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2006年要事点评(全文) - 佟屏亚★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讨论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6:24

中国种业2006年要事点评(全文)


! `" N" @, _. o8 I0 ]8 P回眸2006年种子市场,繁荣兴旺,新事纷呈,它体现在货源充足,质量提高,服务周到,农民可以购买到优质满意的种子。但从深层次可以发现,种子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品种混杂、监管缺位乃至行政干预,这一切导致种子市场激烈震荡,甚至可能发生种子行业“逆淘汰”现象,无论是对种子企业还是对经销老板来说都悬系着一种战战兢兢的“走钢丝”心态,2006年可能成为中国种业重新洗牌的转折期。作者按时间顺序从中挑拣数则予以点评。! |6 }' x" r" w/ M- z& X2 E- V

5 }% v% [! P3 |) A+ ^# D一、剖析种子市场“执法经济”/ o; x) g  q( U
, c, M4 p: G3 N
2006年2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以“谁在强收‘保护费’”为题,报道了南方某县工商部门发布“红头文件”,向全县所有经销商户征收“保护费”,把“收费罚款”指标分解到区、段、组,最后落实到人,每位执法人员平均3万元,并把收费罚款任务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完不成任务就按比例扣发20%工资。2005年全局在编210人就有80人没有完成罚款任务。2006年,县工商局下达“收费罚款”指标比上年增加了200多万元。
( E+ \* t$ m% B; ?8 x2 P) }, G! ~2 q$ q& _0 b
点评: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作者与该县几位种子经销老板联系,他们的反映却异常平静。一位老板说: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县里管我们种子公司的“婆婆”就有十几家,即使在全国曝光,要彻底解决还要看政府怎么动大手术啊。
' U/ q# ]$ N0 u& v. m# P
4 U/ q* J/ ?2 Z4 ]4 L红头文件代表的是权利,是指令。行政执法成为某些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采取下达“收费指标、超收奖励、罚款分成”体制,集财政、执法、收费于一身,有一种制度设计上的激励,从被动的创收压力变成主动的牟利动力,乃至逐渐形成自我服务的联动式利益集团。《焦点访谈》曝光的不是指的某几个人,而是指的某些行政部门,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农业、工商、质检等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的公权单位,竟然撕去了掩饰收费罚款若隐若现的面纱,公开下发红头文件,为乱收费“保驾护航”,冠冕堂皇地以执法名义谋取不义之财。这就是新形势下诞生的所谓“执法经济”。
7 a8 d4 v4 X( X/ Q  c1 K# p% I6 U- G* u
谨小慎微的种业老板宁愿选择支付贿赂成本破解“执法经济”,而不愿意也不敢通过法律途径去和权力部门较真儿。一位地方官员说:这不是哪一级政府或哪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事,中央财政管理实行“超收奖励、罚款分成”“收支两条线”体制,行政执法垄断导致企业的微观主体地位在市场中难以确立,干预了种子市场的正常运行,归根到底说还是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一位老板说:不怕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怕执法“闲不住的手”,时下某些行政执法部门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活跃的行动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部门的活跃往往是以利益为动机的。行政部门利益的形成,正在瓦解着政府的超脱性和公正性。倘若没有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配合运作,管理机构、行政执法过不了“以费养人、罚款分成”这个坎,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缺乏法制环境的种业市场无法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一片绿洲。* \6 \, N8 ^8 W' n& `9 w8 t

7 p" G! D& N0 \# I* ~二、媒体曝光“惊人的假种案”,
6 q# H' ?5 d/ M0 f& i& t4 U# `4 j9 V
1 ?; u0 n+ z1 Z3 d, b, c+ c河北省保定市工商管理局查处一起“惊人的假种案”,万籽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0多吨假种子当场被曝光,加上已经运出的70吨种子共计120吨;现场还发现了大量的伪造的品牌种子包装袋。市工商局发出红色预警,对假种子进行通辑。(3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稍后,中央农业部也发出《关于核查追缴万籽良公司销售的种子的紧急通知》(农农种子(2006)第23号),敦促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 I5 e1 Q0 t  ]4 Q3 U) m8 F1 F! y
! A: ]; w* N5 o1 r" J6 L7 S点评:媒体相继报道各地查获的许多假种子案件,《焦点访谈》披露的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随着种业市场放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大胆制假贩假。相对于拥有品种研发和自主产权者来说,制假贩假者未支付昂贵的科研投入和管理成本,暴利驱使他们铤而走险。假冒种子仿制精细,真伪难辨:一是科技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造假产品的“安全性”,外观、包装、标识十分精致,连条形码、防伪标识一应俱全。二是集团化。拥有相当规模的制种基地,有技术人员管理;组织严密,分工协作;有车间,有市场;可称“一体化建设、一条龙服务”。三是网络化。整个销售活动在“虚拟市场”进行,甲地报价,乙地看样,丙地接货,有一个环环相扣的销售网络。四是隐蔽化。造假集团借助某某业务为幌子,行动隐秘,手段诡诈,还有“线人”通风报信;甚至与黑社会性质组织勾结,借保护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3 W/ S; G! ^/ G% r7 c+ X: z8 T! J' A4 R1 K- ~  [
种子打假难在何处。首先是经营种子“门槛”低,经营主体多乱杂。再是制种打假技术性强,季节性强,涉面广,取证难,保全难,仅靠一个公司或部门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很难做到。深层次暴露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和监管缺位。种子打假原本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但一些县级种子部门集经营、管理于一身,既是经营单位,又行执法监督,借助行政权力搞市场垄断,监管部门充当了保护伞,形式上是“打”,实际上在“保”,让制假造假者有恃无恐,致使假冒种子愈演愈烈。一位种业官员说,规范种子市场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必须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形成维权打假的氛围,让制假贩假者感到草木皆兵、无地自容的时候,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
7 G$ W4 Z! H- e0 h* i三、农科院宣布“超级玉米”问世
8 a/ p' M8 v, N# s$ T  V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布,本市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超级玉米”问世,在1.09亩小面积上实收1402.86公斤,这一产量为中国玉米亩产之最。据悉,普通的玉米平均亩产目前为350公斤。市农林科学院透露,2006年将扩大试种这种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玉米”。据保守估算,每年种植4 000万亩,全国的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 500万亩土地。(京华时报4月18日报道). ]  r% B/ s8 Z) y8 w
点评:科技界对“超级玉米”反映异常冷静,主流媒体未予刊载,权威人士出言谨慎。业界指出三点:一是以科研院所名义宣布如此“重大”科研成果,应该经过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论证;二是没有说明所谓的“超级玉米”是种下去就亩产超过千公斤呢,还是说一个品种在理想气候和特殊栽培条件下的可能产量呢?三是一个品种推广应用,还要经过若干年的预试、区试、审定等程序,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悬殊,仅只在小面积试验的产量,怎么能“一拍脑瓜”便估算出全国能种几千万亩、增产几十亿公斤呢?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有恃者无恐?0 M7 k, w; O# c, z9 W
" g; y) u3 T) ~
一位研究人员说:现在整个社会弥漫浮躁气息,农业科研领域也难以幸免。在全国超级玉米育种研讨会上,多数人认为“超级玉米”提法是“赶时髦”、“哗众取宠”,其目的一是为了博得功利,二是为了获取经费。因为育种人员依靠国家的经费资助,你有了既定方案又有经费我就跟着干,至于能不能培育出‘超级玉米’,可以随声附势嘛!有些“上级”爱听冠以什么新、奇、优、特名词的项目或课题,就舍得大把大把地给钱。给钱越多越好啊,谁还公开提反对意见呢。有些科研院所的领导明知是浮夸,也听之任之,因为能捉到耗子就是好猫啊。% r; n' d% j4 Q( ^: t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位业界人士评述:这两年涉及“超级”有两件大事,一是娱乐圈“超级女声”(超女)的炒作,一是科技界“超级玉米”的亮相。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然巧合地同时出现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很有意思的是,两者都在努力地争夺“超级玉米”的冠名权。娱乐圈抢注“玉米”是粉饰超女,而科技界冠名“超级”是自我作秀。您上网稍加浏览,就会发现“超级玉米”这个词语有一半是用于赞美“超女”的。但娱乐圈炒作是一种商业噱头,一展歌喉,一片掌声,化作明日黄花;而科研人员要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心态和作风,做的事,说的话,覆水难收啊!
1 \! v% B( \" O5 y) x$ z1 p- g四、国务院发文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m' E! x/ `1 G% z' S0 p7 h$ S
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5月19日发出《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要求各级种子部门必须在2007年6月底前,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人、财、物彻底分开。农业部办公厅于6月8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农业部门“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a4 r* Y- }% Q( |
点评:《意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种子法明确规定,种子的行政管理与生产经营在机构、人员和财务上应当分开,就是说要做到政企、政事、企事分开,但6年过去了,从上至下一直未能认真贯彻和顺利实施。一是农业部门缺少一个能代表统一意志并能统一指导全国种子产业发展、制定法规、政策调研、宏观调控的权威机构,不能形成拳头和发表权威话语,以事业名义(或二、三级机构)保留了十几个处室,限定职责范围,各管自己业务,遇到关乎中国种业发展全局性、方向性、决策性的大事,谁也不敢管,谁也不愿管,谁也不能管,谁也管不了。在中国种业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发挥重要“领军”作用的中国种子协会,长期以来没有进入角色,行业服务职能严重缺失。从源头上该放下的权力没有下放,该加强的部门没有充实,该转型的机构没有转型,这就使中国种业市场化进程负重前行。二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强化了从上到下条条块块的管理职能,有的地方明分暗合,有的地方形分神合,有的地方分分合合,基本上保持着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管理框架。' x# o: q3 @  R3 J3 {( b6 z+ M% B4 ~- \2 ?
) c% ~3 D: ?: v1 y* G6 G  @
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明令至2007年6月30日止,必须政企分开,表明政府坚决推进种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但政企分开的重点在县级,而源头还在上面。全国现有县级国有种子公司1950家,其中84%的公司政企不分,大多数是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或徒具虚名。种业暴露出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质乃是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同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显著落后于种业市场化进程。一方面,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源配置权,控制着许多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挥的提供法治、社会基本保障和其他公共产品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履行。因此,改革的重点应该转向行政体制改革,只有政府职能定位准确了,市场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种子企业政企分开不仅仅是农业部门能完成的事,还涉及到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工商管理、编制办、社会保险等部门,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历史角度和政治高度来看待,最为重要的是加大领导力度,俗话说,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如果从源头上有决心破冰通途,基层的问题就自然会迎刃而解了。
! m. w0 p9 K3 W- _) S$ U* p- J5 Q
! ^# T5 i. V* E. i; I五、郑单958让几家欢乐几家忧愁: ~% T. h' z+ g+ p- y, a* C. r* ?! T" r1 T

  P8 F  b; k2 n/ I) i- F郑单958是中国玉米生产上少有的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速度之快,种植面积之大,史所罕见。它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给商家带来了利润,托起种业走向辉煌。当2006年度夏玉米播种季节结束时,标志着郑单958销售季终结。总体上说,拥有郑单958授权公司赚了个盆满罐流,大大小小经销商都分得了一杯羹,只有少数批发商和经销户“该出手时没出手”。# T/ {6 K, l: m3 M6 E0 y

1 {6 z" L9 u) K& l8 f1 e. \点评:“谁有958,今年准发家”,这是2005年种子市场形势的概括。赚了大钱的种业老板脑子里紧绷着“前低后涨还难买”这根弦,念念不忘按老皇历设计营销策略。东北地区种子市场启动较早,受限货放量的影响,价位开始走高,每公斤售价9~10元,个别地区达到12元。经销商寻机“趸”进,囤种望市,种子市场呈现供货紧缺气氛。俟黄淮海夏玉米进入始播期,东北市场余种倒流,西北基地种子放量,各类冒牌品种入市,没有出现预期的价格反弹,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抢购高潮,种价从一个上升的小高峰开始下滑。5月下旬以后出现恐慌性的抛售,每公斤迅速降至8.0元以下,出现了越是降价市场越平淡,越平淡越沉不住气,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到夏玉米播种接近尾声时,每公斤4~5元也赶快往外甩啊!山东省汶上县一位经销商说:他年初两次各进了5万公斤散籽,因为记住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没进库转手每公斤加4角就出手了。他喜洋洋地说很满足了。河北省容城县一位经销商说:“郑单958严重供大于求早在去年就已形成,但没有意识到风险。经销商压货都在10万~15万公斤,很后悔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后赔本赚吆喝地甩出去了。是追逐暴利蒙蔽了双眼,是贪婪心态失去了理智。”
" m1 i- {  b# I" u- j  H5 i
3 c4 A: K% P0 f& s郑单958市场表现给种业人士上了很好的一课。所谓吃一堑长一智。2006年“前平再涨后难甩”的价格走势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市场的力量,也显示出品种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优秀品种可以托起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但也可能毁掉几家企业。其实是市场在不断地洗牌,要淘汰一部分品种,要淘汰一部分商户,还要淘汰一部分企业。/ I/ V2 \" u# ^+ O- V

; f' A9 ^3 |- [2 [: i六、种子搭邮车,是屿,非也?0 K- k, d, s! S2 c+ B- v1 m
& `8 d3 {$ E6 V; L7 Y6 G7 `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发文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连锁或其它物流行业进入农资经营,推动了种子搭邮车进村入户。据国家邮政物流总公司负责人2006年6月宣布,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1500个县邮政部门开展了“种子搭邮车”业务,覆盖全国行政村27%。(中国邮政报). A. T$ s! f5 b( V5 I6 t3 a; ~

$ W  R0 Q, b% J" U9 _1 b6 n点评:邮政部门有政策支持,资金充裕,借助强大物流队伍和广大农村网点配送优势,种子搭邮车数量逐年增长,尤以在北方地区玉米种子行业发展最快。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种业公司是联合邮政物流营运种子最早的一家,被国家邮政物流总公司选定为全国种子运送合作试点企业,先后与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等玉米主产区的邮政系统开展合作业务,对重点市场建立了种子配送站,大大方便了经销商提货和营销。河南省邮政管理部门算了一笔账,全省小麦种子年需求量5 000万公斤,每公斤小麦种子的邮购价与地方销售价平均相差0.60元;玉米种子年需求量7 500万公斤,每公斤差价2元。如果全部通过邮政物流销售,农民可以减少开支1.8亿元。邮政部门提出“良种搭邮车,科技送万家;农民家中坐,种子送上门”,在农户、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种子流通的桥梁。河南省“种子搭邮车”的数量已从200公斤增加到今天的2000万公斤以上。
( t5 K8 D" n8 l; Q
% W+ }2 O# e; J- X邮政涉足种子营销引起种业界很大的反响。有的老板说,把种子直接送给乡村级经销商和千家万户,价格低,数量多;邮政部门的强大物流无疑会对种业市场产生冲击,将加速淘汰县级种子经销商,尽管今天种子搭邮车所占比重还很小,但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一个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但要有产品的品牌,还要有渠道的品牌;而渠道品牌是净化市场和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手段。种业老板如果还固守老观念老思维,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种子营销必须走经营模式创新的道路。但也有人认为,种子搭邮车难以解决种子营销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和技术问题,特别是发生假冒伪劣或种子事故时将束手无策。邮政涉足种子经营是不务正业,追赶时尚,走着瞧吧!" B/ X+ B1 i/ h  |
3 G/ A3 r( q3 ~! K& [
七、中央财政加大良种补贴力度。8 u6 [9 m9 ~2 t; ~" O$ B1 x
6 V' I9 U" ^1 e
2006年中央财政加大了良种补贴项目的资金投入,良种补贴款安排41亿元,面积扩大到3.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左右。补贴作物包括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和稻谷。文件规定,良种推广补贴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技术依托,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良种质量监督,以项目名义下达,以县为单位,实现集中连片种植,统一供种率达到100%。4 R, O' g1 m7 L4 W2 O6 O
2 ]+ Q7 f/ R2 Q9 l" Y
点评:良种补贴本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有误,经层层关卡,兴师动众,招标论证,评审验收,严重地干预了种子市场的正常运行,成为种子市场竞争的一个嬗变因素。“统一供种率100%”让人联想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种子“四化一供”政策。农业部门明为招标评审,但中标的60%~70%是县农业部门所属种子公司。按种子法规定,这些公司早就应该与主管部门脱钩,但至今仍然保持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良种补贴款让濒临关闭的公司获得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新品种培育要投入很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投放市场以后有一个旺销期、稳定期、衰退期,初期销售数量较少,价格较高;而良种补贴规定要选择“数量多、价格便宜”的老品种,新审定品种完全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客观上保护了“大路品种”,妨碍了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推广。1 e( R! z. `# m! t

! q- G5 o: X7 j6 H. _种子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超前性。以玉米种子为例,当年销售的种子一般在两年前就要列入自交系、杂交种生产计划。全国玉米主产县近千个,招标时间相对集中,企业要确保中标,就要投入高额成本去各县投标、公关,如果企业不中标或中标数量少,都要蒙受重大损失。最大的受益者是掌握招标主动权的市县农业部门和下属种子公司,供种单位必须主动上门“求神拜佛”;通过了县级“关”,还有乡和村级干部也要收取若干“辛苦费”,层层“关卡”产生严重浪费和腐败。
( I+ V  j( e; C' g$ c. g
) W7 E4 f! ?2 P0 J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本来是生物进化、社会进步乃至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但实施良种补贴会出现逆向的“劣胜优汰”,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促成种子行业发生荒诞的“逆淘汰”:一是深谙“公关”伎俩的企业和老板淘汰遵纪守法的企业和老板;二是“大路品种”淘汰新审定品种;三是假劣种子淘汰货真价实的品牌种子。“逆淘汰”给蓬勃发展的中国种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此法继续实施下去,很可能又恢复到计划经济时期“统一供种、垄断经营”的格局。8 T! L2 m6 O+ i7 N! y8 e  p' b
- F2 V; V. j9 E2 m7 I1 z
八、从坐商到行商以优质服务争夺终端
" `/ J' q! p, L/ Z2 h4 V$ h3 q
2 C( O- X+ g" d! K! ~* n2006年种子市场竞争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大的特点是竞争焦点由以品牌为导向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由品种竞争转向渠道竞争,营销方式由传统坐商转向行商或游商,千方百计出新招争夺终端市场。例如网络直销、品种评比、现场观摩、高产示范等,谁在优质服务上取得主动权,谁就能赢得农户的信赖并扩大终端市场。- e( N+ x' d% {4 C4 s7 ~8 R8 b
4 H7 j0 [6 m. C# h
点评: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每年从10月开始,客商临门,生意兴隆,到春节时种子即已告罄并开始盘点庆功了;进入市场经济,种子连年供大于求,营销模式创新在种子推销和宣传中愈来愈显示重要的地位。2006年种业老板争夺终端市场在服务方面采取了许多新招,例如开展良种入户高产竞赛,组织农民技术培训,良种送进千乡万户,邀请种粮大户现场参观,把种子交易延伸到乡、村一级,有的公司甚至可以让满意种子进村入户,把技术随种子送至田头地边,让农民看得见、信得过。发生了质量或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及时服务到田间。
9 r! q% K7 [" v- H' u: M
. A) s# E3 R. e+ I+ U- z以内蒙古丰垦种业公司开展良种入户玉米高产竞赛为例:该公司联合当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全盟开展优良品种兴垦3号高产竞赛活动,评选出前若干名高产农户以及技术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现金奖励。春季制定方案,夏季检查落实,适时技术指导,联合测产验收,最后隆重举行表彰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呜,当荣获高产优胜奖的农民披红挂彩、兴高采烈地开走拖拉机或抱走彩电的时候,震憾人心的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农民说:广告不如新闻,新闻不如电视,电视不如口碑,口碑不如眼见。高产竞赛托起新品种走向辉煌,以种子公司为主体的良种入户模式可以认为是育种、营销、技术推广“三结合”的一个发展方向。
. C" b" e. K( z; y5 g) C5 p# @. s: b5 @8 L- {. X2 G" l
九.中国种子协会选出第四届理事会
2 o% |8 W0 i0 z
3 P8 m7 u* [* A7 r! P' f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报道:10月27日,中国种子协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农业部负责人在讲话中对中国种子协会在组织专题调研、承担种业发展战略研讨和技术培训、开展龙头企业创建认定、搭建新技术和产品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所做工作给予肯定,希望今后中国种子协会切实转变观念,把立足点瞄准在行业发展上,把出发点定位在服务会员上,使协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员之家。
) O% M) ]4 d; \4 Q5 v# S$ D0 Q5 Z4 S3 y/ q* y. y' H
点评: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建立的中国各级种子协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挂靠在主管部门“合署办公”并行使政府职能的官方代言机构,业界常用“二级政府”比喻。协会主要负责人大多是由主管部门或是退下的政府官员兼职,这无疑提高了协会的权威性,为协会增光添彩,但有违于行业协会的办会宗旨。从法律上说,各级种子协会处于行政与市场的中间地带,一方面,种业协会与行政机构“合二为一”,行政部门将不方便做、不敢做的事情以“协会”名义去办理。另一方面,协会又不属于行政序列,因而不受相关法规和伦理的约束,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经常处于“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境地。
- G" v& a& n- Q; Y# k! `: q$ g1 E
1 C$ v7 U) x# b" M# a以3条腿支撑的板凳比喻一个稳定发展的行业,这3条腿指的是政府、企业和协会。就今天中国种子行业这张板凳来说,政府这条腿又粗又长,企业这条腿又细又短,协会这条腿却是行走困难的跛脚。行业协会应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社团,其组成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以谋取和增进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农业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通过立法或政策使协会获得社团组织独立的合法地位,种子协会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员之家,中国种业的发展将会快速地进入质变阶段。加快种业协会职能转型和民间化改革应该是政府的一项历史使命,各级政府应该扶上马送一程。/ \+ ~1 k- _( m
- u. |1 g& f6 K5 A# K( |8 s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曾于2005年12月颁布一项《黑龙江省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行业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不得由现职国家公务人员兼任。”还规定行业协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兼任其他公职;行业协会的办事机构、财务管理应当与政府部门分离。这是一项具有制度创新意义的关于行业协会的首例自律性的专门法规值得仿效。
! C) M# _" v3 t; R' m3 ^/ i
! V, |3 x" s0 j) X0 X! o3 q十、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评出- N, h' x# V$ P3 F* K5 ]" v

/ N0 L/ T, |% {" ^' q4 B& q中国种子协会宣布:2006年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经过评选诞生。入选的条件是:一是依法登记注册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二是有形净资产3 000万元(后增加净资产500万元)以上,三年年均种子经营额5 000万元以上,年均利税500万元以上。三是具备科研开发能力,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5个以上,并有1~2个品种大面积推广。四是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五是有比较完善的种子质量保证体系,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部经过精选加工和标牌包装。六是守合同,讲信用,有优质的售后服务。9 o/ K+ ]9 P8 W$ j4 I+ U

0 k& P" d/ q# u( U5 @3 w点评:从2000年中国种业评选百强企业以来,2003评出50强企业,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名落孙山;这次评选出的50强企业,比上届至少又有1/3的企业“落马”。从榜上看本届50强企业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显著增加了,国有种子公司减少了。二是拥有研发能力和自主产权品种的企业入选了,依靠“掏地沟”敛种子经营的企业落选了。三是由于体制或机制等诸多因素,有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公司没有入选,但也有快速发展的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小”公司榜上有名。总体上说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但严格地说它只是中国种业的一个随机排行榜,并不完全反映公司真正实力的强与弱,企业强不强,还要市场说了算,因为各家公司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还有很多的不确定的嬗变因素。  }7 I7 a6 X/ ^" I5 ]; W$ s7 |: @
9 d( {, ^8 u; \3 I6 t
中国种业50强企业评出无疑令种业人士欢欣鼓舞,奋发向上。但要严肃地指出,在跨国公司“兵临城下”的紧迫形势下,我们是在关起门来自我喝彩、自己找乐啊!透过窗帘向外观看,仅仅一个先锋种子公司的营销额就足以让加起来的中国种业50强企业汗颜。种业老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种业还只能算是一个襁褓“婴儿”,企业集中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系统混乱,缺乏领唱型企业和企业家团队,特别是政府部门在还在不同程度或某些方面仍然充当着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体角色。中国种业面临的不仅是单个的跨国公司,而是一个庞大而有效的国际化产业链条。因此,种业管理部门和种业老板必须励新图治,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引导种业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种业竞争。我们已经把跨国种业公司拒国门之外8年了,如果依然还寄希望于“四部一委”文件,限制跨国种业公司在本土独资经营或控股经营,关起门来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那可是固步自封、坐以待毙啊!
中国种业2006年要事点评(全文) - 佟屏亚★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讨论种... 今年“先玉335”却不适宜在东北种?(图) - 中国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 讨论种子话...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 - 育种动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讨论种子话题,推进种业...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 - 育种动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讨论种子话题,推进种业... [01-03] 怎样种好玉米制种田 - 育种动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讨论种... [05-12] 农大108玉米单交种制种技术 - 育种动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 [04-21] 杂交玉米种高质量制种对策分析 - 育种动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 不公平和市场的恶性竟争阻碍了中国的种业进步 - 行业交流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种业... 看2011年玉米种子预测 | 种子论坛 - 中国农资人论坛 - 农资第一互动媒体 看2011年玉米种子预测 | 种子论坛 - 中国农资人论坛 - 农资第一互动媒体 四季度关注刺参养殖业和玉米种子业 2007中国种业10大要闻专家点评 2010年中国杂交玉米种业形势预测(转自网友QQ群发言) - 农产品供求 - 玉米种子论坛... 关注中国女性的妇科健康(全文) 2005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 时代讨论- 时代中国 - 环球论坛 - Powered... 2006中国饭店业十大新闻及专家点评 女人该要爱情还是要事业? 女人该要爱情还是要事业? 一位教师冒死发言反对绩效工资(绝对在理) - 公共讨论区 - 中国大学点评网 - 人民网 2008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转) 分饼的方式 - 思想讨论 - 中国思想论坛 [讨论]关于中国的数字集群之路[通信论坛] 外媒:"中国论坛"首次讨论朝鲜剧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