不堪,大概都是妈妈喊我回家喝汤之内的理由。至6月份,苏联港口内已无一艘德国船只。而德国这边,那些想要回国的苏联船只却遭到百般刁难,迟迟不肯放行。譬如,每当各种设备上船出运至苏联时,“四年经济委员会”的督查便大摇大摆地走来,先是交口称赞工艺何等精美,然后便以国防部的名义将机床劫走。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奇怪的变化并没引起莫斯科足够重视——甚至毫不介意。俄国人的外交辞令是我们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抗议,抗议,再抗议。抗议到最后,就没有了下文,德国人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合同上的各种设备一次又一次地被劫持。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一项以冷静、稳健著称的斯大林居然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他不但准时向德国交付原料,并且与日俱增。5月10日,海军上将雷德尔告知希特勒,“他已停止向苏联交付重要设备。”不仅如此,德国人还三番五次地提出了更多的经济要求。除150万吨粮食外,苏联还交付了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产品,150万吨木材,14万吨锰,和2.5万吨铬。斯大林虽然怀疑赫斯出走一事,但仍批准用快车向德国运送原料。发展到后来,斯大林甚至十分阔气地开出一条专用铁轨,从满洲把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德国。并且,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给希特勒传来讯息,暗示苏联将在下一年“供应德国五百万吨的农作物”——当然,条件是把波罗的海、巴尔干等港口移交给他。
直到最后一刻,这个狡猾的苏联独裁者仍在饶舌不休,不厌其烦地与希特勒讨价还价。
至于希特勒本人,他的策略再简单不过了。就4个字:保持缄默。斯大林讨好他,他不答复;苏联政府抗议他,他还是不答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更是装起病来,避免与苏联驻德大使接触(其实跑到意大利游玩去了)。当里宾特洛甫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泛舟时,好奇的齐亚诺伯爵问他,德国真要向苏联宣战吗?里宾特洛甫仍在装糊涂。他回答说:“亲爱的齐亚诺,我此刻还不能告诉你什么,因为每一个决定都紧锁在元首那无法探测的心中。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如果我们进攻,斯大林的俄国将在本周内从地图上抹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11 08:02:58做记号
加兰德是第二号钻石饰获得者,回忆录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台湾星光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将名字改为《铁十字战鹰》
===========================================================
你好,请问一下加兰德的这本回忆录网上有卖否?
————————————————————————————
有啊,不过推荐还是看英文原版的好,台湾版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看了台湾翻译的哈特曼传记和柏林日记,结论是还是再买一版英文的吧。
-----------
请教 英文版的名字是什么
~~~~~~~~~~~~~~~~~~~~~~~~~~~~~~~~~~~~~~~~~~~~~~~~~~~~~~~~~~~
质量真有这么差?没记错的话,加兰德回忆录是钮先钟先生翻译的耶。回忆录原书名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那么英文就应该为the first , the last或者the first and the last 不会错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11 08:05:05做记号
大雷雨是不是巴格拉米扬回忆录中再三提到的KOB-41计划?
巴格拉米扬详细描述了计划的制订过程,但没有提及计划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计划不是防御性的。
~~~~~~~~~~~~~~~~~~~~~~~~~~~~~~~~~~~~~~~~~~~~~~~~~~~~~~~
这个不用奇怪,虽然我是一目十行看的巴格拉米扬元帅回忆录,但可以确定该计划为防御计划。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7-11 09:05:49做记号
连载310
被忽视的警告
在遥远的东方,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于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并非毫不知情(甚至可以说洞若观火)。尽管德国百般提防,但英国情报部门早已提醒俄国,甚至还准确地预报了进攻的确切时间。就在不久之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面临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他在4月3日给苏联领导人的信中写道:
“我从可靠渠道获得消息……德国将驻罗马尼亚的装甲师调往波兰,而当他们获悉南斯拉夫发生革命时,又取消了这一调动。想必阁下会很容易明白这些事实的意义……”
斯大林是不相信这封信的。他第一反应是:丘吉尔居心不良。很明显,丘吉尔为了解除英国自身的困境,试图祸水东引,寻找挑起苏德战争的机会。”在一份下达给军官们的秘密手册中,苏联情报机关这样写道:“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做是英国甚至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对于德国侦察机一次又一次的侵犯领空行为,斯大林采取了宽容态度。“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斯大林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当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请求莫斯科“允许对侵犯领空的法西斯飞机进行射击”, 莫斯科回答说:“您想干什么?想挑起战争吗?”
“不屈不挠”的基尔波诺斯将军又写信给斯大林,他说,德国人已在布格河集中,德国的进攻很快就要开始啦。他建议把300万居民从边境地区疏散,并在那里建立起反坦克工事。但是,基尔波诺斯得到的答复是,“NO!决不能给他们制造进攻的借口。”
嘿,德国人的借口可多着呢!对于集结部队,他们自有一番解释——德国驻苏武官告诉苏联,“德国军队由西向东调动,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佯装痛苦地解释说,“英军正大举空袭德国,因此只好以东部作为训练新兵的基地。”
与此同时,德国第2航空大队却进驻了东部新开辟的机场。到5月末,他们仅在西线留有一个无线电台,让苏联人相信第2航空大队仍在西方。德国空军相继在5月10日和13日,对伦敦进行最后两次大规模轰炸,摆出准备入侵的架式。至于克里特岛的空降奇袭,纳粹宣传机构更是大书特书,形容为“入侵英伦三岛的彩排。”
丘吉尔当然很淡定,他的密码机早就破译了一切。唯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斯大林仍然对即将入侵的警告置若罔闻。李德·哈特在他的二战史中写道:
“虽然英国情报部门再三警告,可俄国人却不相信,并且继续信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对此火冒三丈,并且迷惑不解……”
直达记号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1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7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8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9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3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4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5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6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7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8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9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0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3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国军抗日二十五大主力及其名将_第1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经济杂谈]天涯海神心血之作《金融幻象》上市(连载中)_第1页_经济论坛_读天涯脱水版 [国际关系]地缘看世界2——中央之国的形成_第1页_国际观察_读天涯脱水版 中国需要唐骏,不需要学历_第1页_天涯时空_读天涯脱水版 [右岸文字]LES也有潜规则?被美女经理GOING不知所措_第1页_一路同行_情感人生_读天涯脱水版 [职业经历]前微软员工披露唐骏鲜为人知的内幕(转载)_第1页_职场天地_财经科技_读天涯脱水版 [经济杂谈]《杂谈》:棒打欧元之后, 索罗斯将剑指人民币!!_第1页_经济论坛_读天涯脱水... [右岸文字]LES也有潜规则?被美女经理GOING不知所措_第1页_一路同行_读天涯脱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