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17:20
发布日期:[2008-10-24] 【 字体:大中小 】【打印此页】
发改委发文实行“种子限价管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曾于2004年3月26日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物价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强对粮食作物种子价格管理,务使种子价格稳定在2004年2月底以前的市场价格水平。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种子价格的监测,制定防止种子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的工作预案,适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可实行限定批零环节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零售环节最高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2005年,有相当一部分省、市、县陆续公布了种子限价管理措施,有的地方还实行了“明码标价”销售。
点评:种子限价管理是《种子法》颁布后政府第一次采用行政措施限制种子价格,其目的是“保护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以及种粮农民的利益”,试图对种子市场发育起良好的稳定和引导作用。但业界人士质疑:其一,价格管制对我国种子市场只具有部分适应性,种子价格过高或不合理并不都适合通过价格管制来治理。其二,部分种子价格上扬反映供求关系的自我调节,是种子价格向价值的理性回归,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沿袭计划经济而来的中国种子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玉米为例,中国玉米种子价格低于亚洲、南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玉米种子与商品粮价格比率,中国为1:5,北非地区为1:16,南美地区为1:23,亚洲其他国家为1:24,所有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19。 也就是说,中国的玉米种子价格仅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玉米种子平均价格的1/4。如果考虑到育种科研的实际投入成本,我国计划经济体遗留下的种子价格更是偏低,现在的种粮比是1:5最高至1:8,而国际市场种粮比为1:15~1:25。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种业国际化乃大势所趋。种子限价管理,势必影响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并在价格上与国际接轨。我国种子市场从总体看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尽管兼具完全竞争与垄断经营的特征,但垄断经营不是市场价格上扬或利润率高的主要原因。从促进中国种业发展而言,应加强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和种子市场的规范建设。
“谁有958,今年准发家”
2005年春季供种季节,种子市场出现始料不及的形势,东北市场急剧地增加了郑单958供种量,待黄淮海玉米区进入播种季节,郑单958种子供应明显紧缺,价格上扬,每公斤零售价从8元迅速涨至10元、12元,直至14元。甚至有价无货,以致种子市场出现“谁有958,今年准发家”最热门的议论话题。加上人为炒作,沸沸扬扬,造成全国性玉米种子紧缺的假象。有关部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种子余缺、种子限价、市场管理等。最后确认,除个别紧俏品种外,2005年玉米种子供应充足,价格合理。
点评:郑单958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它传承了紧凑型玉米的优点,叶片斜举,适宜密植,抗病抗倒,又增加了轴细、粒大、出籽率高的优点,有很明显的产量优势;特别是制种产量较高,为经销商营造了很大的利润空间。郑单958货源短缺引起种子价格上扬的原因,一是企业成本增加。种子企业在市场准入、品种研发、审定推广、购买品种权、广告宣传、包装加工、销售网络建设等方面增加了投入,其中品种权的投入最多。二是由于粮价上涨,种子企业制种成本也相应增加,但总体上说玉米种子价格比较平稳,虽然部分品种涨幅较大,但这些品种只适种于局部地区,种子数量相对较少。大路品种价格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于上年价格,有很多大路品种已接近或低于成本价,多数是适销不对路或是即将退出主栽地位的品种。因此,部份品种的种子价格上扬,一定程度上反映种子价格的回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自我调节的结果,应视为一种正常现象。
民营登海种业股票成功上市
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4月18日在深交所中小板块上市,简称“登海种业”(股票代码002041),募集资金3.5亿元,每股发行价16.70元,发行后总股本8800万股,A股可流通股本2200万股,上市流通股本1760万股。董事长李登海直接和间接拥有登海种业百分之56.27的股份,约持股4951.76万股,按照发行当日收盘价 23.91元计算,李登海自身拥有的股权流通市值已达11.84亿元。登海种业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为集种业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居玉米种子行业龙头地位,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2.9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54亿元,毛利率百分之51.91,其中玉米种子营销收入占百分之90以上。
点评:李登海原是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农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先后育成玉米优良品种30多个。李登海实行育、繁、推结合,产、供、销一体化,领衔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办莱州市农业科学院和第一家民营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李登海代表着中国新一代农民的智慧和荣誉,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可以认为,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有决心有能力创造财富的人提供了机遇。登海种业上市后有两大热点引人瞩目:第一是融资去向。上市融资的目的为了企业扩张。扩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业多元化投资,即与种业发展成为垂直或横向的链条。另一种是非专业多元化投资,如旅游、房地产、物业等等。登海种业公司最大的优势是玉米育种,融资主要投向为玉米杂交种的研发。但若重蹈其他上市公司旧路搞非专业多元化投资项目,将是对登海种业很大的考验。第二是现代企业管理。李登海曾高屋建瓴地向业界点评登海种业的优势和不足:一流的品种,三流的营销,五流的生产。种业公司上市标志经营成功并获得发展资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在鞭策下负债前行。登海种业怎样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化治理结构并逐步实行产权多元化,以及怎样进行大刀阔斧的锐意改革,是广大股民翘首关注的重点。
棉田里发生的中外种子争夺战
6月22日,中央农业部宣布,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科研到推广均取得长足进步,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2500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5550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科研单位先后育成几十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百分之70,超过了几年前孟山都公司在中国种植抗虫棉的面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国家。
点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方棉区棉铃虫爆发成灾,棉花减产百分之50,有的地区几乎绝收。据专家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100多亿元,引起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农业部批准,孟山都公司第一次把保铃棉种子引进中国。1998年起在河北、安徽省大面积推广种植,2000年900万亩,2003年达到5000多万亩,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占据中国百分之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抗虫棉研究奋起紧追,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孟山都公司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育种速度快,突破性品种少。二是推广品种多,生产用种多、乱、杂。三是市场主体多,缺少优势企业。四是种子利润高,品种权益难保证。最关键的难题是谁来推进国产抗虫棉产业化?权威人士指出:尽管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中外种子竞争初战获胜,但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却陷入了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它涉及到体制、机制和环境。根据中国现在的行政管理制度、科研育种体制以及种业市场化进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和难以理顺的问题。国产抗虫棉产业化发展设想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和议论上,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引发争论
6月24日结束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农业部官员指出:安全评价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这次会议决定了两件事。一是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暂停进行,转基因水稻只准在试验田种植。二是“农安会”换届。第一届“农安会”有50名委员,其中百分之60以上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此次选出74位各方面专家担任第二届“农安会”委员。在此之前即4月27日,农业部还紧急发出《关于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紧急行动开展转基因作物安全大检查;严格自律,对正在研究的转基因作物进行全面自查;加强监管,按照审批要求进行全面核查清理。
点评:甲申岁尾,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传出消息:可能有3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获准推向市场,还公布一份为期3个月以转基因稻米饲喂小白鼠的安全实验报告。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这个有震级的消息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科学家建议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持谨慎态度,每天吃稻米的老百姓莫知所云,只有生物技术公司的老板以及拥有专利的科学家翘首企盼,他们可能从中获取商机和功利。据报道,此前已经有人私下把转基因水稻扩散到大田种植。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那一种作为主粮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一旦作为中国人主粮的转基因水稻被广泛种植,将为其他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地进入拓宽道路,跨国公司很容易地垄断中国水稻种子市场。有人质疑“老鼠吃了3个月转基因稻米没有出现问题,然而中国人却是要世世代代以稻米为主食,能说人吃了50年、100年也不会出问题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是: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有些科学家兼具多种身份,既是转基因科学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在一个或数个公司里担任董事、股东或持有股份,他们背后都有现实的利益,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科学家并非圣贤,既然屁股坐在特定利益的一方,就不能奢望他们都能够代表公众利益。
国稻6号千万元转让营销权
7月3日,水稻新品种国稻6号知识产权以极高的转让价在南京签字成交。明天种业出资1000万元买断中国水稻研究所新品种经营权。国稻6号2002年育成,集高产、优质、抗逆、广适、口感佳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尽管该品种尚未获得国家新品种审定,但已有四五家知名种业公司欲拔“头筹”,最后花落明天种业。该公司所以愿出“天价”买断国稻6号经营权,是经过两年多的跟踪观察决定的。该品种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省试种,表现优异,百亩连片平均亩产805公斤,最高田块亩产825公斤。
点评:种子是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品种是种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确切地说,不论是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还是中小营销公司,不论是国有种子公司还是民营种子公司,谁拥有了新品种知识产权,谁就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在未来的种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种质资源和品种知识产权的企业,最终要么沦为大型企业的种子代销商,要么随时间流逝而自生自灭。品种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有三个特点:一是无法准确地确定它的实际价值。二是新品种投放市场后是有“寿命”的,有的使用多年,有的很快被淘汰。三是品种权的市场价值受品种权独占企业市场操作的影响很大,拥有新品种知识产权是下一轮种子产业洗牌中的决胜因素。此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转让费用从几十万元发展到几百万元,随着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大和品种权地位增强,新品种价格逐年攀升。品种权作为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也将因此而处于买方市场。国稻6号的“千万元”身价把单品种价格推向一个顶峰。如此高的品种价码对育种研究和种业发展是有利呢还是有弊呢?业界人士还有不同的议论。
“中国种业维权第一大案”终结
2005年底,历时两年马拉松式的“临奥1号维权诉讼案”告一段落。2002年秋季,北京奥瑞金种子公司在河西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假冒临奥1号制种地,涉嫌制种量多达千万公斤。奥瑞金种子公司将6家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以及涉案的14家种子公司以侵犯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告上法庭,最后以北京奥瑞金种子公司胜诉告终。经法院审判以及农业部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出具证明:两家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的蠡玉6号(临奥1号)和连玉15,通过DUS测试确认并非同一组合,是两个不同的品种;而在西北地区大面积繁育的临奥1号与连玉15是相同组合,即同一品种。
点评:此案时间长,涉面广,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蠡玉6号系河北省蠡县玉米研究所选育,北京奥瑞金公司购买了经销权,更名为临奥1号。临奥1号维权诉讼案揭示了玉米育种和种子行业存在的复杂关系:在缺乏新品种保护的年代,育种人员培育的自交系可以相互交换,自由使用,因此与临奥1号采用相同自交系培育出的玉米杂交种就有好几个。而涉及本案的玉米杂交种有连玉15、涿单7号、蠡玉6号,它们分别为农民吴安久、王义民、赵劲霖培育。这三位又是“黄土为誓、歃血为盟”亲如手足的“把兄弟”。他们培育的杂交种分别转让给了不同的单位。本案还留下了给人思考的问题:一是新品种维权打假要有决心和力度,不惜投入人力、财力坚决把维权诉讼进行到底,对保护品牌、企业声誉和营销起着重要作用。二是对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来说,维权诉讼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事维权打假的律师不仅熟知法律条款,还必须具备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业知识。三是在西北地区大面积繁殖的临奥1号与连玉15是同一品种;而获取农业部知识产权保护的怎么又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呢?这是本案留下来的一个难解之谜。
种子交易会遍地花开
种子交易会兴于上世纪80年代,盛于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借助某种名义争相举办各类种子交易会。浏览电脑网站,就会目不暇接地看到各地举办的种子交易会:三月是泰山会,四月是武汉会,五月是成都会,六月是南京会,七月是徐州会,八月是太原会,九月是昆明会,十月是郑州会,十一月是哈尔滨会,十二月是海口会。特别是在八九十月金秋季节,可能各地一下子同时举办十个八个各类种子交易会,显示出中国种业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大好形势。
点评:新世纪以来,种子交易会发展成为我国农业中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显著、前景看好的新兴行业之一,被称为“展会经济”。随着种子法施行和市场体系形成,为种子交易会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障。种子交易会已成为种子行业定期聚集的重要活动。通过品种、信息、资金、技术供需多方面对面,检阅科研成果,搭建信息平台,展示企业形象,推介创新产品,研讨行业发展。种子交易会还为举办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总体来说,种子交易会发展是健康的、积极的,已经成为农业领域一项“朝阳产业”。种业界人士对种子交易会最多的意见是“重复办展”,有些种子交易会“钱味太浓”,官方举办会展点名 “邀请”种业老板“赞助”冠名费、协办费、嘉宾费等等,有的交易会纯属“形象工程”。很多商家反映参加展会“成本过高”,还有个别展会“趁机敛财”。业界人士建议,种子交易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转型、缩身、减负、为民。种子交易会要转型,实际运作最好由民间展览公司为承办主体,或者由几家企业联合组成承办主体。根据地方资源、企业规模、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确定举办交易会的规模,办成“节约型”种子交易会。政府在举办种子交易会过程中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创造和改善办展的环境。
良种补贴:怎样把好事办成好事
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支持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提高种粮效益。文件规定,良种补贴项目重点安排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包括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早稻、中稻、晚稻等。发放良种补贴资金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招标直接拨付给中标的供种企业,再由供种企业扣除每亩应补贴款后出售良种给农户;另一种是按照上年计税土地上的实际粮食种植面积直接发放给农户。此项工作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技术依托单位,省种子站负责良种的质量监督。项目区的划定一般以县为单位,集中连片种植。
点评:良种补贴是国家继粮食补贴之后采取的又一项惠民政策。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招标组、评审组、督查组,建立了“图、表、册、卡”项目档案。可谓程序规范,认真细致,媒体也是一片叫好。但操作起来委实给地方政府带来一系列的难题:一是新品种太多,现在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不下几十上百个,市场上销售的老品种也不下几十上百个,补给哪个品种最合适?二是营销公司太多,一个县就有好几十家,下达给哪家公司最公平?三是限定农民选购某一两个品种不一定买账。比如北方农民爱吃面条、馒头,硬让他改种强筋或弱筋小麦很不情愿;指定要种植高油、高蛋白、高淀粉专用玉米品种,玉米能榨油吗?能提取蛋白吗?谁来收购?一位农业专家质疑,大面积集中连片趋同性地种植某一品种,遇到异常自然条件,岂不遭致全军覆灭。意见最大的是种子企业。业界人士认为:把良种补贴与统一供种挂上钩是中国种业的倒退。这项措施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干预了种子市场的价格,一部分濒临关闭的国有公司获得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惯性运动,即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之间的摩擦碰撞,仍然在很多地方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良种补贴在实施过程中即使相当部分是正确的,只要产生任何偏差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办不好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应该把良种补贴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农技部门做好品种推介,让农民自由决定选购什么品种的种子。
佟屏亚教授、研究员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后就读于业北京农业大学。1962-199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从“六五”至“九五”期间,主持国家科委、农业部重点研究课题以及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农业部级奖励。先后受聘为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开发科技顾问,以及有关省市的玉米科技顾问和担任学会职务。   佟屏亚教授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总结科研经验。主要科学著作有:《中国玉米种植区划》、《当代玉米科技进步》、《吨粮田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为杂交玉米做出贡献的人》、《现代玉米生产》以及《中国玉米科技史》等12部,参与编写10多部重要学术专著。   佟屏亚教授1996年退休。从事咨询和调研工作。这两年调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玉米种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国有种业体制改革、民营企业发展、外资外企动向、种子市场形势以及组建中国种业集团的看法和建议。