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59:28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
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
2009年10月19日12:02 人民网 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编著:陈煜
系列链接: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车会发"当当"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印450万册的《高玉宝》和夜半鸡叫的“周扒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的确良”代表时髦前卫 穿喇叭裤感觉就像在裸奔[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 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穿着牛仔裤、“一步裙”引领时尚风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与万人空巷的《渴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川菜馆与四川火锅成大众选择[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墙进,扶墙出的尴尬回忆[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白骨精”首进公众视线 “小资”言必称张爱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肚兜”上街与唐装再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与新婚姻法[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总理与农民[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 原来就是草他妈[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我们都是汶川人[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鸟巢”盛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

60年代,北京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图为女六中(今第156中学)的学生正在阅读雷锋生平事迹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6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品的极度匮乏,“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左”倾错误占据上风,当日常生活异化为政治生活,“文化大革命”终于爆发,整个民族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60年代的生活,艰苦在先,狂热在后,政治、革命,不断地干预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大革命”持续到70年代,终于将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原地踏步,改善甚微。国家和人民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红宝书:60年代未婚夫妻的定情物
60年代的和婚姻,还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
1964年9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光学仪器厂青年叶佩君的婚礼,是在宿舍俱乐部里举行的。屋子正中高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像,墙上还挂着同志们送的对联,上面写着:“创业成家,三十而立……”新婚夫妇这天晚上同往常一样穿着相互的衣服,胸口戴一朵大红花。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接着,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作热烈祝贺。祝贺的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婚礼结束。
那时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基本程序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向家长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鞠躬,也是三次;向来宾敬礼;分发喜糖(当时的硬水果糖是0.96元一斤);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须放鸡蛋两个。
在农村,情况稍有不同。
唱《东方红》、学语录、向主席像三鞠躬这些程序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农村是讲究“做席”的。那时候的“席”很简单,买点猪头、猪下水,用圆白菜炖,熬白菜、萝卜时加些肥肉和肉皮,这两样菜往桌上一端,再打上2斤散装白酒,就算是一“席”了,这样的“席”在那时被称作“半荤素酒席”。
在农村还讲究“随份子”,最少两毛,最多2元。出到5毛,全家就可以一起吃一顿荤素席。
除了随份子,还有送贺礼的。贺礼主要是三大件:脸盆、暖瓶、毛巾或被面。当然,除了这三大件,在很多地方,尤其在城市里,人们的贺礼还有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石膏像是毛主席去安源的那种。
未婚夫妻的定情物也带有浓烈的革命色彩: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俗称“红宝书”)。
除此之外,如果条件允许,女方会买一两斤毛线,织成毛衣送给男方。而男方送给女方则大多是素色手绢和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总要写一些“乘风破浪”、“共同进步”之类的革命性言语。
到了“文化大革命”,婚姻中男欢女爱的感情成分完全被阶级斗争所淹没。“亲不亲,线上分”——阶级不合,观点、路线有异,夫妻便会反目,便会互相斗争,互相揭发,一个小家庭,也要严格地划清界线。“文革”时期“情爱”是禁区,却不妨碍男婚女嫁。只是,那个时候人们谈婚论嫁时,首要的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工人和贫下中农成分是硬杠杠,共产党员是最佳配偶。地、富、反、坏、右分子或他们的子女,即使男子高大英俊,姑娘貌美如花,也常常俊男娶丑妇,靓女嫁恶夫。虽说不合理,但却是那时的“时尚”。
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时期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先念一句语录。
有一位老太太去买菜,售货员说:“‘为人民服务’,你买什么?”老太太说:“‘愚公移山’,我买萝卜。”说着她就在大筐里挑起萝卜来。售货员见她挑来拣去,很不耐烦,就在一边说:“‘要斗私批修’!”老太太头也不抬,继续挑着,口里念叨着:“‘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那时,背“红宝书”中的毛主席语录,不仅是赶时髦,而且也是需要。理发买菜,辩论吵架,都用得上,谁背得熟、背得多,理就在谁这边。
有人掂起一根黄瓜,问售货员:“‘斗私批修’,多少钱一斤?”
对方答:“‘毛主席万岁!’一毛五。”
有人买扒鸡,先交了钱,售货员把鸡递出来,同时说一句:“翻身不忘共产党!”
顾客一心垂涎扒鸡,没言语,只顾伸手接鸡,不想售货员把鸡果断收回,又厉声重复一遍。顾客恍然大悟,急中生智说:“吃鸡不忘毛主席!”才得到扒鸡。
一位老太太买豆腐乳,售货员不接钱,而是说:“要斗私……”
老太太说:“闺女,我不要豆腐丝,要豆腐乳。”
售货员瞪眼嚷到:“要斗私……”
旁边一人看不过,帮老太太应答一句:“……批修!”
售货员这才卖货。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包装,又是红色的经典,所以“文革”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连结婚送礼也必定少不了一本“红宝书”。
仅“文革”几年之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余亿册。在当时,全世界30多亿人口,男女老幼人均1.5册有余,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红宝书”里面的许多警句并未过时,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等等,这些警句已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思想变迁。
当年曾创世界出版纪录的“红宝书”如今已所剩无几,存世量极其稀少。正因为如此,“红宝书”已成了许多收藏家们极力寻找的“文物”,其在文物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攀升。21世纪初,一本1964年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在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时,居然卖出了折合人民币12余万元的高价。(《〈毛主席语录〉红遍全国的背后》,2009年3月26日《天天新报》)
当时一个社员叫王增福,一天半夜家中失火,惊醒时被烈火浓烟包围。危急关头,他没有抢救家产,只拿起红宝书冲了出去。他们称赞他保护红宝书的事迹,他说:“毛主席的宝书,是我们贫下中农的命根子,房子可烧,毛主席的宝书万万不能丢。”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 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下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观:“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着:“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