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0:36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
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
2009年10月19日12:06 人民网 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编著:陈煜
系列链接: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车会发"当当"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印450万册的《高玉宝》和夜半鸡叫的“周扒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的确良”代表时髦前卫 穿喇叭裤感觉就像在裸奔[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 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穿着牛仔裤、“一步裙”引领时尚风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与万人空巷的《渴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川菜馆与四川火锅成大众选择[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墙进,扶墙出的尴尬回忆[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白骨精”首进公众视线 “小资”言必称张爱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肚兜”上街与唐装再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与新婚姻法[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总理与农民[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 原来就是草他妈[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我们都是汶川人[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鸟巢”盛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

60年代,北京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图为女六中(今第156中学)的学生正在阅读雷锋生平事迹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6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品的极度匮乏,“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左”倾错误占据上风,当日常生活异化为政治生活,“文化大革命”终于爆发,整个民族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60年代的生活,艰苦在先,狂热在后,政治、革命,不断地干预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大革命”持续到70年代,终于将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原地踏步,改善甚微。国家和人民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女孩子们偏爱的“米老鼠”糖纸
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糖纸亦是很多渴望得到的收藏品。可那会儿,嘴角儿连糖末儿都舔不到一粒,糖纸只能四处去讨。好不容易把它们弄回来,却不能直接夹进收藏本,必须要清洗一遍,把上面的残渣、黏性物质去除掉,然后再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但有些糖纸印制粗糙,经水一洗,竟然把商标等全部洗掉了,纯粹是一张塑料纸,气得孩子直跺脚。
两人也可以赌糖纸,一般是按照产地与自己生活城市的距离来决定先后次序。比如,孩子生活在成都,一个拿出北京的糖纸,一个拿出哈尔滨的糖纸,自然是后者先玩。怎么个玩法呢?那是把糖纸折叠成长条式,中间掰成穹形,两张叠在一块儿,用力往地上一甩,如果全都翻了身,就是赢家,如果都没有翻身,还有一次用手来扇风吹翻它们的机会,如果均无法使糖纸翻身,就站一边去,只能看别人玩了。
女孩子家比较矜持,纵使心里再按捺不住,也不会参加这种带有输赢色彩的活动。她们乖乖地收敛起欲望,努力地收集糖纸,夹在粗糙的大本子里,相互交换着欣赏。女孩子们偏爱“米老鼠”糖纸,一是因为设计得确实好看,二是因为收集完整的一套很不容易。“大白兔”糖纸也是争相收藏的对象。收集到糖纸时的高兴劲儿,超过吃糖。
男生们沉湎在这项里,往往比女孩来得有韧性,为了花花绿绿的糖纸,他们当掉了刚到手的绿豆糕和脖子上的虎头项链,卖掉了姥姥的绣花手绢和爸爸老旧的上海牌怀表……
1963年12月7日上海《青年报》:有的人把铁丝成“小手枪”,把火柴头当火药装在上面,在别人耳朵边放得“砰砰”响。这不仅会伤人耳朵,而且,也浪费了火柴,甚至会因此引起火警。
“小手枪”和弹弓的风行,与60年代影片《小兵张嘎》深入人心有关。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只有13岁,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机灵鬼透,野气逼人……他就是小兵张嘎。
60年代,大人都在忙着上班干革命,没人管束的男孩子更顽皮,天性中有股张力,弹弓自然成了他们百玩不厌的玩具。大概是看电影《小兵张嘎》的次数多了,欲望便升腾了起来,抄着家伙自己做起弹弓来。最好能找根“丫”字形的树杈,把皮剥了去,再不成用硬铁丝扎一个,舞起来晃眼,更来劲儿。
之后找来些皮筋,或者剪一截废旧自行车内胎,在树杈上固定,绑好,那弹弓就成了形。
总觉得那会儿麻雀特多,刚做的玩意便派上了好用场。不过鲜有射下来的。那鸟儿也不是吃干饭的,人在树下刚摆好造型,它们便翘着屁股扑棱棱地飞走了,没准还扔下两粪蛋儿。没办法了,人小的时候特虚荣,那女孩子眨巴着大眼睛,满脸渴盼地看着你,再不亮一手,真得打个地洞钻下去。于是就雄赳赳地对着小鸡小狗开练,胡同太窄,它们撒不开腿,套个文艺词,那场面真叫“死伤无数”。自然的,四邻的玻璃窗也不能幸免于难,劈劈啪啪,玻璃渣子迸了一地,经常唬得那些大爷瘫坐在地上:“咋整的,这晴天里还落冰雹了!”
更多的时候是左手握一把弹弓,右手还揣了支水枪,左右开弓,说得形象点,叫作“小米加步枪”。
有篇博客这样写道:
对于我们来讲,皮筋就是做弹弓(北京话绷弓子、弹绷子)用的。
弓架子通常有两种,铁丝的和树杈削的。铁丝的粗细要适中,细的没,粗的你又不动。大概和圆珠笔芯的粗细差不多。还记得那种红把的钳子么?如果你树杈,那是另一种风格了,如同音乐,前者是重金属,后者便是乡村民谣了。形状像英文“Y”字,用刀削好后再用1000号砂纸打磨,做好后你有一种兴奋感,如同贾宝玉看到了薛宝钗那对雪白浑圆的膀子。
弓弦也有很多种,我的弹弓是皮筋,就是最常见的那种,商场卖一分钱一根。一般情况是每边五环,两边十环。假如你的力量大些,每环用两根皮筋就好了。我那时力量很大,大家都叫我牛皋,所以我用三根皮筋每环!不过代价也高,我的一把弹弓要用30根皮筋,市价3角,可以买6根小豆冰棍了!没钱的可以找来自行车的废旧里带,用剪刀绞成皮筋,这通常被人耻笑,如同你用木头的弓架一样。见过医院的听诊器吧,那种橡皮管子也能做弓弦,不过做出来很难看!
弹兜通常是皮子和皮革做的,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铰成椭圆型,一边铰一个窟窿。我的都是从皮鞋厂附近的垃圾堆里拣的,如获至宝,可以和同学交换玻璃球洋画小豆冰棍方宝等等!……
不过,就刚勇的男孩子而言,斗鸡是课间首选的玩乐。斗鸡也叫“撞拐子”,是最能体现男儿气概的战斗了。斗鸡是采用金鸡独立式,一只脚盘起来,用手抓住脚脖子,膝盖就是打倒对手的利器。可以两人决斗,也可以分帮对垒,双脚接触地面为输。这个游戏很考验体力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那个时代谁也不懂武术,甚至连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但一些孩子会突然跳起来,猛扑向对手的胸部,完成一个高难度的“飞膝”动作。“飞膝”原来是泰拳的杀手锏。
在分帮对垒中,身体好的孩子往往是大家争夺的筹码,他们必须以一当五,即使如此,胜利者一般都是拥有大个儿的一帮,很多个子小的,对手根本还没有触及到,就自动把腿放下来了。
现在有人模仿香港演员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说:“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痛下杀手。”这话令许多有斗鸡经历的人哈哈大笑后又禁不住潸然泪下。
1962年3月31日上海《青年报》:向爱好“斗鸡”游戏的朋友进一言。
近来,许多初中同学很爱玩“斗鸡”的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各自跷起一足,单足跳跃相互碰撞,碰撞时跷起的一足落地为输)。玩这种游戏,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选择不适当的场合、时间,在楼梯上或水门汀上大斗特斗;不注意安全和纪律,悄悄地偷撞别人,或故意撞在别人腰眼上,等等,往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这样不但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还会影响他人身心健康。
玩“斗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和纪律。
现在,这种游戏变成了体育项目,挑战赛还上了电视。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玩弹弓,玩的是童年记忆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观:“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着:“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