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49:06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
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
2009年10月19日17:41 人民网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粮食428斤;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的大有。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日用的零售额为42.4元。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的信心。

当年的蛤蟆镜极少有真正进口的
蛤蟆镜,墨镜的一种,大镜片,浅颜色,挡风养目,防晒遮阳,80年代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成为时髦男女的专宠。为什么叫蛤蟆镜?也许是因为镜片大,颜色浅,戴在人的脸上像蛤蟆的两只大眼睛,故而得名。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从美国引进的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神秘的西方世界,科幻的故事情节,随处可见的新奇事物,让这部美剧在神州大地轰动一时。剧中主人公麦克?哈里斯经常戴着一副蛤蟆镜。麦克身材彪悍,表情严肃,戴着浅而透明的大墨镜,的确是威风凛凛,风度翩翩。一时间,麦克的形象受到了不少青年的热烈追捧,用句现在流行的话说,成了麦克的“粉丝”。
模仿心目中的偶像,爱屋及乌,人家的身高体型是爹妈给的,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可是弄一副麦克脸上的墨镜戴戴总不是件难事。于是,不少时髦青年想方设法买一副麦克式的墨镜戴上。一时间,不管脸盘大小,脸型是方、是圆还是瓜子脸,都架上了麦克戴的那种浅墨镜,大街上到处晃着蛤蟆一样的大眼睛。
那时候人们戴的蛤蟆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上面贴的商标不揭下来,以显示那是正宗的“舶来品”,招摇过市,因为商标上那两行外国字母多少能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心。
其实,当年的蛤蟆镜极少有真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厂家仿造的。相对于老式的墨镜而言,蛤蟆镜的确是样式新颖,美观漂亮。
1985年3月5日《工人日报》报道,从1984年10月开始,上海出现了“私人电话热”,10月至12月平均每日申请安装私人电话数猛增到1500余户。
整个90年代,私人电话渐渐进入中国普通人的家庭。2001年6月24日下午,上海电信公司线务员卞金凯拆除了新桥传呼电话服务站的通讯设备,因为居民几乎家家装了电话,传呼电话没人打了,功成身退。

“大哥大”是当时的身份象征
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一款像砖头一样大小的手机,学名叫800兆移动电话。
民间管它叫“大哥大”。
“大哥大”一下子成了绝对的身份象征,拥有者差不多全是各界显要人士:包工头、大老板或者是当年第一批下海淘金的中国股民。那时候拿这么个物件,在马路边上大声喊话,会引来羡慕的眼光;拥有者一到公共场所,一坐下来,必然是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先把这大家伙放在桌上,胜过千言万语,绝对的显摆!
黄宏和宋丹丹后来讽刺的“移动电话要移动着接”,是的真实写照。
“大哥大”的出身其实很粗俗。黑社会叫小头头为“大哥”,叫大龙头为“大哥大”,港匪片里的黑社会老大拿着一个砖头似的玩意,冲着它恶声喝叫,很神气很牛气。
当时人们月收入从百元至一千元不等,但“大哥大”每台售价却要3万多元,加上入网费,每台价值4万多元,黑市价更高达5万元;通话费也十分昂贵,一般人可买不起、也用不起“大哥大”这种奢侈品。价格贵货源也少,基本上都是从香港过关的进口货,没相当过硬的关系,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所以在当时,“手拿大哥大,腰别 BP机”——大凡街上有人是这副装扮,不用说,这要么就是刚发迹的“万元户”,要么就是有权势的大人物,让人又羡慕又敬畏、崇拜不已。
“大哥大”出现不久,传呼机作为它的兄弟,进入人们的生活。从数字升级到了汉显,它的普及率逐渐地提高。
也有人叫它BP机。
那时,一部呼机加上入网费等要花费2000多元,而且买呼机还要托人。
后来有篇《苏厂长的一天》报道说,上海三枪集团董事长苏寿南的司机沈建华,腰上挂着两只BP机,原来,其中一只BP机是小沈为了保证每天6点能准时接苏寿南上班,而设置的定时呼叫机。
“有事您呼我!”曾经是最时尚的告别语。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着:“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观:“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