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6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7:27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6 00:24:30做记号
《坦克战》是赖小刚编著的吗?看书里面写苏德战争,真是热血沸腾!!不过,一些数据有出入。
~~~~~~~~~~~~~~~~~~~~~~~~~~~~~~~~~~~~~~~~~~~~~~~~~~~~~~~~~~~
呵呵,这本书我是网上找的版本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6 00:28:05做记号
这么写春节前北非战役没法完工呀,隆美尔的进攻、法国人在北非的表现、蒙哥马利以及美国加入欧战都有的写吧
~~~~~~~~~~~~~~~~~~~~~~~~~~~~~~~~~~~~~~~~~~~~~~~~~~~~~~~~~~~
呵呵 写到第一回合的较量为止,6月18日战斧行动结束,刚好掉头写东线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6 00:33:54做记号
战场的形势太难判断了。托扑鲁克的要塞都是意大利长年修的,如果英军整顿完毕,则很难打,狐狸也是想趁乱成功,进攻无可厚非。
隆美尔在他的沙漠战中,总是抱怨后勤军官喜欢夸大困难。批评后勤官员对其军事行动的掣肘。可见狐狸本人一向是轻视后勤的。
而在另一本西方军事巨著《后勤军事学》则是埋怨狐狸进军埃及的战略。因为利比亚缺乏较大的港口,而且航路也不安全,所以轴心军团所能得到的补给极其有限,从最大的港口到阿拉曼的距离超过上千公里,要用来为前线军团提高燃油的汽车所耗费的宝贵燃油远远超过了前线部队所使用的。隆美尔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失误不是军事指挥的问题,而是,在那种后勤状态下,轴心军团根本不具备对距离补给点上千公里以外的坚固军事军点发动进攻的能力。
而1941年舍弃进攻基辅而转攻莫斯科也是这个原因。
~~~~~~~~~~~~~~~~~~~~~~~~~~~~~~~~~~~~~~~~~~~~~~~~~~~~~~~~~~~
如果直布罗陀海峡被封闭,马耳他岛不战自溃。隆美尔的后勤就有保证了。关键是西班牙人要奔小康啊,没空加入战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7 02:06:15做记号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马丁·万·克列威尔德的《战争与后勤》
~~~~~~~~~~~~~~~~~~~~~~~~~~~~~~~~~~~~~~~~~~~~~~~~~~~~~~~~~~~
看过,一目十行看的,太闷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7 02:10:53做记号
没有错,北非是个彻头彻脑的杯具。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且不能解决任何德国所需的资源问题.德国没有一只强大的海军之前,即便夺取了中东,石油也是运不过马耳它的。
德国的优势在于陆军,石油只能从高加索获取。
~~~~~~~~~~~~~~~~~~~~~~~~~~~~~~~~~~~~~~~~~~~~~~~~~~~~~~~~~~
德国主要石油来源有罗马利亚,波兰也有几口小油田,高加索石油确实让人心动,这也无怪乎希特勒做出分兵的决定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8 17:45:21做记号
连载225
双线作战
实际上,丘吉尔做出这个转战希腊的决定,几乎与挥刀自宫无异。然而丘吉尔却秉承了自己一贯性格,至死也不肯承认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尽管被打得鼻青脸肿。
可以肯定的说,他错过了打赢北非之役的最佳时机。韦维尔本可以在隆美尔还是光棍司令之时,攻占的黎波里,把意大利人完全逐出北非。但是,这个机会没有了——被那位头脑僵化、一心沉醉在巴尔干战略幻想中的丘吉尔先生葬送了。
丘吉尔果然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他认为,的黎波里港就像是一只熟透的果实,迟早会落入自己手中。韦维尔尽管对远征希腊有着抵触情绪,但不过多久,他也变得乐观起来,也许是受到了丘吉尔乐观情绪感染,他在3月2日的战争日志中写道:“的黎波里意军可以暂时不理会,因为意大利海军缺乏效率,现在德军实力一定有限,我估计他们不过一个装甲旅而已……”韦维尔最后做出结论:我不相信敌人凭着这一点兵力,就敢收复失地。
韦维尔是正确的,德军的确只有一个装甲团,与他估计的一个装甲旅相近。但遗憾的是,他碰上了隆美尔—— 一个敢于冒险,有时候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我们来看看英军此时的兵力变化吧。2月下旬,那个立下赫赫战功的英国第7装甲师被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原有战线被英国第二装甲师填补,该师刚刚在英国组建,全是新兵。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师只来了一半——另一半被送往希腊。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第6师也乘船前往希腊。接替它的澳大利亚第九师由于缺乏交通工具,并未开上前线。因此从地图上看,英国几乎占据了利比亚全境,但这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其精锐部队及大量战略物资早就调到希腊去了——甚至于澳大利亚第九师连上前线的卡车都找不到。
就在这个时候,隆美尔的反击开始了。正如李德·哈特在他二战史中承认那样:“隆美尔在选择时机上真是走运;并且,隆美尔野心不大,他初衷不过是出于一种,敌人不来打我,那我就打一场进攻战试试的心态”。换言之,隆美尔也极力想摸清英军实力。他给部下传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令:“设法与敌人发生接触!”
但另一方面,隆美尔不敢冒进,因为他手上的兵力实在有限。他总共只有1个装甲团(60辆3、4号坦克),2个机枪营,2个侦察营,3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营——几乎与他在法国指挥的兵力相等。最初,隆美尔要求意军配合,但意大利人早就被英国人打怕了,一提到反攻,意大利人就摆出一副受尽委屈的模样,并大义凛然地表示,实在是想配合友军啊,但我们的交通工具早就在撤退途中丢光了,哎,没办法啦,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你们去吧。
隆美尔看出了意大利人是在耍滑头,他命令,“就算步行军,意军也必须配合行动!”
也许,此刻的隆美尔也未曾预料,这个“试一试”的进攻,会造成两个月后那样大的成果。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8 17:59:04做记号
连载226
反击
德军与其说是在进攻,不如说是在“侦查搜索”。德军装甲部队在前面浩浩荡荡挺进,后面,则远远地跟着两个骑自行车、甚至完全步行的意大利师。隆美尔发现,原来与英军发生接触,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战斗经历几乎微不足道——2月24日,英德两军在非洲发生了第一次交手,德军击毁了敌人两辆侦察车、两辆卡车,俘获了3个英国人,其中包括一名军官,而德军则毫发无损。
3月4日,德军沿的黎波里向东推进了足足600公里,但仍没发现英军主力。在他前面,英军就像是退潮的海水一般,沿着海岸线向西部后撤。并且,他们总是力求使自己避免与德军发生接触,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后卫战,但英军总是能及时撤出阵地,然后,逃得无影无踪。
这个意想不到的推进让隆美尔感到迷惑,这种迷惑又进而演变为他的征服美梦。3月9日,隆美尔向希特勒寄出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在非洲的战绩,并雄心勃勃地表示,他将继续向前推进,然后沿海岸线一直向东进发。“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全境,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北部和苏伊士运河。”
3月19日,隆美尔乘飞机回到柏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做到任后的第一次述职,并且听取新的训令”。
3月20日,他见到了希特勒。当隆美尔再度提出自己的征服计划时,却受到了总参谋部的大力发对。哈尔德上将更是对隆美尔的征服计划大泼冷水,他措词坚决地告诫希特勒,不要接受这一揽子计划。他认为,由于英军牢牢地控制着地中海,再加上意大利人是如此无能,德国只能给3~4个师的军队提供补给。从长远来看,那里的局势迟早会对德国不利。哈尔德说道:“你的任务只是把目前这种僵局拖延下去,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拖上个2、3年”。他暗示隆美尔,不管意大利人有什么新奇古怪的想法,不允许把德国装甲部队投入到毫无意义的战斗中去。
但是,隆美尔坚持说他不久就可以征服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并将德国实力扩张到东非更多的地区。听了隆美尔这个不自量力的想法,哈尔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发出了不礼貌的笑声。他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反问隆美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将军,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隆美尔回答说,“再给我两个装甲军,我一定会把英国人赶出非洲”。哈尔德继续冷笑道:“即使总参谋部可以派出两个装甲军,可你怎么向他们提供补给,如何养活他们呢?”
隆美尔先是动了动嘴角,然后朗声回答说:“这对我无所谓,这是你们总参谋部的事情!”
当然了,总参谋部有一个机密是不能告诉隆美尔的,那就是希特勒即将入侵俄国。于是隆美尔仅仅接到这样的命令:“守住现有防线,只能进行有限的进攻”。隆美尔后来写到:“勃劳希契元帅和哈尔德将军,都主张减少派往非洲的兵力,完全将这个战场前途付之天命,这使我感到相当沮丧”。
3月24日,满怀着失望情绪的隆美尔登上了返回北非的飞机。现在,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拒绝听从陆军统帅部的命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19 05:35:49做记号
丘吉尔确实对于南欧有一定的狂热,反攻的时候,也是在他的极力要求下,先登陆西西里岛,再在意大利的多山地区吃尽苦头,呵呵,有一种说法是丘吉尔希望削弱法国的影响,请教楼主,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尼克松曾在1954年问过丘吉尔这个问题,当时,尼克松还是副总统,他去迎接丘吉尔访美的一段描述如下:
这时,我们的汽车已驶近白宫。我说,读了他的回忆录以后,我经常想,如果同盟国接受了他的建议,向南部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发动进攻,而不是集中兵力于D日指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结果将会怎样呢?在我们进入西北门时,他淡淡地回答说:“嗯,本来可以轻取维也纳的。”(我记得在很久以前一本80年代的老杂志上,丘吉尔的回答是:“那么,巴尔干垂手可得”)
因此丘吉尔主要是想多捞点地盘,别都被苏联夺去了。这是我的理解,丘吉尔希望削弱法国的影响这个观点俺听说过 但没深究,无法回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2 02:49:03做记号
连载227
进攻,进攻,再进攻!
德国陆军统帅部与意大利高层显然是串通好了。3月24日,隆美尔前脚刚一走下飞机,加里波尔将军便给隆美尔拍来了一封电报,上面写道:“在5月底第15装甲师抵达之前,不允许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封电报对隆美尔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此时,施特莱彻将军所率第5轻装师已进抵卜雷加港(利比亚北部港口)。据截获英国的情报显示,卜雷加港的英军正在构筑工事,准备固守。同时,他们向埃及司令部请求紧急增援。
隆美尔后来写道:“我不能坐视他们建立这些阵地,因为他们可以使用地雷和铁丝网,来增强这些天险的防御力量…… 若我等待其余的兵力到齐之后再进攻,那么无疑是把时间送给英国人,使他们可以建好坚固的防御工事。况且,到那时英国的援军也将抵达,德军如果坐守不攻就等于是在延误战机!”
3月31日,隆美尔顶住上层指示,果断地命令施特莱彻迅速进攻卜雷加港。而他在拍给加里波尔将军的电报中却这样写道:“由于部队水资源已深感枯竭,必须要赶紧开钻新井。占领了卜雷加港,便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丰富的水源地……”
隆美尔并不知道,自己的行动在无意之间钻了一个漏洞。当时,伦敦“超级密码机”已截获了德国陆军统帅部禁止继续进攻的命令,他们设想隆美尔肯定会执行这一命令。因此,当隆美尔迅速向前推进时,镇守在卜雷加港的英军被完完全全地打了个措手不及。隆美尔后来写道:“3月31日,我军开始进攻。我带着副官和参谋长整天都在战场上督战。到了黄昏时分,敌人被我们杀得弃甲丢盔,一共有50辆运输车和30多辆卡车,都落入了我们手中”。
隆美尔简直高兴坏了,4月1日中午,他怀着舒畅的心情驱车前往施特莱彻指挥所,“哈,我们什么时候在阿杰达比亚见面呀?”他扯开嗓门,以半开玩笑式的口吻说道。
阿杰达比亚是距卜雷加港以东80公里处的一个大市镇。这座城市已远远地超出了哈尔德命令的停止线。施特莱彻是一个聪明人,他完全明白了隆美尔的暗示,经过一夜休整,4月2日清晨,第5轻装师开上了通往阿杰达比亚的大道。当然了,施特莱彻并没有把这个行动以电报的方式通知给隆美尔。而隆美尔也异乎寻常地一直避免和他取得联系,只是远远地跟在施特莱彻后面。当整个装甲师已开到半路上时,他才加足马力追上先头部队,并佯装大吃一惊地高声喊道:“你们这是在搞什么鬼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2 03:14:55做记号
连载228
虚张声势
施特莱彻强忍着避免使自己笑出声来,他装出一副严肃的神态回答道:“报告将军,我想不应该让敌人有任何机会再重新挖掘工事。于是,我让全师推进到这里,我要进攻阿杰达比亚!”
隆美尔仍在演戏,他站在几名意大利军官面前,装出了一副生气模样,大声怒斥说:“可我没命令你这样做啊!”
施特莱彻后来在(非洲的回忆)中追述说:私下里,隆美尔把我单独拉到一旁,一脸微笑道:“不过,我对你们的做法表示赞成”。
4月2日下午4点,阿杰达比亚被德军轻松拿下。
直到这时,隆美尔才从英军俘虏口中获悉,原来,英军的确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们完全被德军虚张声势地攻势给吓住了。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幕——3个月前,几万名英军追着几十万意军跑;可现在一切又颠倒过来——几千名德军追着几万名英军跑。这个意想不到的局势,正如隆美尔自己坦诚那样,“再也克制不住诱惑啦”。于是,隆美尔决心继续向前推进。他认为,“英国人明显是想避免任何决战,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摆出一副要大规模进攻的态势,这样,欺敌行为才不会被英军识破”。换句话说,此时不捞,更待何时?待敌人识破自己的诡计之后,那就没机会再捞啦。
此时此刻,那位远在天边的加里波尔将军早已是气得七窍生烟,他给隆美尔拍来一道强硬命令:“你的行动已经抵触了我的命令,再次强调,禁止进攻!禁止进攻!”
隆美尔对这位意大利北方佬理都没理,他不仅把这封命令撇到一边不说,甚至还把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分为4路,直指昔兰尼加半岛全境。不得不承认,隆美尔实在是胆大包天,他完全违背了“集中装甲兵”使用原则,用如此虚张声势之势,继续追击退却之敌。
还是用隆美尔自己的话来说吧:我们要跟在“敌人的脚后跟上”实行追击,使敌人毫无喘息的机会!
事实证明,这次大胆挺进所产生的影响简直不可思议。4月3日夜间,韦维尔下令“总退却”。英国总指挥部从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仓皇迁出——他们还炸毁了港口上堆积的4000吨弹药,大火在班加西港内四处蔓延。英军跑得是如此狼狈,隆美尔简直都不敢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多亏了一名从班加西逃出来的意大利牧师,他向隆美尔证实,“英军确实撤出了班加西港”。隆美尔才连忙派出一个侦察营,占领了这座利比亚第一大港口。
当德国先头部队进城时,班加西已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德国士兵简直被这里混乱景象给惊呆了。一位被派去市内调查情况的德国海军官员报告说:“澳大利亚部队和阿拉伯人洗劫了所有建筑物,并用手枪威逼着意大利侨民交出财产”。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写到:“在许多房间里,年轻的姑娘遭到杀害,在清洗血迹之前,我安排人把那一滩滩血迹拍了照……”
可以肯定的说,要不是隆美尔迅速挺进,一定会有更多意大利侨民死于阿拉伯暴民之手。但加里波尔将军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于这几天的战果,他似乎也不感兴趣。他乘飞机赶到隆美尔指挥部,在活动指挥车里,他和隆美尔很快就争吵起来。主要原因无怪乎是指责隆美尔不听命令,擅自行动。
据当事人回忆:“加里波尔将军那双总是带着白手套的右手,由于愤怒而抖个不停”。而隆美尔只是咧嘴冷笑,他嘲讽道:“嘿,不管怎样,我可没让你们意大利人为我们的补给问题操心呀”。 加里波尔将军被这种故意作对、顶撞上级的态度气得面色铁青,两人几乎动手打起架来。正当此际,突然来了封德国最高统帅部的电报(希特勒亲自拍来的),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留在原地,不准再向前推进!”
可这一次,隆美尔竟然连元首的面子都不给了。他看完电报,狡黠一笑道:“看吧,元首已经发来电报,他让我拥有绝对行动自由”。说完,他扬了一下电文,转身离开。
梅尔沙隧道这里地图上没有标示出来,这里也就是卜雷加港所在位置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2 03:41:59做记号
利比亚旅游指南和谷歌地球真是好东西啊,没有这些,在缺少地图的情况下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大家注意看,卜雷加港正好位于苏尔特湾底部,而班加西港所在位置,就构成了昔兰尼加这个鳞型的半岛顶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4 07:08:22做记号
连载229
战争是艺术
隆美尔出其不意的进攻,引起了英军内部混乱。早在3月上旬,韦维尔爵士就曾指示过利比亚守军,他说:“如果你们受到攻击,就后撤”。之后,韦维尔便离开非洲,飞到希腊商讨“反攻大计”去了。
因此,前线司令官菲利浦·尼姆将军一丝不苟地执行这个命令——当德军兵不血刃地占领班加西后,尼姆先生大手一挥,“继续撤退!”
我想说得是,这位尼姆将军其智商真的令人堪忧。虽然韦维尔授权他“可以撤退”,但尼姆先生难道就不会仔细分析一下战场形式吗?尽管某些英国学者事后曾竭力声称,“我们主力都调希腊去了,前线只剩三个装甲旅,无法抵御德军进攻……”但大家都知道,隆美尔其实也不过一个装甲团,假如尼姆将军鼓足勇气,反戈一击,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不过,尼姆将军显然缺乏这种勇气——由于隆美尔阴魂不散,始终踩着他的脚后跟追击;另一方面,如此紧张的调遣,这位初出茅庐的将军也胜任不了。结果,撤退变成了溃退,溃退又演变成溃败。在班加西陷落后,韦维尔爵士亲自飞临前线,坐镇指挥。但他很快发现,前线局势几乎无法挽回。在一份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他这样写到:“装甲旅已遭到占优势的德国装甲部队袭击,现已溃不成军……”
说实话,这份电报挺耐人寻味。大家也许还记得,早在半个月以前,韦维尔爵士曾拍着胸脯保证说,“德军不过一个装甲旅”。可如今他居然改口说“德军是占优势的装甲部队”。或许他是受了尼姆将军的影响,再或许是为了夸大敌人,给自己找个台阶。反正不管怎么说,韦维尔也无法改变前线局势,只能听天由命。
这时,获悉噩耗的丘吉尔终于清醒过来。丧失班加西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丘吉尔事后承认,“这一出乎预料的形势使我坐立不安”。在复电中,他忧心忡忡地写道:“远比丢掉阵地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居然不能与德军对阵?!他们一上战场就足以把我们逐退数十公里……我们迟早要和德国鬼子打硬仗!能否从海上袭击他们背后?或是把德军这只伸得长长的乌龟头切成两段?务请您尽快制定出妥善计划来”。
计划?能有什么计划,继续跑路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6 15:44:47做记号
连载230
进攻还是固守?
直到这个时候,丘吉尔才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远征希腊的决定,也许是错误的。英国陆军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在视察非洲局势后,得出了一个精准得令人吃惊的结论,“看来,我们最近会碰得头破血流了;并且,不仅仅在这一处地方,在希腊同样如此”。
然而,丘吉尔偏偏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只要牛性一发,就再无任何东西可以使其改变决心。换句话说,明知道有可能是错误的事情,他也要坚持做下去——颇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味道。他甚至怀疑,德、意军队在昔兰尼加的努力,难道是德国在进攻希腊之前的一种主要牵制行动?
这个判断实在太荒谬了,德国哪来什么牵制计划?我可以肯定的说,隆美尔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计划。他的进攻是含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即:“战略跟在战术后面跑”。—— 到北非之初,他决定进攻试试,结果攻下了卜雷加;随后,他继续进攻,结果毫不费劲就拿下了班加西。于是,雄心勃勃的隆美尔又打起了把英国人完全逐回埃及的主意。
当然了,反观英军逃跑时的狼狈样,这个计划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是,施特莱彻将军却被隆美尔这个雄伟计划给吓坏了。从地图上看,他们离后方补给基地已超过1000公里路程,中间没有铁路相连。换句话说,从的黎波里卸下的货物,必须用卡车一车车地拉到前线去。补给线拖了这么长一截,可爱的意大利人应付得了吗?更可怕的是,班加西 — 埃及边境还有500公里的路程要走,他们必须要横跨昔兰尼加半岛这片不毛之地。到那时,德军离开后方基地就超过了整整1600公里。一想到这些困难,施特莱彻将军就感到不寒而栗。他那时常常在想,老天爷,咱们这么干能行吗?
隆美尔会告诉他,行,一定行!
前文曾说过,隆美尔这次进攻是分兵4路进行①(见上图)。其余指挥官没有异议,他们拿了命令拍拍屁股就上了路。譬如一位叫做波拉斯的上校,他所率领的第8机枪营所有补给来源,仅是一辆装满汽油的卡车……施特莱彻将军迟迟不肯动身,引起了隆美尔的不满。当隆美尔找到他时,这位将军正躺在指挥车里打瞌睡。隆美尔很激动,他怒斥施特莱彻为何还不行动,施特莱彻反驳说,第五轻装甲师至少还需要4天时间来补充给养。并且,绝大多数抛锚坦克至今还分散在后方200多公里的沙漠中。隆美尔对这些困难充耳不闻,他对施特莱彻下了命令,“你去把剩余的油桶全部腾空,把油装进汽车和坦克里,然后立即跨过昔兰尼加半岛,追击退却之敌”。
施特莱彻当时就慌了,鬼才相信这点汽油能跑完500公里。遇到战斗怎么办?英军反击怎么办?隆美尔根本不容他声辩,他挥了挥手道,“上路吧,我会想办法帮你搞些汽油来”。
就这样,跨越昔兰尼加沙漠的大冒险开始了。
① 波拉斯上校带领第8机枪营,向东直取德尔纳。
② 施特莱彻指挥第5轻装甲师,取道昔兰尼加沙漠向默基利要塞进攻。
③ 施维林指挥第5轻装甲师一部,直接跨过半岛向海滨进攻。
④ 两个意大利师仍然跟在德军后面行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6 18:32:56做记号
其实下面三章都码好了,可是突然被朋友喊出去吃饭,只要喝不醉,晚上立即跟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7 08:38:07做记号
连载231
征服昔兰尼加半岛
此时此刻,英军仍在上演他们最拿手的溃败好戏。隆美尔这个跨越昔兰尼加大沙漠的冒险行动立竿见影。在巴尔切地区(距埃及400公里),德国先头部队甚至发现了一大批意大利士兵,他们正在营地里埋火造饭。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英国人的俘虏——由于英军跑得太过匆忙,无法带走他们。当德国士兵突然出现在俘虏们眼前时,意大利人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月6日,德军继续扩大战果,澳大利亚第9师沿着海岸公路向埃及边境一路溃逃。道路两旁,英军丢弃的坦克、卡车随处可见。李德·哈特在他编撰的二战史中写道:“英军大部分坦克,并不是在作战中损失的,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撤退途中,因机件失灵或汽油耗尽才损失的;一个英国装甲旅在长途仓猝撤退时,几乎把所有坦克都丢掉了”。
与此同时,逃跑将军菲利普·尼姆先生也被德军所俘虏。丘吉尔的说法是,“为了避免交通拥挤,尼姆将军偕同奥康纳将军乘坐一辆汽车,未带任何护卫,从一条小路驶去。在黑暗中,他们突然被截住,一队德国巡逻兵从车窗伸进手枪对着他们……”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崇高了,尼姆先生抄小路逃命居然被丘吉尔说成是“为了避免交通拥挤?” 说来也巧,俘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只剩下一卡车汽油的波拉斯上校——隆美尔下令波拉斯上校抄小道去封锁德尔纳沿海公路,恰巧与尼姆将军撞了个正着。当尼姆说出自己是驻埃及和外约旦军总司令时,波拉斯上校惊得真是瞠目结舌,“狗日的,这真是一条大鱼!”
丘吉尔后来写道:尼姆将军曾获得维多利亚勋章,奥康纳将军从各方面来说是我们最有经验和最有成就的沙漠司令官;我们损失了这两位英勇的陆军中将,不胜悲痛……
在另一个方向,施特莱彻所率第5轻装甲师也顺利进抵默基利要塞(见上图),可他迟迟不肯发动进攻。当隆美尔带着从意大利人那儿抢来的最后35桶汽油找到他时,默基利要塞仍未被攻下。隆美尔气急败坏,当场就发飙了,他咆哮着怒骂施特莱彻是一个懦夫,命令他必须在下午3点之前,攻克默基利要塞。施特莱彻拒绝接受命令。因为他的第5轻装甲师早就在一系列快速进攻中跑散了架,身边只剩下两辆卡车和两门轻型高射炮。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武器了。仅凭这么一点儿武装,怎能攻下由英军固守的默基利要塞呢?
可是,隆美尔连怒带骂,拒绝收回成命。施特莱彻较真了,他扯下挂在胸前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这是他在法兰西战役中荣获的)——同样怒气冲冲地说道:“从来也没有人这样侮辱我,请把你的话收回去吧,否则,我就把这枚勋章扔在你的脚下!”隆美尔没有接话,他凝视了片刻施特莱彻紧握在手中的铁十字勋章,转身离开。
当天晚些时候,隆美尔又回到了施特莱彻那里,他掏出一只怀表朝着施特莱彻,一边晃动一边说道:现在是5点整,你在6点时就要进攻默基利要塞,我会命令希维林用坦克支援你们。
施特莱彻笑了,因为那位希维林上校自打跨进昔兰尼加沙漠之后,就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更确切地说,希维林上校早已在大沙漠里迷了路,至今生死未卜。施特莱彻觉得,隆美尔简直就是在痴人说梦。无奈之下,他只好带上两辆卡车出发,去寻找希维林。但没有找到,自己也差点在途中迷了路,天黑以后很久才回来向隆美尔报告。后者一言不发。(同一时刻,隆美尔乘飞机去找过意大利人,可同样失败了)
当天夜里,隆美尔亲自率领2个排的士兵,去攻打这个由2个印度摩托化旅所坚守的要塞。结果嘛,可想而知——灰头土脸的隆美尔很快就逃了回来。施特莱彻写道,“回来之后,他同样是一言不发……”
硬得不行,那就来软的。4月7日,隆美尔两次派人带着最后通牒前往默基利要塞去威胁英国人,但这名德国士兵两次都被蒙着眼睛送了出来。后来,英国人彻底烦了,他们派人送来一封字迹潦草的信,上面写道:“绝不投降!”
如今,隆美尔又惦记起意大利人来。他写道:“我非常生气,因为在昔兰尼加的中部,这一场会战决定因素就是要看意大利人是否能早日到达”。可是又等了足足一天,希维林上校和意大利军队连个影子都没有。情急之下,隆美尔不得不乘坐一架能在网球场降落的小型“鹤”式飞机去寻找他们——这便是隆美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飞行搜索”。
不过很抱歉,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隆美尔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了搜索敌人,而是搜索自己人。据说,当希维林看见“鹤”式飞机从他头上飞过时,不由得高声咒骂道:“活见鬼了,那肯定是隆美尔!”
而隆美尔搜索意大利人的经历就更有趣了。当隆美尔找到他们时,意大利步兵正坐在地上休息呐。也许他们从来都不曾见过“鹤”式飞机,因此,当隆美尔几乎擦着他们肩膀掠过时,意大利人不禁为之大骇,也不待看清飞机上的铁十字标志,举枪就射。隆美尔写道,“意大利人从各个方向向我们射击。距离不过在50到100码之间,我们居然没有被击落,真是一个奇迹”。他继而调侃道:“不过,也可以看出意军的枪法实在不高明”。
于是,隆美尔赶紧写张纸片扔了下去。意大利人摊开一看,上面写道,“要不赶紧给我走,要不我就下来——隆美尔!”
靠幺,真是活见鬼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7 09:10:26做记号
连载232
沙漠中的一天
隆美尔的副官赫尔曼·阿尔丁杰中尉后来回忆道,“当我们的飞机继续向西飞行大约12公里之后,将军发现,远处扬起了一片尘土,那肯定是我们的部队!”然而等飞近一看,隆美尔吃了一惊,他发现这根本不是德国军队,而是带着平底钢盔的英国军队。英军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我们背后呢?他们是掉队的士兵吗?
于是,隆美尔命令飞行员继续飞行。因为他必须提醒自己的部队注意这一危险,并期望能找到刚才那支意大利军队——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是赶上来了啊!可是,这些意大利人却神奇般得失去了踪影。又飞行了八公里后,隆美尔才看到一只德国部队。他立即命令飞行员在队伍中降落下来,结果飞行员没看清前方有一块大沙丘,飞机被撞毁了半个机翼。
令人啼笑的是,这只德国部队规模很小,同样是在沙漠中迷了路,他们总共只有一门88mm高射炮。炮手向隆美尔报告说,“昨晚在与英军交火时,这门炮被敌人坦克击伤,所以不能行动,我派人开着卡车去联系大部队去了”。
就在说话间,英军纵队越走越近了。于是隆美尔赶紧问他,“是否可以向快要接近的尘雾开炮,因为那是英军车辆激起来的”。这位炮手急于表现,拍着胸脯保证说没有问题。
接下来就是填弹,上膛,发射!可是,炮弹怎么射也射不出来。这位炮手经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报告将军,我派出去的那个家伙把撞针带走了”。
隆美尔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他后来写道:“我们此时若不快走,就有被邀请到加拿大去旅行的可能”。 隆美尔问他,“你们的运输工具是什么?”“一辆卡车。” “那我们赶快撤退吧,5分钟后英军将到达这里,他们不一定会发现我们。但我们必须在沙漠中迂回,我熟悉道路”。
可是,这只奇怪的队伍还没走上多远,汽车又抛了锚,一场沙漠风暴即将来临。他们步行还没走出800米,人群便被猛烈的沙漠风暴吞没。转瞬之间,沙漠风暴又变成了时速七十公里的狂飙,搅起几百万吨滚烫的红沙,铺天盖地地卷过昔兰尼加沙漠。隆美尔手下的人全被吹散,仅剩下了孤零零几个人。阿尔丁杰中尉后来写道:“于是我们只好靠指南针和示速器探测道路,几个人成之字形前进,竭力注视着前方;天空时而发亮,时而变黑,在风暴中,我们发现三名通讯兵,他们正埋着头,连摩托车也被风沙盖住了”。
直到此时,隆美尔还惦记着他的默基利要塞。他询问通讯兵,“进攻情况如何了?”众人皆摇头说不知道。这群人好不容易在地上发现了一条电话线,他们也不及多想,摸着这条线就往前走。阿尔丁杰中尉继续写道:“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来到了默基利要塞外围。地上摆满了武器和装备,几百名印度士兵在地上嗦嗦发抖,而风暴仍在怒吼,遮盖了一切——就象浓雾中的暴风雪一样……”
在要塞院子里,施特莱彻一眼便瞧见了一身灰头土脸的隆美尔,他高声喊道,“将军,默基利要塞已被攻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7 09:30:06做记号
本来还有一段的,但我计划放在后天,因为托布鲁克攻防战是一个整体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7 10:28:00做记号
托布鲁克
我这有几张地图
~~~~~~~~~
这个是相册吧 ,我打不开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7 10:33:55做记号
++++++++++++++++++++++++++
丘吉尔还真的适合在中宣部工作啊
------------------------------------
哈哈,同感,我当时读到这里就惊悚了,丘老头毕竟当过记者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8 23:33:04做记号
我倒是很想知道你怎么解读二战的本源性问题,即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二战?ok,如你开头写到的德国面临的凡尔赛和约的困境,那么在德国的战略里,它以打击波兰开始,准备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结束?达成这样的目标,能怎样地缓解一战后的德国困境?
关于大战的起源问题,在我印象中中国好像少于著述,反而更多沉溺于战争的军事方面的记述,而我读了外国某史学家的一本《大战的起源》,感觉受益不小.......
~~~~~~~~~~~~~~~~~~~~~~~~~~~~~~~~~~~~~~~~~~~~~~~~~~~~~~~
你好,这位兄台,不知你说的《大战的起源》,是否是指英国作者AJP泰勒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我觉得,这本书很中立, 算是研究二战起源最权威的书籍也不为过。
另外,关于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前面也提过,今天我再次详加说明一下,那是在某二战论坛和别人打口水战,内容是:苏德单挑,德国能否取胜,及基辅大会战南进战略和直取莫斯科战略谁对谁错,喜欢二战史的朋友都知道 这是各大战史论坛最热门的两个话题,口水战至今也没停过。
当时我和那个家伙各执一词,辩论了个通宵。最可笑的是,那位兄台到处引用文章,振振有词(其实都是baidu词条或连三手资料都算不上的东西) 我憋屈了,当时头脑一热,心想你会引用文章,那我还不会写吗?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个什么东西,手上的资料也不过10来本书籍,可我是个较真的人,一直写下去后就发现资料不足,便开始扩充资料来源,阅读一切可以搞到手的书籍。弱弱的提一句,这也是我为什么更新慢的原因,几月以来,光是成书的资料,已扩充到42本,这个题材是如此庞大,我不想对不起热心的朋友们的支持。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读书侧重点不同,有人喜欢战略,有人喜欢战术或者外交、政治;当然还有对二战各领袖感兴趣的,甚至还有兵器迷。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很抱歉,我一开始写得不够详细,一笔带过,我现在时常都在后悔,为什么不从1935年希特勒扩军开始下笔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8 23:52:07做记号

战争的起源,或者说希特勒当时的心态,我觉得这一段很能说明问题。时间是1939年9月3日,这是我在读了希特勒副官回忆录后稍加修改的,与前文稍有不同,描述如下:
到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多虑了。战事果如希特勒所料,只会限于波兰境内。一直到了9月2号,西方国家仍没动静。
就在希特勒将要放心的时候,9月3日情况突然恶化,英法两国先后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希特勒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英法宣战使他震惊,于是他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即:不宣战,也不回复。
据希特勒的私人翻译官追述:当英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希特勒正坐在办公桌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站在窗户旁边。他们俩都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走进去,我在希特勒的办公桌前站住,接着就慢声向他翻译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当我译完的时候,房间里一片死寂,希特勒一动不动,瞪起两只眼睛望着前方……停了一会没有动静,这一会儿功夫就像100年一样长;然后,他转过脸,朝着仍站在窗子旁边的里宾特洛甫说:“现在怎么办?”
这是个很搞的问题。现在怎么办? 我还问你呢。于是,里宾特洛甫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我敢断定,法国人会在一小时之内,交来一份相同的通牒(废话)。
这位翻译官在翻译完之后,就退出了房间,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其余的人。他们听了也都沉默了半晌没有说话。连一向精力十足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也垂头丧气地歪着脑袋,用鞋尖转着地上的大理石,像是在踩烟草。就在屋内空气十分沮丧的时候,戈林首先打破了沉默。他转过头来对众人说道:“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希望上帝能饶恕我们。”
在1946—1960年前,欧美很流行一个说法,当二战爆发时,德国上层一片欢腾,据说,戈林突然站起来,站在桌子上高呼胜利万岁,这个说法甚至让许多通读二战史的人都相信了。
最后还是曼施坦因元帅亲自出来辟谣,特别是当这些德国战犯陆续从监狱放出来后,这些当事人撰写了一系列回忆录,才纠正了这个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很明显了,二战爆发的时候,德国高层比谁都纠结,希特勒本以为张伯伦会像慕尼黑会议那样软弱,默认德国的行为。他本就是个赌徒,收复莱茵河非军事区、默默尔
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西方不是都没动静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9 00:10:10做记号
战争的起源,这事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希特勒要达到什么目的我的奋斗里说了,怎么去做到,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详细的计划。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在慕尼黑,英法坚挺了一下,或者波兰人头脑发热允许苏联国境,德国是否敢和捷克开战?假如德波开战后,英法又怂了,没敢宣战。小胡子该怎么办?是回头西进还是直接挑战恐龙苏联,抑或南下压服巴尔干?
~~~~~~~~~~~~~~~~~~~~~~~~~~~~~~~~~~~~~~~~~~~~~~~~~~~~~~~~~~~
这话我赞成,假如在慕尼黑,英法坚挺了一下,二战恐怕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了。正是因为英法怂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立马又打起了但泽走廊的主意。
国家战略说白了——走一步看一步。谁会料到下一步会碰上什么突发事件呢?军事战略同样如此,譬如隆美尔来北非之初,意大利人眼看就要被赶进地中海喂鱼了,能不能守住的黎波都成问题。可由于丘吉尔的失误,隆美尔抓住机会不足两月就收复了全部失地,再次兵临埃及。表面上看牛逼哄哄,实际上,他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29 00:23:26做记号
现在睡觉,明天周末,有空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04:53:12做记号
连载233
兵临埃及
德军攻克默基利要塞其实很富戏剧性。当沙漠风暴来临之际,该要塞指挥官毅然做出决定——在风暴掩护下,从默基利东部实施突围,撤回埃及边境。
几乎与此同时,施特莱彻将军也在琢磨着在风暴掩护下,突袭默基利要塞。因为漫天尘埃,敌人肯定吃不准自己的真实实力。因此,施特莱彻命令意军(正是隆美尔找到的那只意大利军队),携带反坦克迅速移动至该城以东,防止英军突围。而他自己则率领少量坦克,从默基利要塞西面实施正面强攻。
4月9日上午,英军放弃默基利要塞开始突围。怎料,他们刚一迈出要塞,便遭到意军反坦克的袭击。此时,风沙越来越狂烈了,双方在漫天尘埃之中展开混战,可是,他们都探不清楚对方虚实,几乎是凭感觉在作战,稀里哗啦地乱打一气。(在混战中,至少有100名意大利士兵跑进了英军战线,稀里糊涂地成了俘虏。)
实际上,英军如果再勇敢一点,他们完全有可能突破意军阵地。毕竟,他们拥有两个印度摩托化旅。说透彻一点,他们是纯机械化部队,不计损失,不计伤亡,打开一条通道闪人便是。可英国人居然怂了!也许他们没料到敌人早有准备。因此,英国人带着意军战俘,手拉手地退回了默基利要塞。
就在这个时候,施特莱彻所率德军刚刚入城,双方撞了个正着。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呢?突围失败让英军斗志全无,印度阿三兵立即高举双手,高呼英雄饶命。施特莱彻将军清点了一下人数——他们总共抓获了2000名士兵,70位军官和1位将军,并缴获大批武器,汽车和粮食。阻挡德军三天之久的默基利要塞,就这样被轻松拿下。
站在英国人立场上来看,丧失默基利要塞实乃是一个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无论怎样说,他们延缓了德军前进步伐,使德军无法再扩大战果。隆美尔事后承认,“根据目前形式判断,我们很难再击毁任何敌军主力……”
可以肯定的说,英国人虽然把一切辎重物资都丢在了昔兰尼加大沙漠,但有一样东西,他们却没丢,那就是逃跑技巧。
在德军发动的一系列攻势当中,英国被俘士兵不足5000人。早在一个月前(3月11日),美国政府已通过了《租借法案》,开始大规模向英国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丢点物资算个鸟啊!丘吉尔底子厚着呢,美国船队从旧金山启航,经太平洋运来的各种军需品,在开罗城内堆积如山。英国可不缺物资,他们缺得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正如佛朗哥先生在汉达伊会议上对希特勒说得那样:“英国背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美国,只要后勤充足,就算德国占领了整个非洲也没用——他们能一步步打回来”。这场战争迟早会演变为一场“物质之战”。表面上看,英国人节节败退,好不狼狈。但他们完全可以利用“空间”,换取“时间”。埃及边境离苏伊士运河还有600公里要走,隆美尔将军,你能走完剩下的这段路程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05:15:34做记号
连载234
最后的据点——托布鲁克
从地图上看,轴心国军队节节进逼,几乎完全收复失地。如今,在伦敦白厅办公室,英国参谋部的那些老官僚们,各执一词,唧唧歪歪地吵个没完没了。中东战区司令韦维尔将军同样也很悲观,他完全丧失了打击意大利军队时期的那种朝气,在一份电报中,他惴惴不安地写道:我们将回到与去年秋季很相像的形势……我们在地面上将受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德军拥有空中优势,我们恐怕难逃像意军在去年发动的那种进攻……且不说希腊会发生什么问题。
毫无疑问,他绝望了。对于是否能守住苏伊士运河,韦维尔将军充满疑惑。
而在开罗,那些期待着英国在阿拉伯世界日渐衰微,或是彻底毁灭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们则欢欣鼓舞,天天盼着德国人早日从东方打来,好让他们早日砸碎大英帝国套在自己的枷锁。希特勒不是排犹吗?这简直太棒了,我们阿拉伯人最恨的就是犹太人。希特勒先生简直就是阿拉伯人民的“大救星!”那个叫丘吉尔的家伙别提有多恶心了,他居然派兵保护加沙地区的犹太人!若不是他,我们早就把这些犹太异教徒统统杀光啦!①
与此同时,德国陆军统帅部仍在声嘶力竭地徒劳高呼,“停止进攻,停止进攻!”在罗马,意大利当局对于隆美尔的“孤军深入”早已深感不安,他们要求德国统帅部制止其“轻举妄动”。可这有什么用呢?现在谁都明白,隆美尔有希特勒替他撑腰,后台硬着呢。譬如,当希特勒听说隆美尔在非洲补给困难,而陆军统帅部又对隆美尔提出的增援要求无动于衷时,希特勒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哈尔德上将找来,狠狠地臭骂了他一顿。这次事件大大地伤害了哈尔德的自尊心,他对隆美尔能轻易获得希特勒的青睐既是愤怒,又是羡慕。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隆美尔,这个家伙压根就没有应付复杂局势的能力!”
可是,隆美尔依旧我行我素,根本没把陆军统帅部放在眼里。我想,勃劳希契元帅现在一定很后悔,当初怎么就看走了眼,推荐了这样一个愣头青到非洲去呢。
4月10日,也就是攻克默基利要塞第二天,隆美尔再次颁布命令,并断言道:“敌人毋庸置疑是在撤退,我们必须继续追击他们。我们的目标是苏伊士运河,要把这一目标通知给每一个士兵”。
由于隆美尔对办事效率一项拖拉,且老是同自己作对的施特莱彻将军不再抱有幻想。4月10日凌晨,隆美尔做出人事安排,他毅然决定把先头部队的指挥权交给海因里希·冯·普里特威兹少将——普里特威兹将军是第15装甲师师长,他所辖第15装甲师(一部)刚刚抵达前线,隆美尔把指挥权交给他,这对施特莱彻而言,无疑是一种公开的侮辱。也许隆美尔是过于心急,普里特威兹将军他…他…才到非洲第一天阿!希维林上校后来追述到,普里特威兹将军与他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隆美尔派我来接管进攻指挥权。不过我刚到非洲,关于部队和地形我一无所知……”说完,被非洲严峻气候折磨得几乎快要脱虚的普里特威兹将军,返回帐篷睡觉去了。
①1939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爆发骚乱,袭击手无寸铁的犹太居民。在英军镇压并管制下,该地才最终恢复平静。无论非洲局势多么险恶,英国也要在该地驻扎大量军队。很有趣啊,当年阿拉伯人欺负以色列,今天以色列虐待阿拉伯。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05:17:54做记号
楼主趁着女友睡着了起来更新的吧~我家老虎打盹了,起来溜达溜达楼主这么晚还在码字
感谢了~
~~~~~~~~~~~~~~~~~~~~~~~~~~~~~~~~~~~~~~~~~~~~~~~~~~~~~~~~~~~
哈,说了要更新嘛,当心你家老虎发现这么晚了还在上网,让你去跪整天的通电主板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06:10:54做记号
连载235
十月围城
此时,德军战线已迅速向东推移,进抵、并包围托布鲁克要塞。这是英国在利比亚最后一个据点。隆美尔并不知道,早在4月7日夜间,丘吉尔已从伦敦发来急电,“必须誓死守卫托布鲁克,决不允许产生撤退的念头①”。8日夜晚,从昔兰尼加撤出来的澳大利亚主力部队已顺利到达托布鲁克,并按照丘吉尔的命令开始进入阵地。这一次,英国人再也不会轻易丢弃任何城池逃走了,毕竟德国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还能往哪逃呢?
然而,隆美尔始终坚信英军仍在撤退。他认为英军坚守托布鲁克只是在装个样子,是迫于无奈的负隅顽抗——就如同前日英军坚守默基利要塞一样。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隆美尔来到前线,他站在普里特威兹将军帐篷前扯动布帘,并大声询问道:“为什么向托布鲁克发起的进攻停顿下来了呢?” “英国人正在逃跑。”他怒气冲冲地补充道。普里特威兹困惑地红着脸,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来得匆忙,他连自己的指挥车都没有。
希维林上校闻讯赶来,他乐呵呵地把自己的小轿车和司机借给了普里特威兹将军。并看着他与隆美尔飞也似地开下公路,朝托布鲁克驶去。他们驶进了一个不知名的地带,隆美尔猛然发现,自己没带地图!手上也没有从空中拍摄到的有关要塞图片。隆美尔并没有叫副官去取,他决定亲自跑一趟。
正是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变化,隆美尔逃过了一劫。但普里特威兹却不象隆美尔那样有九条命。惊惶的机枪手看到插着将军三角旗的小轿车从后面驶了上来,最靠近前线的一个机枪组尖叫着高喊道:“将军赶快停车,快停车!前面是托布鲁克!”普里特威兹理也没理,他在飞弛的汽车里站起身来,向后高声喊道:“跟我来,前进!敌人正在逃跑!”就在这一瞬间,一发英军反坦克炮弹猛然砸进了他的小车,威力巨大的炮弹击在这种没有任何护甲的轿车身上,就如同一颗子弹射进了一块奶油蛋糕。随着一声巨响,轿车被撕为粉碎,零件散落一地,普里特威兹将军和司机当场阵亡。
希维林上校又是立即闻讯赶来,当英国作者戴维·欧文于1976年采访他时,施维林上校仍然伤感地一再念叨道:“我看到了血……”虽然他已是身经百战,看见过无数士兵倒在自己眼前,但这一次,尤为使他触目惊心——第一天,普里特威兹将军上战场第一天,就战死在托布鲁克。
尽管隆美尔在自己回忆录中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普里特威兹将军被敌人战防炮直接命中,已经阵亡了”。但实际上,他很内疚。希维林上校追述道,“我径直走进隆美尔指挥部。我汇报说,普里特威兹将军已经死了。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心烦意乱。他脸色苍白,急忙转过身去,一言不发地坐了汽车出去了”。
这个时候隆美尔还抱有幻想,这一定是谣言,不可能的!他决定亲自驱车到托布鲁克最南边,来到一个前线监视所。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两辆小车颠簸着从后面迅速追来。从望远镜里,隆美尔看见一辆英军指挥车,隆美尔对身边一位炮手下了命令, “准备射击,后方出现英军车辆”。
不一会,这两辆奇怪的小轿车驶到隆美尔跟前,并刹住了车,从车里跳出施特莱彻将军。他气得涨红了脸,大声报告普里特威兹阵亡的消息。隆美尔冷淡地打断了他,“你怎敢在我身后驾驶一辆英国小轿车?我已经准备向你开火了”。
施特莱彻毫不示弱,他讽刺道:“要是那样,将军,你是想在一天之内把你的两位师长都整死吗?”
隆美尔一言不发,扭头走了。在那年5月份,一位随军记者写到:“在巴尔比亚公路旁,在靠近托布鲁克处的一个德军公墓,隆美尔曾多次停留在那里,他不住反复地念着新增添的坟墓名字”。他继而追述道: “我记得有一天,我看见隆美尔将军站在那里,站在托布鲁克外面的这个地方——这个一公里长的小要塞竟使如此众多的勇敢士兵丧失了生命——我看到他在那里沉思。在1941年那个漫长夏季,这里的战地公墓竟变得如此庞大。沙漠风暴以它整个残忍的荒凉仿佛在向我们证实,这是一种人类转瞬即逝的征象。我们伫立在一位军官坟墓前,隆美尔久久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然后转过身离去了。然而在他的眼睛里,我相信,我看到了那种使他激动的东西——那里面有着深沉的悲哀,这是一种向自己的老朋友和战友诀别的悲哀”。
托布鲁克!这块利比亚境内最难啃的骨头。从1941年4月10日算起,这是一段持续了近300天的“十月围城”。
隆美尔并不知道,沙漠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恶战,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①丘吉尔拍给韦维尔将军原文:
你定能守住建有意军永久性防御工事的托卜鲁克,至少能守到敌人开来强大的炮兵部队为止。看来很难设想敌人能在数周内开来炮兵部队。敌人既要围困托卜鲁克,又要进攻埃及,势必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敌人注意到我们能从海上增援并威胁其交通线。所以,看来托卜鲁克是我们应当死守而决不能考虑撤退的地方。我乐于听到你的意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06:22:48做记号
北非战场实在是看的人昏昏欲睡,期待苏德战场。
~~~~~~~~~~~~~~~~~~~~~~~~~~~~~~~~~~~~~~~~~~~~~~~~~~~~~~~~~~~
托布鲁克攻防战 保卢斯到北非,巴尔干,克里特岛,俾斯麦号,战斧行动.....到苏联战役,嗯,2010年6月22日我能保证到那里....千万别催哦,苏联元帅所有回忆录及苏联战史我一本都没读过,因为考虑到失真太多,但现在不得不读了,一想到苏联那一打元帅,我就头晕脑胀,不过过年倒可以抽空恶补,还是那句话,一切可以搞到手的资料我都读,丘吉尔那么闷的回忆录 我还不是读完了吗?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顶贴,这是我的动力,先睡了,明天中午还要去逛街呢,不知爬得起来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0 23:27:05做记号
楼主是90后
麦嘎达,请接受一个80后的膜拜
~~~~~~~~~~~~~~~~~~~~~~~~~~~~~~~~~~~~~~~
冤枉啊,我是80后....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1 00:05:30做记号
回贴时间刚刚好 622.48
~~~~~~~~~~~~~~~~~~~~~~~~~~~~~~
哈哈果然是啊,乐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1-31 00:11:33做记号
第6集团军换了谁都不解决问题,除非是它原来的司令.但是到了11月中旬以后他原来的司令也没办法了.
德军要避免大的失败,必须在10月中旬之前就在斯大林格勒战线收缩,但收缩的同时必然导致A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暴露给苏军.
在1942年的南方战役中,A集团军群没给闷住,已经属于德军的幸运了.
~~~~~~~~~~~~~~~~~~~~~~~~~~~~~~~~~~~~~~~~~~~~~~~~~~~~~~~~~~~
悲剧从分兵那一刻开始就已被注定,德国根本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发动战略进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1 18:55:00做记号
不好意思各位,过年在即,亲朋友好友到处串门,也没有功夫静下心来码字,休息两天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11:29:33做记号
连载236
间接战略
虽然英国人在陆地上打得糟糕透了,但是在海上,他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战果。1941年3月29日,皇家海军地中海分舰队在希腊海域与意大利主力舰队展开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塔潘角海战”。 此役,意大利3艘重型巡洋舰及2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战列舰遭重创,2303名水兵阵亡。而英军的损失嘛,说出来大家可别喷饭—— 一架鱼雷轰炸机被击落,3名机组人员丧生。
由于此次战役乃希特勒要求意大利海军出海迎战。(主要是为了改善非洲军团海上补给,并伺机袭击英国舰队)。因此,意大利海军迁怒于人,他们不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觉得是德国人强迫他们去作战,才导致了这次极为可耻的失败①。
墨索里尼很早就说过,“如果我们不与英国海军一较高下,那么建造60万吨战舰又有何用?要带小姐出海兜风,有几名水警和几只游艇就够了”。很不幸,墨索里尼这一次又说对了——打那之后,意大利海军再也不愿迈出海港一步,尽管德国人一再保证提供空中掩护,但意大利海军高层显然已经失去了信心。
可以断定,非洲军团为何会以悲剧收场?正是这次海战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道理很简单,只要制海权在英国人手上;只要意大利海军一直窝在家里不肯出来,轴心国后勤补给线永远就得不到保障。隆美尔越是兵临埃及,他的运输线就越拖越长,他离失败就越来越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份丘吉尔亲自下达的命令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地中海舰队首要任务是要切断意大利与非洲之间的一切交通,这是不容违背的原则!”
挟着马塔潘角大捷的余威,坎宁安海军上将(地中海分舰队总司令)开始派遣战舰,在地中海内肆意截杀意大利商船。4月16日,一支由3艘驱逐舰护航的意大利运输船队遭到拦截,数万吨隆美尔急缺的补给物资被打入海底。随后,尽出鬼点子的丘吉尔先生又建议自沉一艘战列舰,把它堵在的黎波里港外作为障碍物。(可见,丘吉尔把非洲局势看得是何等严重。)
然而,坎宁安上将却不愿意这样做,当他得知这个馊主意后惊得瞠目结舌。想啊,地中海分舰队本来就很弱小,还自沉战舰?!这不是挥刀自宫么?无奈之下,坎宁安上将只能铤而走险——他派出数艘战列舰炮击的黎波里港。
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胆而轻率的计划。但最后竟然实现了!由于意大利海军不肯出战,而德国空军这几天又把注意力放在希腊,因此,这次行动完全出乎所有的人意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奇袭②。意大利海岸炮在转瞬之间就被打哑,的黎波里港几乎被夷为平地,陷入了瘫痪状态。换句话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隆美尔再无任何补给来源。
① 1941年2月中旬,意德双方曾举行过一次海军会议。德国人要求意大利海军派出足够多的战舰,护送第5轻装甲师到利比亚。作为交换条件,意大利政府要求分享罗马尼亚石油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被任命为意大利海军司令的亚基诺上将,竟没有得到任何有关这次会议的报告。1941年3月15日,亚基诺应召到罗马,接受了一次远征至克里特岛的双重进攻性搜索任务。这次行动完全是意大利海军当局在希特勒的压力下筹划出来的。德国人声称,他们会在空中为意大利舰队提供掩护。并且,意大利海军还收到了一份来至柏林的错误情报,该情报指出,“英国在地中海只有一艘战列舰~~~”
可是,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人惊恐地发现,英国人根本就不止一艘战列舰,而是三艘。另外,英国海军还拥有一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和17艘驱逐舰。更为可笑的是,德国人一再保证的空中掩护至始至终也未曾出现过,天上找不到一架德国飞机,意大利人彻底杯具了。
②坎宁安海军上将致电丘吉尔首相(4月21日):“今日上午五时,我舰队在11000码到14000码之间的距离内,炮击了的黎波里港达42分钟之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完成了奇袭!这可能是德国空军已被调往其他战区执行任务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1:46:22做记号
连载237
间接路线Ⅱ
不得不感叹一句,有制海权就是TM的好啊!马塔潘角海战之后,柏林与罗马之间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德国人感叹盟友太不靠谱,意大利人则大骂盟友阴险狡猾,特别是那份错误情报,意大利人难免会想,这肯定是德国人故意制造的一个骗局,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说到底,最吃亏的,还是前线的隆美尔将军。由于的黎波里港陷入瘫痪, 5月底运来第15装甲师显然是不可能了。甚至,非洲军团日常补给都出现了困难。韦维尔将军在一份日常报告中,向丘吉尔描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他声称,“一批被俘的德国军人居然伤心地哭了出来”。这并不是因为受了屈辱,而是他们发现英国人后勤补给实在太好了。一位非洲军团老兵写道:英国人的情况简直使人眼馋,“与他们相比,我们在各方面都是那么可怜……” “只消看一看他们的给养——矿泉水、罐头蜜饯和水果,还有我们奇缺的各种东西,就使人心灰意冷”。
其中,尤为使德国人感到怒火中烧的便是英国人喝得矿泉水,因为他们压根就没见过这种玩意儿,非洲军的饮用水全部要从大后方运来,有时甚至是装在运过汽油的油桶里面,简直难以入喉。多亏了非洲军的后勤处长奥托少校,他利用小型船队在沿海地带组成了一个补给网——具体做法无非就是在风高月黑之夜,利用拖船和渔船偷偷地从西西里岛开出,在利比亚某处卸下物资之后,再偷偷地潜回西西里岛,这种补给实际上与偷渡无异,但好歹勉强保障了非洲军的生存需要——至少不被饿死。
据意大利人统计,非洲军团每月所需物资是11.6万吨(包括意大利军队和侨民)。其中,光是德国人每月就要耗去3.4万吨。虽然奥托少校想尽了一切办法,但也只能保证每月向隆美尔提供2万吨。一旦意大利当局出现补给困难——譬如这次的黎波里港被袭。意军士兵就要跑到德国人那里讨要食物。(这可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产生疑问,既然英国海军占据着优势,那么他们为何不把轴心国后勤线路彻底掐断,把德国人活活困死在非洲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完全是拜邓尼茨将军所赐,他的潜艇部队成功地拖住了英国主力舰队,迫使他们在大西洋上疲于奔命。
4月15日,坎宁安海军上将曾要求丘吉尔拨出两艘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 加入地中海舰队。可哪怕是这点小小的要求,丘吉尔也无法满足于他。
在4月23日的复电中,丘吉尔写到:我看不出“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怎样能从大西洋抽调出来。当时,德国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已经下水,开始服役,大西洋舰队自己都忙不过来,哪还能顾及什么地中海分舰队呢?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僵局,没错,英国人掌握了制海权,但他们也绝无实力彻底掐断轴心国的海上补给。换句话说,只要隆美尔懂得精打细算过日子,温饱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但他想要奔小康,那就很不现实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1:56:21做记号
很久没来了,眼见大家对轴心国后勤问题很感兴趣。因此借用这两段浅浅地分析一下关于非洲军的后勤补给,其实黑马兄说得很对,
“意大利的全部海域都在地中海,但地中海的制海权却是在英国人手里。轴心国的海空军都居绝对劣势,这仗是没法打的。”
而这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马塔潘角海战把意大利人打怕了,英国人发明了舰艇雷达,而意大利海军只能靠望远镜发现敌人,如果是在白天,这个劣势也许还不明显,但到了晚上,意大利人就彻底杯具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1:59:16做记号
其实我觉得意大利人不发展航母是正确的,他们的地形根本不需要航空母舰,这个靴子国家本身就是一艘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只是他们的空军太不争气罢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2:15:46做记号
他们改装了航母,只是弄好后发现连舰载机都没有.
~~~~~~~~~~~~~~~~~~~~~~~~~~~~~~~~~~~~~~~~~~~~~~~~~~~~~~~~~~~
这可喜剧的很啊,齐亚诺不是说是墨索里尼不愿意发展航空母舰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2:17:29做记号
隆如果能卧薪尝胆,到非洲后先稳定战线,再逐步利用德国空军和意海军消耗英军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最后再发起陆地进攻,那应该非洲局势可以完全挽回。。。。。。只是假设。
~~~~~~~~~~~~~~~~~~~~~~~~~~~~~~~~~~~~~~~~~~~~~~~~~
克里特岛战役对地中海舰队的消耗,这一点马上就会提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2:30:45做记号
到开战前,法国人共生产了4360架.
~~~~~~~~~~~~~~~~~~~~~~~~~~~~~~~~~~~~~~~~~~~~~~~~~~~~~~
可是法国空军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不过590架 就如意大利潜艇部队在开战前排名世界第一,但实际用处还不如100来艘德国潜艇所取得的战果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0-02-04 22:38:14做记号
The Royal Air Force sent 12 of its 40 operational fighter squadrons to France--30 percent. The French committed 580 of their 2200
fighters--26 percent. RAF fighter losses were 227 of those based in France plus 219 from Fighter Command units based in England. Total-
-446. French fighter losses totaled 508. Total losses of aircraft in the Battle of France were: French--892, British--1029, German-
~~~~~~~~~~~~~~~~~~~~~~~~~~~~~~~~~~~~~~~~~~~~~~~~~~~~~~~~~~~
英国空军在马斯河损失之后,大部已调回本土休整,伦纳德 莫斯利不列颠空战中描述得很清楚了:
道丁反对丘吉尔感情用事,答应身陷重围的法国人派遣他们所要的每一架飞机,反对枯燥的数字统计。5月16日,在英国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带来了一张皇家空军迄今在战争中所受损失的图表。道丁警告说,如果继续让战斗机到法国去冒险,图表上的那条线就会马上降到零点,而且“在法国的失败将连累这个国家遭受全面的、无法挽回的失败”。
直达记号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6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7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8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9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3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4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5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7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8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19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0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1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_第23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 [近代风云]国军抗日二十五大主力及其名将_第1页_煮酒论史_读天涯脱水版 [经济杂谈]天涯海神心血之作《金融幻象》上市(连载中)_第1页_经济论坛_读天涯脱水版 [国际关系]地缘看世界2——中央之国的形成_第1页_国际观察_读天涯脱水版 中国需要唐骏,不需要学历_第1页_天涯时空_读天涯脱水版 [右岸文字]LES也有潜规则?被美女经理GOING不知所措_第1页_一路同行_情感人生_读天涯脱水版 [职业经历]前微软员工披露唐骏鲜为人知的内幕(转载)_第1页_职场天地_财经科技_读天涯脱水版 [经济杂谈]《杂谈》:棒打欧元之后, 索罗斯将剑指人民币!!_第1页_经济论坛_读天涯脱水... [右岸文字]LES也有潜规则?被美女经理GOING不知所措_第1页_一路同行_读天涯脱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