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5:52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
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
2009年10月19日11:41 人民网
系列链接: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车会发"当当"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印450万册的《高玉宝》和夜半鸡叫的“周扒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的确良”代表时髦前卫 穿喇叭裤感觉就像在裸奔[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 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穿着牛仔裤、“一步裙”引领时尚风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与万人空巷的《渴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川菜馆与四川火锅成大众选择[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墙进,扶墙出的尴尬回忆[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白骨精”首进公众视线 “小资”言必称张爱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肚兜”上街与唐装再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与新婚姻法[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总理与农民[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 原来就是草他妈[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我们都是汶川人[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鸟巢”盛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

60年代,北京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图为女六中(今第156中学)的学生正在阅读雷锋生平事迹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6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品的极度匮乏,“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左”倾错误占据上风,当日常生活异化为政治生活,“文化大革命”终于爆发,整个民族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60年代的生活,艰苦在先,狂热在后,政治、革命,不断地干预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大革命”持续到70年代,终于将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原地踏步,改善甚微。国家和人民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用作代食品的野菜

60年代发行的菜票
50年代末,“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席卷中国,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中国人民进入了后来被称为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叫“三年困难时期”。
水稻专家袁隆平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上没有收成。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参考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A19版)
进入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上旬,在西安还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会后不久,广西柳州地区在大力推广“增量做饭法”时,提出了一些主要的方法,如所谓的双蒸法:办法之一是将米放进罐内干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水3斤3两,用猛火蒸40分钟即可。办法之二是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即可。双蒸法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能增加40%以上,且饭粒不烂,味道好。
“粮食增量法”或“增饭法”,辽宁黑山县可谓是发源地。1959年5月,该县大虎山卫星人民公社三台子副业生产队创造了“苞米食用增量法”。但黑山在推广这一“先进经验”之初,有些干部群众对此表示怀疑:“无土不砌墙,加水不能顶粮,出的最多,也不过是多加点水而已。”有的甚至讽刺说:“增量增量,米泡膨胀,饿坏肚子,撑坏膀胱。”但黑山县“苞米食用增量法”还是被要求推向全国各地。
同时,由于口粮标准低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人们摄取热量不足,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当时,一些地方规定,经医院确诊“无误”可领取“康复粉票”一张,凭票到指定地点可买“康复粉”一份(麦麸、豆粉与砂糖掺制),每日用开水冲食数次。据老者回忆:“疗效还行”。
鉴于农村严重缺粮的紧张,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粮标准,“同时,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正式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代”即代食品)的要求。11月14日,党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以渡困难。
所谓代食品,是指人们用于充饥,但在正常年成不作为食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化学合成物等。
三年困难时期的代食品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作物类代食品,它包括各种非灾难年份人们不曾食用的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如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的叶、秆、根及玉米皮、玉米芯、稻谷壳等,以及薯类作物的叶、茎、根等。
第二类为野生代食品,是指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皮、果实等,如榆树叶、树皮、橡子、芭蕉芋、蘑芋、石蒜、土茯苓、大百合、野苋菜、洋槐叶、沙枣、鸭跖草之类。
第三类为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小球藻是一种球形藻类,直径仅数微米,体内有一绿色杯状或板状色素体,种类繁多,生长于淡水中。小球藻最初是用来当猪饲料的,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明确提出,小球藻不仅是很好的精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该社论还举例说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试制糕点、面包、糖果、菜肴、藻粥、藻酱等食品,清香可口;有人用小球藻粉哺育婴儿,效果跟奶粉不相上下。
第四类指合成类代食品,如“人造肉精”、“人造肉”、叶蛋白等,它们相对于前三类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也被称作精细代食品。
利用麦秸、油菜秸秆、谷壳、豆秆、豆壳、玉米根、玉米秆、玉米包皮、玉米芯、高粱秆等制作淀粉。在各种农作物中,玉米从“饲料之王”,提到“杂粮首要地位”,一直到“主粮地位”。以甘薯的茎叶、木薯的块根、芭蕉芋的根作为代食品,也被推广,而南方的广西等地大种“费工少、成本低”的木薯,用它的块根和叶做成食品。(熊新文:《共和国史上的代食品运动》,2006 年7 月3 日《新闻午报》)
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采集和生产各种代食品,不失为一种动员群众渡过难关的办法。不过,许多代食品,几乎没有什么营养可言,仍难以遏止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观:“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着:“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