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21:52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
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
2009年10月19日11:04 人民网 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编著:陈煜
系列链接: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车会发"当当"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印450万册的《高玉宝》和夜半鸡叫的“周扒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的确良”代表时髦前卫 穿喇叭裤感觉就像在裸奔[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 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穿着牛仔裤、“一步裙”引领时尚风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与万人空巷的《渴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川菜馆与四川火锅成大众选择[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墙进,扶墙出的尴尬回忆[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白骨精”首进公众视线 “小资”言必称张爱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肚兜”上街与唐装再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与新婚姻法[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总理与农民[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 原来就是草他妈[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我们都是汶川人[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鸟巢”盛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北京市菜票 有效期10天
1958年,“放开肚皮,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放开肚皮吃饭”之后,不少公共食堂只管盯着“吃饱”、“吃好”的办,倾其所有,倾其所能,不但吃饭不限量,就是吃菜,也强调“一个星期不重样”、“半个月不重样”,大吃大喝,穷吃海喝。
河南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的常庄区第一大队第一生产队的食堂,自称能做到一个星期饭菜不重样,每天三餐,每餐四个菜。一周一会餐,节日大会餐。他们还特地公开了一星期不重样的饭菜单,其中有:
和平汤凉粉、豆芽、银丝菜、红丝菜穿汤面、白菜、炒豆腐、炒百合、七糕点肉丝、肉片、炒白菜、炒韭菜、红烧肉、小苏丸、大苏肉、穿汤丸子、拔丝山药、焦烧肉、木耳汤油馍百合汤、金丝菜
这段时间,不少公共食堂还开起了“流水席”,社员随到随吃。有些地方还给过往行人大开方便之门,仿照汉末张鲁设义舍的办法,五里设一凉亭,十里设一饭铺,行人来了就吃,吃了就走,人家不吃,还劝人家,说是反正吃饭不要钱。
“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河北徐水县则在全县范围实行基本生活供给制。其中,针对农民的供给内容有:
伙食:男女整半劳力,大、中学生(这里的大学生是指红专大学的学生)每人每月5元,小学生每人每月4元,幸福院老人每人每年4元5角,幼儿园儿童每人每月3元5角,托儿所儿童每人每月3元。伙食费一律不发给本人,以食堂为单位。伙食用粮发给食物,以食堂为单位发给供应证,凭证到附近粮库领取,其他部分一律折款发给货币。为了便于掌握,各食堂可发给个人饭证。农民出门原数带走饭费,到另一食堂吃饭交费。
服装日用品:男女整半劳力,每人每年发给服装布24尺,棉花1斤,鞋3双,袜子2双,毛巾1条,肥皂2块,根据需要发给草帽1顶。大中小学生、幸福院老人、儿童都有相应的规定,连托儿所儿童,每人每年也发给服装布8尺,袜子3双,毛巾2条,帽子1顶,香皂1块,小毛巾1条。
当时的民谣也热情地唱道: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总之一句话:“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办好公共食堂》。社论提出了办好公共食堂的具体要求,比如食堂饭菜多样化,饭要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应当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等,可谓事无巨细,都作了详细的要求。
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有些做法也很荒唐。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
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
学界对于票据的起端,公认的时间是1955年,是以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为标志的。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不用票,买其他东西都要票。
城镇粮食的凭折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时办法》规定居民口粮依据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了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
副食经营货品,除食油(包括麻酱)早于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并由粮食部门管理外,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6两,牛羊肉5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1斤4两;红白糖各4两,鲜蛋2个。另外“五一”节供应鲜鱼,“端午”节供应粽子,采取多供户少供数的办法,供应日期在3天至7天以内售完为止。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55年10月,上海市印制发行“五证一票”。五证是: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工商行业购粮证、伙食团购粮证、特种用粮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各户用粮均由粮食部门核定数量,发给购粮证,向指定粮店凭证计量购买粮食。一票是:1955年上海市粮票。
这些粮票、粮证是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凭证,属无价证券。凡居民在市内伙食单位或在亲友家搭伙,以及购买粮食复制品等,凭购粮证向定点供应的粮店,在定量计划内,按照需要量换取上海市粮票。
50年代粮票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小小粮票,曾陪伴了所有中国人。

结婚购买票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关于“票证时代”的记忆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观:“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着:“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 不要钱的大锅饭时代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